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年岳飛北伐的前期戰事考證
紹興十年岳飛北伐系列之一
唐宋春秋力作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宋金雙方在秦檜和完顏昌(撻懶)的主持下,正式達成了第一次和議:金國將原來由偽齊統治的北宋淪陷區歸還給南宋,南宋向金國稱臣, 南宋每年向金國貢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當金國歸還河南、陜西地之時,宋高宗和秦檜強令宋軍在原來的駐地駐守,不得北上接管那些根據和約劃歸南宋之地。宋高宗和秦檜還宣稱:“大金割還河南故地,信義甚著”。并下令禁止抵斥金國的文字,對反對議和的人又加以罪罰,想以此來束縛臣民的手腳,“使忠義之士,結舌而不得伸,忠良之將,縮手而不為用”。宋高宗和秦檜為了表示格守和議,對于金國歸還的州郡,規定“現任文武官,各安職守,并不易置”,不僅偽齊文武官吏的原班人馬絲毫沒有變動,而且后來還“以文臣為新復諸縣令”。這樣,新收復的河南、陜西之地,其實根本就沒有部署邊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 高宗本紀》)
但是不久,金國統治集團發生內訌, 金國主戰派右副元帥完顏兀術(漢名宗弼)、領三省事完顏斡本(漢名宗幹)等發動政變,先后誅殺領三省事完顏蒲魯虎(漢名宗磐)、領三省事完顏訛魯觀(漢名宗雋)以及由左副元帥降任行臺尚書左丞相的完顏撻懶(漢名昌)等主和派。之后,完顏兀術(宗弼)升任都元帥、領行臺尚書省事,兼掌軍政大權。完顏兀術(宗弼)在給其侄子金熙宗的密奏中,將“誅撻懶”和“復舊疆”聯成一體,金國統治者決定再次發起對宋的侵略戰爭。(參見《金史》以及《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完顏宗弼(兀術)在“盟墨未干”、“口血猶在”的情況下,撕毀和約,兵分四路南侵,再次興兵大舉攻宋。完顏宗弼(兀術)親率金國軍隊主力攻入開封,完顏撒離喝(杲)攻陜西,李成攻西京河南府(今洛陽),聶黎孛堇攻宋之京東路。金人打來時,原來偽齊的官吏紛紛迎降,金國女真騎兵勢如疾風驟雨,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原來根據和議由金歸還給宋的陜西、河南之地,繼而進兵威脅淮河以南。
金軍的這次大舉南侵,對于一向極力宣揚金人“信義甚著”的宋高宗趙構和奸相秦檜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捧。宋高宗無奈,也只好以“夷狄之人,不知信義”的話來為自己打圓場。同時還發表文告,陳述兀術的罪狀,并擬定賞格,聲言有能生擒兀術者,封為節度使,“賜銀帛五萬匹兩,田千頃,第一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將劉锜充分利用暑熱天氣,在順昌府(即潁州,今安徽阜陽),以逸待勞、以少擊眾,大敗金國精銳的騎兵部隊,取得順昌大捷,遏制了金兵的攻勢。
當順昌大戰進行之時,宋高宗確實驚慌異常,他深怕劉锜所部被殲、順昌失守而致金國軍隊長驅直入,故頻催岳飛“多差精銳人馬,火急前去救援”“不得頃刻住滯”。但是宋高宗卻又不想讓岳飛乘機大舉北伐,故命令他“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候到光、蔡,措置有緒,輕騎前來奏事”(參見《金佗稡編》所載之宋高宗手詔)。宋高宗還規定光州(今河南潢川)和蔡州(今河南汝南)為岳飛進軍的極限,不但黃河以北,就是黃河以南的土地,包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等戰略要地,都準備一概放棄。“窮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奪取一個蔡州,即可為兩年前的屈膝求和遮羞,這是茍且偷安的宋高宗和賣國求榮的奸相秦檜當時的基本戰略方針。
岳飛聞知金軍毀約南侵的消息,一則以憤,二則以喜,他以公文通知各路宋軍,準備大舉反擊。而在此之前,岳家軍在鄂州整整被羈束了三年,枕戈待旦。岳飛以無戰之年,為有戰之時,十分注重對部隊實施嚴格的實戰訓練。岳飛自己擅長左右開弓,也教戰士左右開弓,精習射技。全軍將士都身披重鎧,苦練沖陡坡、跳濠塹等戰斗動作,手腳矯捷,堪稱“無一不當十”。(參見《鄂國金佗稡編》卷4《鄂王行實編年》、卷9《遺事》)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六月初,岳飛正式出兵北上抗金。在接連獲勝的形勢下,岳飛打算聯合義軍、配合友軍,進而乘勝收復中原。不久, 宋將劉锜所部在順昌(即潁州,今安徽阜陽)大敗金國軍隊主力, 與此同時,進攻陜西、京西、淮東的金軍也分別為宋將吳璘、岳飛、韓世忠所部擊敗,此時,各路宋軍相繼向北挺進,并且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
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原本在戰和問題上舉棋不定的宋高宗趙構和奸相秦檜等人,在看到戰事有轉機、又有了議和的籌碼之后,就又想著如何才能盡快結束戰事、妥協求和。
紹興十年六月下旬,南宋朝廷派往岳飛軍中議事的司農少卿李若虛帶著宋高宗的密旨來到鄂州,此時岳飛已率大軍北上,于是李若虛又趕到德安府(今湖北安陸),方才見到岳飛。岳飛與岳家軍前任參議官李若虛相見本是一件高興的事,然而李若虛向岳飛傳達的宋高宗密旨,卻是“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岳飛斷然不從、據理力爭,認為北伐的計劃已經延擱三年,此時機不可失,豈容一誤再誤。李若虛本來就是違心地執行皇命,他激于大義,毅然主動承擔了“矯詔之罪”,在關鍵時刻支持岳飛北伐之舉。關于岳飛違詔北伐之事,《宋史》卷29 《高宗本紀》記載: “(紹興十年夏六月)甲子,遣司農少卿李若虛詣岳飛軍諭指班師,飛不聽”(關于岳飛違詔北伐的詳細記載,可以參見《三朝北盟會編》卷20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6)。
紹興十年(1140年)北伐時,按照以襄陽、鄂州為基地,連結河朔、進搗中原、恢復故疆的既定方針,岳飛將受其節制的軍隊分成奇兵、正規軍和后方留守部隊三部分。
奇兵是深入敵后的游擊部隊。早在宋金開戰的前一年,即紹興九年(1139年),李寶和孫彥等人受岳飛派遣潛回山東,在京東路(主要在今山東境內)發動了不少不愿屈服于女真統治者的漢族民眾,組成忠義農民軍,打著岳家軍的旗號,尋找機會,給予金軍以打擊,在《金史》卷84《完顏昂(奔睹)傳》中還留下了這支打著岳家軍旗號的農民軍進攻東平和邳州的記錄。到了宋金正式開戰的紹興十年(1140年),李寶和孫彥等人在京東路組織的忠義農民軍再次活躍起來,以配合北上的宋軍。
這次北伐,除了李寶和孫彥等人在敵后發動的忠義農民軍,岳飛又委派梁興、趙云、李進以及董榮、牛顯、張峪等分別統領兩小股軍士,北渡黃河,去聯絡太行山義軍,以加強奇兵力量,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尋找機會騷擾金軍后方,進而南北呼應,相機收復河東、河北失地。
后方留守部隊主要是全體水軍。岳飛為穩固后方,派岳家軍水軍接管了直到江南西路江州(今九江)和江南東路池州的江防,以拱衛湖北、江西和江東三路的安全。
正規軍就是在正面戰場作戰的岳家軍主力部隊。岳飛開始戰略進攻時,在中原地區西面,派出武赳、郝義等將帶領輕兵,攻取虢州,與陜州“忠義軍兵”首領吳琦、商州知州邵隆所率諸軍唇齒相依、聯成一體,以切斷兀術和撒離喝兩支金軍的直接聯系,進而護衛岳飛主力軍的后背。
在中原地區,岳飛親自統率岳家軍主力部隊,在遼闊的京西路平原地區向北疾進。岳飛派遣張憲、王貴、牛皋、楊再興、徐慶、傅選、董先、姚政、李山、郝晸、孟邦杰等將領,兵分數路向蔡州、潁昌(今河南許昌)、淮寧府(即陳州,今河南淮陽)、京西洛陽、汝州、鄭州(今河南鄭州)等地挺進,展開猛烈的攻勢;并分別派兵接應東、西兩面的宋軍,而岳家軍的整個兵力部署則呈兩翼展開、中央突破的戰略態勢。
此時,韓世忠所部自楚州(今江蘇淮安)、張俊所部自廬州(今合肥北)、壽州(今安徽壽春)間相繼北進。
《宋史》卷365《岳飛傳》記載:“(紹興)十年,金人攻拱、亳,劉锜告急,命飛馳援,飛遣張憲、姚政赴之。帝賜札曰:‘設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遙度。’飛乃遣王貴、牛皋、董先、楊再興、孟邦杰、李寶等,分布經略西京、汝、鄭、潁昌、陳、曹、光、蔡諸郡;又命梁興渡河,糾合忠義社,取河東、北州縣。又遣兵東援劉锜,西援郭浩,自以其軍長驅以闞中原。”
自從在順昌戰敗之后,完顏宗弼(兀術)率軍退據開封府(東京汴梁),命韓常守潁昌府(即許州,今許昌),翟將軍守淮寧府(即陳州,今河南淮陽),完顏阿魯補守應天府(即今商丘,宋朝稱之為南京應天府,金國則稱之為歸德府)。企圖以這三個軍事重鎮為前衛據點,以開封府大軍作后盾,與北上的宋軍對抗。
根據敵情,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岳家軍北伐的作戰方略是,由南向北逐次推進,先掃蕩東京汴梁(開封府)外圍據點,再進克開封,渡河收復河北失地,然后直搗黃龍。
紹興十年六月初,張憲和姚政率前軍與游奕軍直抵光州(今河南潢川),往東北的順昌府方向疾進,以援助劉锜。由于順昌府于六月十二日解圍,張憲隨即揮兵折向西北,擊破金軍,襲取蔡州(今河南汝南),岳飛當即委派馬羽鎮守蔡州。關于此戰,《宋史》卷29《高宗本紀》記載:“岳飛領兵援劉锜,與金人戰于蔡州,敗之,復蔡州”,《皇宋十朝綱要》卷23記載:“岳飛領兵援劉锜,與金人戰于蔡州,敗之,遂復蔡州”
六月十三日,牛皋的左軍在京西路打敗金軍,兵鋒直指汝州。接著牛皋又率左軍攻克魯山等縣,并揮師東向,準備同大軍會合。關于牛皋在京西路擊敗金軍之戰,《宋史》卷29《高宗本紀》記載:“丙辰,岳飛將牛皋及金人戰于京西,敗之”,《建年以來系年要錄》卷136記載:“(紹興十年六月丙辰)是日,湖北、京西宣撫司統制官牛皋及金人戰于京西,敗之”,《三朝北盟會編》卷202記載:“(紹興十年六月)十三日丙辰,岳飛統制牛皋敗金人于京西。”
紹興十年閏六月,岳家軍主力部隊經過集結和短暫休整之后,再次發起新的更猛烈的攻勢。首先帶兵出擊的,仍然是能征善戰的張憲。
六月十九日,岳家軍前軍統制張憲指揮傅選等將,在離潁昌府四十宋里的地方,與金國大將韓常的軍隊對陣。韓常所部被殺得潰不成軍,張憲麾軍追奔逐北,于六月二十日攻占潁昌府城(即許州,今許昌)。接著,張憲留董先的踏白軍和姚政的游奕軍守潁昌府城,自己又會同牛皋、徐慶等軍,東進淮寧府。
六月二十三日,岳家軍統領孫顯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大破金國女真裴滿千戶的部伍,實際上是對淮寧府作了一次試探性的軍事偵察。關于此戰,《三朝北盟會編》卷202記載:“(紹興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丙寅,岳飛軍統領孫顯大破金人排蠻千戶于陳、蔡州界”,《建年以來系年要錄》卷136記載“(紹興十年六月丙寅)湖北、京西宣撫司統領官孫顯及金人戰于陳、蔡間,敗之”
六月二十四日中午,在淮寧府城外十五宋里,張憲所部與金國三千多騎兵發生遭遇戰,岳家軍擊破金軍,分兵數路進行追擊。金國翟將軍率領守衛淮寧府的金國兵馬,另加自開封府發來的援軍,在城外幾宋里的地方“擺布大陣”。張憲率領全軍,分進合擊,突入敵陣,粉碎金軍的頑抗,乘勝收復淮寧府城(即陳州,今河南淮陽)。在此戰中,金將王太保等人被俘,岳家軍還繳獲了一大批戰馬。
關于岳家軍收復潁昌府(即許州,今許昌)的戰事,《宋史》卷29《高宗本紀》記載:“(紹興十年閏六月)壬辰,岳飛遣統制張憲擊金將韓常于潁昌府,敗之,復潁昌。”《建年以來系年要錄》卷136記載:“(紹興十年閏六月)二十日壬辰,湖北、京西宣撫司統制官張憲、傅選及金將韓常戰于潁昌府,敗之,復潁昌”,《三朝北盟會編》卷204記載:“(紹興十年閏六月)二十日壬辰,張憲克潁昌”,《鄂國金陀粹編》卷28《吳拯編鄂王事》記載:“又遣統制張憲戰于潁昌府,敗之,復潁昌府”。
關于岳家軍收復淮寧府(即陳州,今河南淮陽)的戰事,《宋史》卷29《高宗本紀》記載:“(紹興十年閏六月)丙申,張憲復淮寧府”,《三朝北盟會編》卷204記載:“(紹興十年閏六月)二十四日丙申,張憲及金人戰于陳州。張憲克陳州,岳飛令統制趙秉淵知軍州事”,《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也提到:“張憲復潁昌府、陳州”,《鄂國金陀粹編》卷28《吳拯編鄂王事》記載:“憲又戰于陳州界,敗之,復陳州”。關于岳家軍收復潁昌府和淮寧府(即陳州)的戰事,《宋史》卷368《張憲傳》記載:“(紹興)十年,金人渝盟入侵,憲戰潁昌、戰陳州,皆大捷,復其城。”
六月二十五日上午,守潁昌的踏白軍統制董先得悉金軍自長葛縣(今河南長葛)來犯,隨即和游奕軍統制姚政一起出城迎敵。而在城北的七里店,金酋鎮國大王、韓常和邪也孛堇率六千余騎,已經擺開軍陣。顯然,由于得到開封府金軍的增援,韓常企圖奪回潁昌府城。董先和姚政率部直搗敵陣,雙方激戰一個時辰,金兵終于敗退。岳家軍追殺三十幾宋里路,方才收兵。關于此戰,《鄂國金陀粹編》卷28《吳拯編鄂王事》記載:“又遣董先、姚政戰潁昌府,敗之(指金兵)”,《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也提到:“董先、姚政敗之(指金兵)潁昌”。關于張憲收復淮寧府以及董先等人在潁昌敗金兵之戰事詳情還可見于《鄂國金陀粹編》卷16《陳州潁昌捷奏》。
至此,金國軍隊拱護開封府的三個軍事重鎮,被岳家軍拿下兩個,剩下一個南京應天府(即今商丘,金國稱為歸德府),則屬于張俊所部的攻擊范圍。
盡管開封府的門戶已經打開,但岳飛仍繼續執行掃除開封府外圍據點的計劃。岳家軍前軍統制張憲麾軍收復開封以南地區,戰果輝煌;岳家軍的另一支部隊,則在中軍統制王貴的指揮下,向開封府以西的地區挺進。
六月二十五日,王貴派遣的將官楊成等率兵前往鄭州。金軍萬夫長漫獨化帶五千余騎出城迎戰,岳家軍將士奮勇掩殺敵軍,一鼓作氣,攻克鄭州(今河南鄭州)。
關于岳家軍收復鄭州的戰事,留存下來的岳飛《鄭州捷奏》記載:“先次遣將楊成等統率軍馬,前去措置鄭州。今據楊成等申:于閏六月二十五日到鄭州南,逢番賊頭領漫獨化等部領賊馬五千余人見陣。成等遂鼓率將士,與賊見陣,掩殺賊馬敗走,收鄭州,撫定了當,委獲勝捷”,《鄂國金陀粹編》卷28《吳拯編鄂王事》記載:“又遣將楊成戰鄭州,敗之,復鄭州”,《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也提到:“將楊成復鄭州”,而《宋史》卷29《高宗本紀》記載為“岳飛遣統制郝晸等與金人戰于鄭州北,復鄭州。李興復汝州,與金人戰于河清縣,敗之,復伊陽等八縣,李成遁去”, 《建年以來系年要錄》卷136記載:“(紹興十年閏六月丁酉)湖北、京西宣撫司統制官郝晸、張應、韓清克鄭州”,《三朝北盟會編》卷207《岳候傳》:“又分兵攻諸州,遣郝晸、張應、韓清取鄭州”。以上史料所載收復鄭州之將領有出入,根據當代宋史泰斗王曾瑜先生分析, 收復鄭州的岳家軍將領應該是楊成。
六月二十九日,岳家軍準備將劉政率兵突入開封府中牟縣(今河南中牟,在開封附近),夜襲金軍萬夫長漫獨化的營寨,殺死很多金兵,奪得三百五十多匹戰馬,一百多頭騾、驢,還有大量衣物器甲,漫獨化本人則生死不明。《鄂國金陀粹編》卷16《漫獨化捷奏》對此戰有詳細的描述,而在《鄂國金陀粹編》卷28《吳拯編鄂王事》也提到:“至夜,遣其將劉政劫之于中牟縣,敗之”。
岳家軍中軍副統制郝晸統領軍馬,直指西京,在離河南府城六十宋里外扎營。金國河南知府李成手下有七千多“番人”,三千多“食糧軍”,五千多匹戰馬。七月一日,李成發幾千騎前來挑戰。郝晸命將官張應和韓清指揮馬軍迎頭痛擊,神速地追殺至西京河南府城下,郝晸也鼓率全軍為后繼。李成心膽俱裂,棄城連夜狂逃。岳家軍于紹興十年七月初二日光復了西京河南府(今洛陽),而當時的京西路只剩下不屬河南之地的滑、孟兩州沒有收復。
關于收復西京河南府(今洛陽)戰事,《三朝北盟會編》卷204記載:“(紹興十年)七月二日癸卯,岳飛、張應、韓清克西京”,《建年以來系年要錄》卷137記載:“(紹興十年七月癸卯)是日,湖北、京西宣撫司將官張應、韓清入西京。初,河南府兵馬鈐轄李興既聚兵,先伊陽等八縣,又復汝州,偽河南尹李成棄城,遁走河陽。宣撫使岳飛遣應、清與之會,遂復永安軍”,《宋史》卷29《高宗本紀》記載: “(紹興十年閏六月丁酉)李興復汝州,與金人戰于河清縣,敗之,復伊陽等八縣,李成遁去”“(紹興十年)秋七月癸卯,岳飛遣將張應、韓清入西京,會李興,復永安軍”。
岳家軍主力部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連戰皆捷、凱歌猛進,席卷京西、兵臨大河,相繼收復了從洛陽到陳州、蔡州之間的許多戰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掃清開封府外圍的作戰計劃,形成東西并進,夾擊盤踞汴京之金國軍隊主力的態勢。
與此同時,岳飛所動用的“奇兵”,即敵后忠義農民軍武裝也活躍起來。在梁興、董榮、李寶等人的組織下,太行山義軍、山東義軍也四面出擊,襲擊金軍, 切斷河北、山東等金國統治區內的一些道路,甚至攻克了不少州縣。
紹興十年五月間,完顏宗弼(兀術)大軍剛南侵時,李寶率眾潛回故鄉山東,再次發動山東忠義農民軍,在宛亭縣(今山東荷澤西南)夜襲金營,僅在睡夢中被殺死的金兵就有數百人,金兵的四名千夫長全部喪命。六月初,金國的一個萬夫長,督率大隊人馬,企圖報復,李寶、孫彥率部迎頭痛擊,再次打敗金軍,追殺二十多宋里,金軍大批被殺傷,或被擁掩入黃河中淹死。李寶、孫彥率領的這支義軍吸引了金軍的部分兵力,有力地支援了當時正在的順昌會戰。
忠義軍馬統制孟邦杰奉命掃蕩京西路大河以南的殘敵。他一舉攻克北宋皇陵所在的永安軍,向西北的南城軍(治孟津,今河南偃師市北)推進。七月四日夜二更時分,孟邦杰的部將楊遇率領勇士,從軍城的北角攀登而上。金軍對來自北城的奇襲并無準備,亂作一團,被殺者有三千余人,擁掩入水者不計其數。楊遇所部奪到鞍馬、舟船、器甲、弓箭、旗、槍等很多戰利品。一部分殘敵乘船逃過黃河。
梁興自投奔岳飛后,大約在紹興六年冬或七年春,為實施岳飛當時的北伐計劃,又重返太行山區。由于北伐計劃遭受破壞而流產,梁興只能孤軍奮戰于敵后。紹興八年,他的隊伍遭受金將徐文的圍攻,被迫撤回鄂州。此次他和董榮等帶領兩支人馬北上,形勢已根本改觀,兩河地區幾乎到處是起義的烽火、抗金的義旗。
梁興、趙云、李進和董榮、牛顯、張峪率領的兩支隊伍,途經伊陽等縣,在七月一日到達西京河南府以西黃河沿岸,二日清晨渡黃河。他們逐走河北岸的三十多名金朝騎兵,追趕到絳州垣曲縣。梁興和董榮先禮后兵,“張榜說諭”,敵人“不肯歸降”,打著岳家軍旗號的義軍便絞縛云梯,捷足登城,殺散守軍,活捉金軍千夫長劉來孫等十四人,奪取戰馬一百多匹以及器仗之類。七月四日,梁興和董榮兩軍揮戈東向,往京西路孟州王屋縣(今河南王屋)的西陽和邵源兩地扎營,當即有漢兒軍張太保等帶六十多人投誠。五日,梁興和董榮兩軍攻破東陽敵寨,直逼縣城。守城金軍不敢抵抗,棄城而逃。打著岳家軍旗號的義軍乘勝趕過縣城,追奔二十多宋里,殺敵三十多人,繳獲到八匹戰馬和其他戰利品。梁興等令當地“百姓首領”王璋等五十多人,負責召集人民,守衛縣城。
七月六日,打著岳家軍旗號的義軍又挺進至濟源縣(今河南濟源市)西的曲陽。金將高太尉率領五千余人馬前來,雙方血戰了整個上午。金軍大敗,在十多宋里的路上橫尸遍野,遺棄的刀、槍、旗、鼓無數。梁興和董榮等正待收兵休整,高太尉又帶領懷州、孟州(治河陽,今河南孟縣)和衛州發遣的一萬多人馬,進行反撲。梁興、董榮和兩軍將士“不顧死生”,忍受疲勞,又浴血奮戰了一個下午,再敗高太尉,殲滅敵人步軍的十分之八,活捉一百多人,奪取戰馬、騾、驢等二百多匹。因連日鏖戰,梁興和董榮兩軍的傷員很多,于是暫駐濟源縣北十多宋里的燕川,“歇泊下寨”。
由于原北宋轄區內的民眾的配合和支援,梁興等部的聲勢愈益壯大。在河東路,他們攻占了絳州翼城縣(今山西翼城縣)等地,澤州沁水縣(今山西沁水縣)等地,殺金軍千夫長阿波那孛堇。在河北路,梁興等軍又深入懷州和衛州地界。
在河北路衛州打著岳家軍旗號的義軍首領忠義統制趙俊出兵北上,會合另一忠義統制喬握堅的隊伍,收復慶源府。磁州、相州、開德府、冀州 (治信都,今河北冀州市)、大名府、澤州、隆德府、平陽府、絳州、汾州(治西河、今山西汾陽縣)、隰州(治隰川,今山西隰縣)等地民眾也都揭竿而起,“期日興兵”。
此時,義士王忠植領導的河東路民眾抗金武裝,也克復了嵐州、石州、保德軍(今山西保德縣)等十一州軍,活躍于河東路的北部。陜州忠義統制吳琦也派統領侯信渡河,攻劫金軍在中條山柏梯谷的營寨,殺敵和俘敵各二百多人,奪馬二十多匹。接著,侯信又轉戰到解州境內,破金軍七千多人,俘敵五百多人,奪馬五十多匹,器甲七百多件,斬金將千夫長乞可。
不久,北方義軍首領梁興的報告遞呈到岳飛的宣撫司,梁興在報告中稱:“河北忠義四十余萬,皆以岳字號旗幟,愿公早渡河。”
父老百姓們也都爭先恐后地牽牛挽車,“以饋義軍”。金國自燕山以南,“號令不復行”。
岳家軍和北方民眾抗金義軍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這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蔚為奇觀。而只有在女真貴族強制對廣大漢人剃頭辮發,強行推行奴隸制等特殊歷史條件下,才會出現如此波瀾壯闊的愛國壯舉。
然而,岳飛直接統率的正規軍接連打了一系列的勝仗,收復失地甚廣,為其他各路宋軍望塵莫及,但是占地甚廣卻造成了兵力分散,又成為嚴重的軍事弱點。
在紹興十年的宋金戰爭中,宋軍抗擊金軍的戰場,事實上劃分成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戰線。然而,東線和西線都不是主戰場,對當時戰事的全局不起決定作用。而當時對整個戰局起決定作用的關鍵戰場在中線,一方是金國都元帥完顏宗弼(兀術)所指揮的金國軍隊主力,另一方則是南宋大將岳飛、張俊和劉锜分別統率的三支大軍。
在岳家軍占地甚廣、兵力分散的不利形式下,岳飛期待張俊和劉锜統率的兩路宋軍能夠向北挺進,以便與岳家軍配合,進而與完顏宗弼 (兀術)所統率的金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然而在后來的戰事過程中,張俊和劉锜所統率的宋軍卻沒有配合岳家軍作戰。
當時東線戰場的韓世忠所部,以及西線戰場的吳璘、楊政和郭浩所部都在努力作戰,但他們與金兵的戰事處于膠著狀態,不可能直接配合岳家軍作戰;而中線戰場的張俊和劉锜兩部,卻又沒有與岳家軍協同作戰。張俊所部近乎兵不血刃,就拿下宿州和亳州,不僅沒有繼續進攻,反而放棄距離南京應天府(即今商丘,金國稱為歸德府)很近的戰略要地亳州,并于紹興十年閏六月底班師南歸。劉锜自順昌大戰得勝之后,頗為躊躇滿志,無意于進取而收復失地。劉锜所部一部分撤回鎮江府,一部分留守順昌(今安徽阜陽),按兵不動。
到紹興十年七月初,岳家軍的孤軍獨進己成定局。南宋朝廷卻還要劉锜所部從順昌府(今安徽阜陽)全部撤回到鎮江府,而順昌府竟然又改命岳飛“分撥兵將,嚴為守備”。
早在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漢六郡之后,岳飛即提出組編“精兵二十萬”以實現“直搗中原、恢復舊疆”的戰略主張,并曾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然而由于宋高宗等人的對武將做大的擔憂和阻撓,岳飛組編“精兵二十萬”的計劃一直未能落實。此后,岳家軍的總兵力一直維持在10萬人左右,與20萬的預定數目相去甚遠,這也成為岳飛紹興十年北伐的制肋因素之一。
紹興十年北伐時,在得不到友軍配合的情況下,隨著光復地區的日益擴大,岳家軍不僅要繼續完成戰斗任務,還要奉命“分撥兵將,嚴為守備”廣大新收復地區,因此,兵力分散、兵員不足的問題也就日益突顯。
岳家軍前鋒在紹興十年閏六月底已突入到開封府附近的中牟縣,夜襲金兵萬戶漫獨化的營寨。然而因孤軍深入、兵力分散,開封府的金兵主力又近在咫尺,岳家軍各部不得不中止正面的推進。
兵力分散、兵員不足的問題在岳飛給南宋朝廷的奏章中得到體現:“本司契勘所管兵馬,已分布調發前去陜、虢、西京、陳、蔡、潁昌、汝、鄭州一帶,并已有差往河東、河北措置事宜。已兩次申奏,乞將劉锜一軍切令于順昌府屯駐,庶幾緩急可以照應去訖”
面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得不到友軍配合的不利形勢,岳家軍只有縮短戰線,才能集中兵力御敵。于是參與北伐的岳家軍各部不得不中止正面推進,并盡量集結、相互靠攏。事實上,在收復西京河南府(洛陽)之后,岳家軍主力部隊就停止了正面的推進,并開始在開封府附近集結兵力。
當時岳家軍集結的地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岳飛親駐的郾城縣(今河南郾城),二是王貴增戍的潁昌府(今河南許昌)。
然而,金軍統帥完顏宗弼(兀術)看到有機可乘,不待岳家軍集結完畢,就抓住戰機,搶先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接著就發生了金國軍隊主力與岳家軍之間的戰略決戰,——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
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是岳家軍和金國女真主力部隊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步騎混合戰。這兩戰都是在紹興十年閏六月之后的七月發生,又是在平原地區進行,最有利于發揮女真騎兵馳突的長技,在這種形勢下,岳家軍能夠以寡擊眾而取勝,就更為不易。郾城大捷和潁昌大捷,都是空前的勝利,其意義非凡。
(關于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的具體情況,請參見唐宋春秋的力作《紹興十年岳飛北伐系列之二,——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考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