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太:執政用人說
商湯起用伊尹,得以滅夏;姬昌起用子牙,得以滅商;小白以管仲為相,方為五霸之首;秦王使商鞅變法,才得以統一六國。劉邦得坐天下,皆因一有張良運籌帷幄;二有肖何安邦定國;三有韓信攻城掠地。劉備雖仁,若無諸葛出山、關張相助,難以三分天下;仲謀雖穩,倘無周郎、魯肅、呂蒙、陸遜,安能獨霸江東?可見,政由人執,策由人謀,用人得當,事業必興。
霸王棄亞父失韓信,焉能不敗?阿斗近黃皓遠姜維,何以不亡?王倫辭林沖拒晁蓋,死有余辜;趙構親秦檜疏岳飛,受辱何傷?可見,人由已為,路由已開,用人不當,事業必衰。
《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乃大家之氣。這里僅述幾則古代用人之例,以供政客參閱。
堯子丹朱不肖,讓位于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讓位于禹。管仲實為桓公之賊,桓公仍敢委以重任,使管仲盡心盡力,齊故能稱霸。燕昭王“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戰國策,燕策》),以此任用樂毅等賢士,一度攻齊七十余城。
此乃用人不避親疏也。
唐太宗主張“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資治通鑒》貞觀元年),強調選才不可求全。武丁用版筑奴隸付悅為相,商得中興;穆公精心尋覓逃乞百里溪,得以受益;吳起乃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魏文候卻委以河西郡守,使秦人不敢東向;大梁人毛遂,在平原君門下為客三載,不為人知,平原君準其出使楚國,立功而返。英布乃刑徒,樊噲乃屠夫,周勃則為織席辦喪者,張良為逃亡之人,曹參、肖何區區縣衙小吏,然高祖皆敬為上賓,凡事請教。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高祖不拒,使其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嚴助、朱買臣、主父偃、東方朔、司馬相如等人出身微賤,然皆為武帝所用。曹公拔于禁,樂進于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更見寬容。
此乃用人不問出身貴賤也。
謀士藺相如隨王入秦,因完璧歸趙建立大功,趙王深愛其才,大膽提拔,地位超過大將廉頗。陸遜乃一介儒生,又青春年少,闞澤卻以全家性命保薦。韓當、周泰等眾多大將皆為開國元勛,多有不服之氣,然孫權卻能破格錄用,親自拜為大都督,并賜先斬后奏之劍。結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使東吳轉危為安。北周蘇綽為朝廷擬定六條詔書,規定“今之選舉者,當不負資蔭,唯在得人”。秉持朝政者宇文泰將六條詔書置于左右,令百官習誦,不通六條者,不許為官。
可見,用人不論資歷,早開先河。
樂羊文武雙全,其子樂舒又在中山。魏文侯經過調查,仍委任樂羊為大將征討中山國。這使樂羊不勝感激。數月征討之中,文侯絲毫不疑,堅持派人慰勞。結果,中山國終為樂羊所滅,其子樂舒因此喪命。
文侯收復中山,皆以用人不疑也。
唐太宗以為“官在得人,不在員多”,(《資治通鑒》卷一九二,太宗貞觀元年),“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貞觀政要·擇官》)唐玄宗時,裁減許多冗官,撤銷十余所閑散司、鑒、署,使龐大官僚機構得以精減。開元四年,唐玄宗又對吏部新任命縣令二百多人親自復查,罷免不合格者四十五名,使其政治反而加強。
精員簡政得當,必受其益。
李悝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說范·政理》);商鞅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禹能繼舜,主要因治理水患有功;東吳周郎,南宋岳飛,之所以為眾將所敬服,皆因功勛顯赫。
故,用人不可不論功也。
高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呂不韋因養食客三千,產生竊符救趙,雞鳴狗盜,千金市骨等千古奇例。漢武劉徹為納人以備用,設置羽林郎,期門郎,廣收武裝侍從,從而產生李廣、趙充國、馮奉世、甘延壽等著名將帥。
可見,搭設平臺,真龍必顯。
漢武帝告誡官員:“在上位而不能薦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書·武帝記》)。強調在位官職不按時推薦人才,就是不勝任本職,要罷免其位。東漢時,曾按各郡人口多少規定每年薦舉名額。順帝時,根據左雄建議,規定被察舉人不得低于四十歲,并先要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當時朝廷通過法令來保證銓選制度實施:“凡舉貢非其人者,廢舉者,校試以實者,皆有罪。”具體懲罰在《唐律》中亦有規定:“諸貢舉非其人,及應貢舉而不貢舉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通曲·選舉三》)。因太宗選賢十分慎重,故使眾臣唯恐出錯受懲。因此,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一批人才被提拔到顯要位置,從而出現貞觀之治。
如此用人制度之嚴,誠可鑒也。
漢文帝時,鄧通因劃船官至上大夫;吾丘壽王因精通下棋升為中郎;周仁因醫術高而為官。漢武帝時,主父偃、徐樂、嚴安因“上書言世務”受升賞官。其中因主父偃“數上疏言事”而“歲中四遷”。司馬相如辭官歸故,因作《子虛賦》引起武帝驚嘆,召回做官。朱買臣因在武帝面前說《春秋》、言《楚辭》博得武帝愉悅,受于中大夫之職。宣帝時,王褒因作《中和》、《樂職》,而被召為官。因此,許多人便投皇帝所好,尋求仕途捷徑。東漢一些市井之徒,竟因假為已故皇帝守陵而感化圣上并獲官職。蔡邕上書靈帝,靈帝卻仍讓這些人逍遙為官。北宋高球,竟因踢球討得端王喜歡,官至太尉。
如此教訓,不可不為今者察之。
安史之亂后,黨爭惡性發展。元載與李揆不合,為相后重用親信揚炎。與李揆同派者劉晏掌權后殺死元載,楊炎為相又殺死劉晏,盧杞做了宰相,又殺死楊炎,替劉晏報仇。
全部心思用于爭權奪勢,謀殺報仇,全不顧國民遭難,不亦悲夫!
《尚書》,《史記》皆有記載,堯兄摯因其“不善”而被罷免,由堯接替。舜為堯繼承人后,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史記·五帝本紀》),后舜方得確認。漢代時,凡被舉薦之人,須選試任一年,果能勝任者,方可轉為正式官職。公元六九○年,武則天令史務滋等十人分巡十道,搜羅本道人才。第二年,又親自接見被舉薦之士,并一律先試做某官,稱為“試官”。《資治通鑒》又說:“太君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可見,用人慎重考察,不善則免,由來已久矣。
南北朝時,豪門世族以任朝廷“清貴”官職相標榜,以為做地方官“有損家代”,又以為任武官是“屈意戒族,”降低身份。結果,行政機要大權旁落。政治地位雖高,掌握實權卻極少。導致國家動亂之時,沒有能力控制局勢。
這等教訓,今人必須記取。機要實權,決不可輕放。培植可靠新人,務需交與實權,方免后患。
執政用人,實為難事,既應有招賢若渴之心,又應有識別金石之力。既要察心,又要察能。各取所長,相得益彰。此中識別之力尤為重要。項羽不識韓信;孟德不識張松;劉備不識鳳雛;諸葛不識馬謖。英雄豪杰尚且如此,況庶民乎?
宇太匹夫,心系時政,故陳古人之為,以為借鑒。
寫于一九八六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