今天看到一篇關于“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文章。我覺得自己有點話要說。從前我不看《論語》,前幾年剛買了一本《論語》看,覺得不象有些教師在《百家論壇》上說的。自從今年看了《素問》,研究中醫后,我覺得孔子的真實論點被后人改的面目全非!
先從中華文化談起,首先是看《素問》,不看《素問》根本就不要談中國文化!因為道理很清楚,文字從黃帝開始的,沒有文字哪里來的書籍和文字記述文化!《素問》雖然夾雜了后世人類的理解,但原文還是存在的。看《素問》里的篇目就知道,上古原文刻在石板上,藏于金匱中,由皇室保存于靈蘭密室里,供給后人研究?!端貑枴分猿霈F很多重復的語句都是后世根據上古留下的知識,進行科學的聯系和延伸的結果!
《素問》講的是宇宙大道,自然規律。解釋宇宙由來和人類由來。更一步闡述人類要符合自然的選擇,要尊崇自然法則,不要違背自然!人類進化要通過在地球上生活和勞動經歷達到精神進化而獲得。
要理解中國文化,接著要看老子《道德經》。老子是將《素問》的自然規律引入在人類社會的理論。人類要進化,老子認為社會應該不舉賢,不崇拜圣賢。圣賢是社會產物,往往代表了純粹的人性,而不具有自然屬性。之所以稱為《道德經》,是因為老子一句話,“故道失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道與德是自然屬性,不屬于純粹人類社會屬性。老子追求是天道自然。
可以說孔子是老子學生。據說孔子曾經請教過老子。老子以流動的水解釋給孔子聽。但孔子不理解老子說的道和德??鬃痈缟锌吹靡姷纳鐣F實,更崇拜于人性。孔子認為人類只要以道和德為思想準繩,以仁和義為行為基礎,以禮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定能實現大道社會??鬃幼非蟮娜祟惿鐣晕壹s束。講的是人道!
在這個基礎上孔子的學說具有了系統性。在人的范圍內,孔子要求所有的人都應該有自然屬性,即道和德。對于社會潮流和話語權的統治者(圣賢)應該具有仁和義的行為,而作為社會普通一員的子民應該具有保持社會穩定的禮儀規范。這實現了《素問》理論中的上下交通,各施其職自然屬性!這是孔子面對大道喪失,民風墮落的戰國的奴隸社會所開出的藥方!
孔子忠君孝父理論不是后世儒家的解釋!這里忠君是忠于君主治國的理念,孝父是尊重和恪守父輩留下的社會生活中所取得知識和習慣!孔子把社會人群分為兩種人,君主和子民,父輩和子輩。即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統治者就是掌握話語權和資源分配權的人,如圣賢,君王,家長等,要有仁義和公正。而作為輿論和資源創造者,如臣子,兒子,勞動者,應該具有正確的繼承習慣。但無論是社會哪個階層都必須講究道德規范。所謂君子就是社會上具有道德理念自然屬性的正常人類。君子即君主和子民。關于君子的解釋是后世儒學者一種篡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說的是自然理念傳承關系,根本就不是什么專制統治關系。文化和社會理念的傳承最好方式,就是一人正確的自然理念,由大多數人認可并忠實的繼承下來。哪怕是當時不理解,也要完整繼承下去。象《素問》這樣高深的知識,就是這樣被繼承下來的!《道德經》也是如此!
但恰恰是孔子的理念就沒有人忠實的繼承下來,而是后人拼湊和篩選后的《論語》。他們不談孔子思想體系,而是把孔子的行為當成理論來傳教!其目的就是儒家力求擺脫大道思維,妄自樹立自我理論單一性和正統性,夾帶自我控制欲望,愚弄老百姓!
有了這樣思維,我們再回頭看看“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笨鬃拥难哉摗! ?/p>
這句話告訴我們,首先要學會思考。人的成長性不是一天就能具備的,它需要一個教育思考,自我實踐的過程。這個教育來自于父親(長輩),這個思考也就從父親開始?! ?/p>
父親在的時候,兒子應該觀察父親的生活理念(人生觀)是否正確。父親去世的時候,兒子應該確認父親是否按照自我的生活理念去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在不懂父親行為和理念是否符合一個正常人(君和子)正確思維和行為,是否符合兒子時代生活理念的時候,那就按照父親留下習慣和理念去實踐三年,這可以說是對父親的尊重,對過去人們生活方式的尊重!
所以說尊重孔子,《論語》還是不要看的好。《論語》不是孔子原本思想理論。即使想詮釋孔子理論還是看其它的吧,如《中庸》《大學》,《尚書》《詩》《禮》《易》《春秋》等?! ?/p>
所以說要了解中國文化還是看看《素問》吧。這是中華文明起源,是人類文明集大成的書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