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道哲學位格品質體系的確立
——《大學》詮釋
一、整生邏輯的原則綱領、基本范疇及體例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釋詮】 大道哲學的原則綱領,在于用恰當的思想文字明確自然規律的本質運動屬性;在于樹立人格的道德品質;在于建設一個吉祥美好,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人類社會。
【把握】 開宗明義,這就是人們所常稱的儒學“三綱領八條目”中的“三綱領”。從詮釋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大道哲學并不像西方哲學所稱謂的那樣只是研究自然、社會、人類思維規律中的“思維規律”,而是三者合一的。所以,朱熹《大學章句》有言:“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才忽然發現,在根本的意義上,現代人類沒有搞懂哲學,也沒有讀懂孔子,更沒有領會出毛澤東的大智慧。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當代西方不知道“是什么”,東方不知道“為什么”,世界都不知道“怎么辦”的種種政治亂象。
《周易·系辭》有言:“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譯文:所以,道,是形而上的理在;器,是形而下的感真;形,是事物的流動之象或人的意識形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漸次排列不同層次之爻的組合狀態,叫爻變;通過把握循環、突變之理,順序排布不同的卦體,使六十四卦各安其位,叫卦通;將主要變動的陰陽爻雙環連接而成的波浪曲線,就構成了“龍”(“鳳”)的形象,即大道、常道、理性思維規律、整生邏輯。把這一思維導圖(西方人創立的點射發散的、中心爆炸式的“思維導圖”不是本質理性的認識論,只是一種對現象世界重印復制的機械反映論。所以,科學主義是蒙昧的,而“形式本體論”的追求方向是正確的。但遺憾地是,其使用的符號工具是不恰當的)傳授給百姓,人民群眾就可以成就共同的事業了。】
根據《周易》文本的揭示,尤其是從上面的引言中,我們需要明確的問題是:
1.中華古學不但有形而上學,即西方所謂的“第一哲學”的完整邏輯,且有字為證、有古可考、有不同時代的很多文本為憑的。
這一形而上學的基元范疇在孔子是陰、陽、德(《周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老子是有、無、道(《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在語言文本的范疇意義上,可以說老子(也包括西方的所有哲學)的“無、有”是常識性、大眾性、粗放的、社會化的、“心物”切分辯證的。孔子的“陰、陽”是專業性、知識性、集約的、政治化的、整生邏輯的。就是說在現代科學哲學的范疇意謂上,老子(尤其是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是個體自我感覺式藝術表現的,孔子的形而上學是知識學術意識形態的;老子是大眾哲學、社會科學,孔子是學術制度、行政管理的文明政治理論。這也許正是兩千多年來,儒道兩個學術團體之所以走向不同,說法不一,取用有別,及《道德經》被道教奉為經典,而儒學被統治者獨尊的深層原因和歷史遭遇的由來吧。
如用當代時髦的哲學術語來衡量的話,老子的形而上學應是本體論哲學,孔子的形而上學當是知識論的科學哲學了。只是此“科學哲學”因其整生邏輯的總綱品質,與西方“科學哲學”系統性綜合的機械自然論就有了根本意義上的區別。所以,老子不能死,孔子不能不尊,《尚書》不可不傳。因為這不但關系到國家政權的政治走向,也關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和平發展。
2.孔子形而上學的基元范疇雖未做出現在看來是規范的定義,但是在使用中確是有著嚴格的品質界定和標準的陰陽配對的。
如,道-器的陰陽屬性判定,“一分為二”地析器、“三合為一” 地解物、“五行的共軛現象學”、“八卦的時空坐標”等等。
陽為無、為道、為大、為剛、為天、為義、為正、為男等等。
陰為有、為器、為小、為柔、為地、為仁、為邪、為女等等。
只是必須認識到:這里的道,是類本質(質量),不是性質(數量);是本質的運動變化之跡。器,是結構,不是物;只是物的數量止態構成形式。這里的男、女等等范疇都是類本質(質量),而不是具體的哪個男的、女的的個體性質(數量)。不然就會倒退回一直以來,不同的文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神秘、混沌論之中。
正因為如此,為了實現對中華傳統古學時代性的整體轉換和中西文化整合通約的需要,我們才將陰陽及道的范疇定義如下:
陰、陽范疇內涵質量為無窮小,表示兩種不可再分的基本屬性;外延數量為無窮大,適用于宇宙中存在的所有事物。
道范疇的內涵質量為無窮大,表達所有的自然規律和法則;外延數量為無窮小,僅為其字所占空間(《淮南子·原道》所謂:“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一握”)。
至于引進的邏輯一詞,不過是語言之道,也就是漢語語文學科中的修辭方法而已。鑒于人們的思想已經習慣于邏輯的嚴肅性和規定性,我們在今后的使用中,就明確其為語言文字符號的使用規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