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字:古人造字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
艮人不會上傳圖片,如需了解本文中“革”字的小篆和古文字形,請見附件。
一、前人解釋
1. 《說文解字》的解釋
《說文解字》:“ ,獸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象古文革之形。凡革之屬皆從革。 ,古文革。”
在這段話里,許慎首先解釋了“革”字的初義:去掉毛、經(jīng)過加工的獸皮。即:沒有去毛的稱為“皮”,去了毛的稱為“革”。在字義擴大之后,目前“皮”、 “革”兩個字都用于泛指獸皮,人們一般不對其作明細區(qū)分。
其次,許慎解釋了“革”字的引申義,即“更也”。因為革是去掉毛、經(jīng)過加工的獸皮,所以“革”可引申用于表示“去除”(如革除等)、“變更”(如變革、改革、革新、革命等)。此處要注意,目前有些人說“變更”是“革”字的假借義,這是不對的。假借的必要前提是“同音”,“革”用于表示“變更”意,顯然是其字義的引申,與語音無關(guān)。
《周易·革卦》中的“革”字取“變更”、 “變更”之意。革卦的組成,上部為水,下部為火。以水澆火,水火不相容,一定會產(chǎn)生變化,而不會維持不變。所以,《周易·革卦》的彖辭中說:“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最后,許慎指出了“革”字的字源: “象古文革之形”,即:小篆體 字是由古文 字簡化發(fā)展而來的,也就是將中間的筆畫簡略了一些。至于古文 字是怎么來的,許慎則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
后人根據(jù)許慎的記載,曾對古文 作出過解釋:“從卅(指中間的字形,上廿下十),卅年為一世而道更也。臼聲(指居于左右的字形)。”這一解釋顯然是錯誤的,理由如下:
(1)據(jù)以解釋字形的不是初義,而是引申義。
(2)將中間的字形釋為“上廿下十”已是十分牽強,將左右字形釋為“臼”聲,則根本就是望文生義,形也不似,聲也不通。
2.今人的解釋
目前,人們對 字(或根據(jù)金文,金文字體與此相似)的解釋為: 是象形字,象被剖剝下來的獸皮。中間的圓形物,是被剝下的獸身皮,余下的部分是獸的頭、身和尾。
這一解釋也是望文生義,是不對的。理由如下:
(1)此觀點解釋的是“革”字的今義(獸皮),而不是“革”字的初義(去掉表毛、經(jīng)過加工的獸皮)。
(2)“中間的圓形物,是被剝下的獸身皮”這一說法是想當然的,獸皮不同于獸骨,是平展的,沒有肋骨似的印痕。“余下的部分是獸的頭、身和尾”這一說法也十分牽強,上半部分的字形與“羊”字的有些類似,但“羊”字的上半部分是指羊角,而不是指羊頭。
二、“革”字的合理解釋
字該如何解釋呢?
艮人的解釋是: 是一會意字,或者說是合體象形字。
字形居中部分為一張已剝下、被撐開曬制的獸皮,即:上下兩橫為撐開獸皮的木棍,上部為捆綁在木棍上的雙腿,因為重力的原因,整張皮向下耷拉著,故不見頭部,且留有空隙。中下部為獸皮的身體部分及尾巴。
字形中央旁邊的兩個字形,都是帶毛獸皮的象形(取三畫表示眾多意),但是它們都被畫成毛根朝外、毛尖朝里,所以可用于表示“毛已被除去”的意思。
綜合以上兩部分字形, 就可用于表示“獸皮,治去其毛”,即已去掉毛的獸皮。
通過以上分析“革”字的字源,我們應(yīng)明確以下幾點:
(1)漢字是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而不可能是文人創(chuàng)造的。以“ ”為例,沒見過曬制獸皮的場景,是造不出這個字的。古今文人很少有機會接觸這一場景,因此他們一直無法釋解“革”字的字源。
(2)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項獨特的發(fā)明,都集中體現(xiàn)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漢字是一個龐大的發(fā)明體系,其作用和意義都遠遠大于所謂的“四大發(fā)明”。如果我們科學(xué)系統(tǒng)地揭示漢字發(fā)明和發(fā)展的過程,并將其用于訓(xùn)練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其效用將是不可估量的。任何一種游戲,都不可能比文字游戲更高級。
(3)漢字并不神秘,不能將漢字神化。任何一個漢字,都必然源自于古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古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古人在勞動過程中智慧火花的瞬間閃現(xiàn)。我們應(yīng)認識到漢字的偉大,但不能將它神化。神化漢字的做法,將只會使我們更加蒙昧。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