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如風按:
筆者簡單評一下【xulin123123】,沒有細評,藍色部分是主要的評論部分,不是全部,【】內的仿宋字體是筆者的評論。由于筆者的跟帖比較不那么溫柔,用上了“自以為是的臆斷”、“胡扯”和“走火入魔”,因此需要一評,作為解釋。最終的建議只有一個,就是不要用舊的話語體系解釋毛。
--------------------------------------------------------------------
如果有人問,今天之中國社會都有什么?我可以告訴你,中國什么都有,好的、壞的、自己的、別人的,五味雜陳,什么都有;如果有人問,那中國人今天缺什么?我也會告訴你,中國人什么也不缺,就是缺德!那道德到底是好還是壞呢?你說道德是好的,可是今天的中國人卻沒人喜歡它,因為如今的中國人都爭著搶著做缺德的事,當缺德成為一種時尚,你還能說道德是好的嗎?更有些先進的“愛國”人士說,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就是封建社會的禮教,是腐朽的、落后的東西。中國近代落后挨打,就是傳統道德束縛我們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對傳統道德進行全面否定。看似這些話都很有道理哦!
那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用道德手段殺人?道德萌發于人類的早期勞動和簡單交往。道德是人類的社會屬性,道德是以公為主導,以與人為善為原則,以對方或集體的權益為基準,體現的是個人與整體、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只有在歷史中出現了這種關系,并在人們意識到這種關系是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有益的,并經過在實際生活中反復驗證證明了的時候,才會出現道德。用道德手段殺人,就是告訴別人講道德,自己卻用非道德的手段對付有道德的人,借以實現自己的私利【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道德”是個能指,關鍵看內容。今日道德就是“為人民服務”,即便《物權法》新解,也是為了公利可以強制拆遷。】。從今天人們鄙視道德和用道德手段殺人來看,中國的傳統道德卻不是個好東西,看來我們很有必要進行一下求證。
一.人類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伴隨著“猿類”向“人”進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可以準確的說,道德是人類逐漸社會化的結果,是在勞動的分工和合作中產生的。【“道德”,筆者以為就是“公義”。人類不光與自然界的動植物打交道,還跟人本身打交道。沒有道德的氏族就沒有凝聚力,與其他人類族群進行斗爭,注定在長期競爭中失敗而滅亡,所以剩下來的族群必然有低線的“道德”——這個解釋也符合“宗教”,千萬年來的斗爭,只剩下幾種宗教,全是要求教徒“克己”的。】
1.“公”和“仁”的形成。
人首先是動物。動物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生理的自然需要:餓了要打食,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筑巢,到了發情期要繁衍后代。弱小的動物為了自我保護,抵御比自己更強大的動物開始本能的群居。群居是弱小動物共有的特點,群居是指向公的,是一切弱小動物為了“生存”這個共同利益而自然產生的行為。所以說人沒有公心,只顧自己,確實連動物也不如!沒有公心,就不會進化出人類,更不會產生道德;沒有公心,一切弱小的動物,大部分都會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除非它進化出特有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自然領域,“私”,不能改變弱小動物滅亡的命運;“公”,是一切弱小動物維持物種、繁衍生存的根本。
從動物個體的個性角度來說,是無所謂“善”和“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自生自滅的。人性之所以被定義為“善的”和“惡的”,是出于在群體中對其他個體的映射,比如“同情心”是“善的”,而“幸災樂禍”是“惡的”;將他人的安危先于自己,是“善的”,使得他人受到傷害,是“惡的”。而“與人為善”,是群居生活的本能需要。“善”是人類道德形成的基礎。所以道德首先是利他的,而利他產生的結果,才是利己。“仁”即“善”,從造字看,“仁”的左邊是“人”,右邊是“二”(古代的數字也代表多數),二個人以上才生出“善”,無善則不“仁”。【按古人的解釋,“仁”出自母愛,所謂“有天地,然后有萬物; 有萬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 后有 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所謂愛民如子。動物的護幼行為,包括保護不是自己親生的同種幼體的行為,都推導不出能自然發展出“仁”,沒有這樣的簡單進化論,可以認為是中國特產:西方進化出的是種族滅絕,中國進化出的是“殺降不祥”。】
早期人類在群體中進化,慢慢的能夠直立行走,手的解放讓人類有意識的去發現和使用工具,由此具備了人類不同于動物的最初的創造性思維。這樣的思維方式讓人類從動物的自然協同變成主動的、有意識的協同,去獵取比自己更強大的動物。人類的基本道德,就是在這種協同中得到發展和鞏固的。這種利他利己的道德觀一旦形成就會被固定下來,一代傳一代,道德在人類社會沒有形成前,是人類謀生以至于更好生存的一種本能需求,是用來趨利避害的。【猴子、松鼠、老鼠,以及滅亡了的某些種類的恐龍,等等,能用手的動物多了。論據根本不能支持論點。】
2.“義”的形成。
最初的“義”是指自己或者同類的生命受到外界威脅時的行動選擇,“義”是為了維護群體共同利益,抵抗強勢物種的襲擊,在自然中形成的一種道德。比如十個猿人約好去捕獵,獵物是比人類個體更強大更兇猛的肉食動物。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生命時刻受到著威脅,而做為弱小的人類,要勇往直前,逃跑就意味著同伴的死亡。當某個同伴的生命至于獵食者嘴邊的時候,其他同伴要群起而攻之,不顧個人安危,去獵殺動物,搶救自己同伴的性命,這種行為,就是“義”。與之相反,“見死不救”是為“不義”。“義”是讓生命個體做出自己的貢獻或者犧牲,其結果是維護了人類行動的一致性,既團結,增加了人類整體覓食的能力,最大限度了保護自己的安危,阻止了團隊整體實力的縮減。而“不義”的結果是保存了自己,結果是讓別人受到傷害;但是當別人對你“不義”時,那受到傷害的無疑就是你自己。所以救人的最終結果就是得到別人的救助,救人就是愛己。【等于是說雷鋒做好事,說到低是“私”,是滿足他自己的需要。作者可能不知道,大猩猩撒謊的能力也是非常高的;狼既會協作打獵,也可以吃掉受傷同伴——一句話,“自然選擇”有時候這么選,有時候那么選,同一行為在不同時候利害不同。】
3.“禮”的形成。
“禮”是建立在群體上的合理分工,即秩序。隨著人類心智的逐漸完善,對事物的感知能力逐漸增強。人類集體的、統一的行動,而戰勝的是比自己更強大的事物,獲得的則不僅僅是食物,還有信心,成就感和喜悅。在這些積極因素的鼓舞下,人類開始向更復雜的事物挑戰,協同合作變的趨于復雜化,這就需要群體中的個體有不同的分工,有指揮者,有做不同事情的人,在分工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個體之間又能互相照應,統一協調,集體行動。這種有秩序的行動是人類社會化的基礎,協同行動避免了資源和人力的重復浪費,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群體的優勢。“禮”,是權利萌芽的土壤,也是后來的部落、氏族以及將來國家形成的基礎。【“圣人緣人情以制禮”,作者還是先解釋“人情”。】
4.“智”的形成。
“智”是指人類特有的聰明才智。實際上,“智”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分水嶺。如果說“公”、“仁”、“義”、“禮”是所有群居動物共有的自然現象,那人類智慧的產生,讓人和動物徹底區別開來,成為高于動物的靈長,“智”的發展,讓人類逐漸成為世間萬物的主宰。人類的“智”是在“禮”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類逐漸社會化的結果。【胡扯,三皇五帝時候的“禮”“高度發展沒有”?——那個時候的“智”高不高?】“禮”規模小的時候,可以三五成群,分工也相對簡單,不需要太大的智慧;但是當“禮”擴大的時候,可以成百上千,成千上萬,面對這樣龐雜的團體,統領分工和合作變的更加復雜,這需要更大的智慧去管理。所以“禮”是“智”發展的基礎,“智”是“禮”發展的條件,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和影響的。
5.“信”的形成。
“信”也是在“禮”的基礎上形成的,最初的“信”是指個體兌現群體交給自己任務的承諾。所以“信”也是“禮”能夠得到維系的基礎。如果個體不信守承諾,那導致的將會是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因此,“信”,體現的是個體對群體的貢獻,也是個體價值的衡量尺度,“信”最終表達出來的是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人無信不立。隨著人類心智的發展,人類的社會化程度越加明顯,人不再是作為個體而存在,而變成了社會中的一分子。人活著就需要和別人打交道,誠信變的也越來越重要了,別人對你放心,愿意和你處事,是因為你能說到做到,有了承諾就會兌現,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信得過你”,正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胡扯。作者研究“禁忌”這個詞語沒有?統治原始先民的,就是“禁忌”而不是什么“信”。】
公、仁、義、禮、智、信,是人類最基本的六種品德。形成于人類社會產生前的早期,是人類自立于自然的根本保證,也是催生人類文明的基礎。人類如果沒有這六種道德,則禽獸不如。“義”、“智”和“信”是服務于“公”和“仁”,作用于“禮”的。所以仁、義、禮、智、信,不是孔子的專利,但卻是被孔子發揚光大的,讓人們從自覺的接受,變成主動的用這樣好的品德要求自己。
二.道德的繼承和發展。
1.母系氏族社會的道德
在父系氏族形成前,基本道德自從產生后,它的繼承是由母親傳遞給孩子的一種求生本領,是人類謀生的一種本能,是用來趨利避害的。這五種基本道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們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成人也在規范著這種行為。那時候沒有法律,沒有成型的制度,那道德的尊嚴是靠什么維護的呢?
1)人為因素:違背道德,輕者會遭到長者的譴責和懲罰;重者會被孤立,甚至被驅逐出這個群體;如果違背道德導致群體的重大損失,則可能會被其他個體群起而攻之,以致于丟了性命。
2)天的因素:人類敬畏思想的產生,賦予道德以尊嚴,人類最早的敬畏是“天”。人如果沒有敬畏,就會目空一切,根本不會重視什么道德。道德是人類在和“私”斗爭中,戰勝“私”并高于“私”而存在和發展的,所以人本能的自然認識和道德的規范是沖突的。人和道德之間的關系,也只是大家都讓你那樣做,那樣做是對的,而做為個體的你必須服從。這就會造成道德在人的心里很多時候只留于形式。為了深化道德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天”的概念出現了,“天”能夠主宰一切,它所產生的力量,是任何人不能抗拒的。所以違背道德的人,雖然別人有可能不知道,但必遭天譴!道德是良心的表述,某人被雷劈死了,如果他這輩子缺德,人們就會自然的說,這是老天的報應;如果這輩子沒做什么壞事,那人們也會說,那他一定是上輩子做壞事太多。這種因果報應,是道德維系的基礎。“畏天思想”也是后來祭祀制度的萌芽。
2.父系氏族和國家產生前,是道德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道德的發展催生了權利,催生了人類文明,近而催生了國家。
在母系氏族社會里,人們過著群居的氏族生活,靠集體采摘狩獵為生,那時沒有婚姻制度,每個人生下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性活動完全由女性控制和支配,是亂性多向的。這也奠定了當時女性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母系氏族社會,是個物盡天澤的時代,人類的繼承和延續是靠自然選擇來完成的。母系氏族社會后,人類進入“三黃五帝”的大同社會,即:父系氏族社會。這要從一個才華橫溢的男人(伏羲氏)出現說起,你說他是最有出息的男人一點也不為過。他觀天文,察時變,演八卦,創歷法。在那個懵懂的年代,伏羲氏“一畫開天”,引導大家主動認識天地萬物,教人按照“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去辦事,這在當時社會引起了震動。因此伏羲成了當時社會最有話語權、最能凝聚人心的一個男人。他利用其他人對他的這種信任,引導當時的人們進行男聘女嫁,創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婚姻制度,男人終于成了婚姻活動中固定的部分,父系氏族社會也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形成后,人類的“種”從此有了繼承和延續,道德也開始從被動的繼承發展到主動的去求索,道德的發展催生了權力。所以“通過用自身能力獲得大家的信任,贏得話語權,用以指導人們進行有規律的活動,以更好的發展群體,服務于個體,這也是權利產生的萌芽,伴隨著權力的萌芽,人類的文明開始了。以男人為中心的家庭制度的建立,讓中華民族的傳乘和發展有了“根”。人們開始能夠有意識的去想:我是從哪里來的?我來到人間要干什么?將來要到哪里去?人類特有的文明,實際上就是一個承認他人、肯定他人,承認自我、肯定自我的一個過程。在他人和自我之間有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是靠道德的準繩來維系的。
3.“非道德行為”的出現和祭祀制度的產生。
A什么是“非道德行為”?就是以“道德”的名義去要求和約束別人,而自己卻用不道德行為來滿足私利。這種行為事實上是對對方的道德本性的扼殺,因此我稱之“非道德行為”。說難聽點,就是“以道德殺人”。“非道德行為”是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普遍采用的一種行為。【ABC,開鋪子不好。毛說,發明新的形容詞不好。】
可是在沒有階級的社會里,人為什么會主動的行使“非道德行為”?一個因素是因為,“道德”雖然出于人的本性,但是這個本性是出于人的社會性特點,即“公”。“道德”的形成是為了維護他人的權益,這是出于個人對集體安全的維護以維護個人安全的本能【人是猴子變來的,人的很多本能,猴子就沒有,所以本能的形成,又是需要解釋的。】。所以“道德行為”是“利他”的;另一個因素是出于人具有自然性的一面,既:“私”,生存權是人的基本權利,生存就需要衣食住行,這種自然的需求構成人性自私的一面,是“利己”的。道德的利他性,為“有道德的人”被“不道德的人”利用提供了條件,而“非道德行為”是利已的,這就為“非道德行為”利用“道德行為”提供了動機。正是這一需一求之間,為“非道德行為”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非道德行為”是傳統道德行為的殺手【兩者是同時形成的何來“傳統”“非傳統”?】。道德行為的指向是向心力,是整體利益,道德是團結的基礎,只有團結才能發揮人類的最大的能量;而“非道德行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它的存在是使人心離散,破壞團結。所以“非道德行為”對人類社會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損失也是嚴重的。圣人訓誡:“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不為五斗米折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祭祀制度的產生。祭祀制度的產生,是為了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的,也是教導人們不要做不道德的人,更不要產生“非道德行為”。祭祀制度最主要的貢獻,是給人們心靈植入了一種“感恩”的概念。感恩,加速了傳統道德在人們心里生根、發芽和成長,這對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胡扯。《論衡》講,“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在沒有法律年代,祭祀制度對道德的規范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孔子說,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思想,是祭祀制度產生的基礎。而祭祀制度,又是將來宗教思想的萌芽。
最初的祭祀對象包括天、地、鬼、神、圣人和祖先。在沒有法律的年代,祭祀是人類的第一件頭等大事。人們通過對天、地、鬼、神、圣人和祖先的敬畏,來教育人們:生存,首先應該學會感恩,同時也給人們的行為樹立了道德的榜樣和學習的楷模。很難想象一個大不敬的人,一個不知道感恩的人,會有什么好的品德。現在中國農村依然流行著這樣的話,“一輩子一點正事沒干,竟做缺德事,死后如何面對你的祖先”、“你總是缺德做壞事,你不怕天打五雷劈啊”、“一個人做缺德事太多又遇到不幸,人們譴責他的時候常說的話就是‘這是老天的報應’、‘真是老天開眼啦’”、“天誅地滅”、“天怒人怨”、“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生前做壞事太多,就連死后變成鬼閻王爺也不會放過你,要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現在在農村,還有這樣的風俗,一個人生前得了惡疾,或者做了太多的缺德事,失去了基本的人倫道德,這樣的人死后是沒有資格埋入祖墳的,要被埋到荒郊野外,做孤魂野鬼。所以孔子告誡人們要“敬鬼神,遠小人,近君子”。
4.“三黃五帝”的黃帝時期的道德。
如果說以前的伏羲和神農只是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在有限范圍內施政布道的話,則惠及人數畢竟有限,而黃帝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現狀,黃帝興文字,編典集,創制度,終于使當時的人們形成巨大的合力,打敗炎帝,統一了華夏,國家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權也誕生了,在政權的作用下,催生了農田制度、行為制度,出現了軍隊、鑄造、服裝、數學、天文、歷法、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這使得人們徹底告別了蠻荒的年代,人類真正的邁入了文明社會,人們尊稱黃帝為“人黃”【按古書記載,比如《山海經,實際上,在伏羲發明畜牧業,神農發展農業文明以來,社會所需要的所有重要生產工具、主戰武器和文化娛樂專利產品,都是黃帝及黃帝的后代或大臣的發明。——這若全是事實,那《莊子》就是信史】。用權力形成巨大的合力,真正的體現權利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作用,實際上是從黃帝開始的。所以人們一致的認為,“三黃”之中,黃帝最大,“炎黃”也認為是我們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從權利的產生來看,擁有權力的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獲得全體人民相信的人才可以獲得權利,服眾就要德才兼備,心懷天下,惠及四海。所以,權力是人民給的,服務于人民是權利的天性。道德的高度發展和集中,并以道德為基礎建立的高尚的人格,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廣泛信任關系,是權利產生的基礎。
隨著道德的發展,權利的誕生,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出現了。道德行為的一部分分離出來,形成了法律和制度,自此,道德和法律、制度一道,成為國家統一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黃帝的朝廷,還是發明五刑的蚩尤部族?】。在以“公”為基礎的“三黃五帝”的大同年代,道德的發展達到了人類歷史的頂峰,以公為基礎,以善惡為標準的道德價值觀初步形成,祭祀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一系列人倫傳統美德。包括孝、誠、忠、信、敬、恭、寬、敏、惠、勤、恒、智、儉、謙、恕、廉、勇、和等一系列中國人應具備的優良品質。這也為中華民族成為舉世公認的,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黃五帝”時期是天下為公的年代,被稱為原始的共產主義。三黃五帝,沒有一個人不是道德的楷模,沒有一個不是圣人的典范。“堯天舜日”,是清平社會的典范,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欣欣向往【按《史記》的記載,炎黃打仗,顓頊跟共工打仗,帝嚳派祝融鎮壓共工造反,帝堯奪了哥哥帝摯的帝位并廢黜天官重、黎,舜殺鯀,大禹鎮壓三苗——戰爭頻率不比后世低嘛,打仗、大規模清除政敵,算不算“清平社會”?按唯物主義,作者能不能分析一下“三黃五帝”時期的根本制度:土地制度?】。后來中國的歷史中,從其道德品格和開創的事業來看,也只有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能夠和三黃五帝相提并論。
5.私有制社會的道德。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催生了人類的享樂思想,在權力的作用下,私有制產生,奴隸社會出現了。奴隸社會的出現,開啟了中國“家天下”的帝國之門【“奴隸社會”的準確定義是什么?中國有沒有出現過“奴隸社會”?】。私有制使權力有了另一負面功能,合法或者不合法的占有社會大量的財富。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官僚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是私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的法律,雖然保護的是私人的合法財產,但是靠坑、崩、拐、騙、偷盜、搶劫、貪污腐敗得來的不義之財,依然會受到法律的嚴厲打擊。在這一點上,法律是一視同仁的,如果說是有差別,也是法律執行的時候出了問題。但是在私有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法律的嚴肅性,絕對不比現在差,古刑中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執法犯法,罪加一等”的說法,對那些國家要員犯法、有權有勢的人犯法”,更有“誅滅九族”一說。
在私有制社會里,傳統道德是在和人類貪欲、腐敗思想做斗爭中得以生存的,傳統道德也是社會進步力量團結革命的武器,是推動私有制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它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的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與傳統道德不同的是,在私有制社會里,發展出了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道德,我們稱為“非道德行為”。統治階級發明的道德毫無創造性可言,很多都是對傳統道德的歪曲,忠變成人們對他的忠;信,變成人們對他的信;敬,變成人們對他的敬;孝,變成人們對他的孝…..。而他們對人民,則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目的就是用“非道德的行為”實現對人民的統治、剝削和掠奪!在私有制社會里,只有被統治階級堅持傳統的道德,而統治階級只有在集團內部堅持少數的傳統道德,而對被統治階級堅持更多的是“非道德的行為”。當統治階級內部“非道德行為”靡亂,對被統治階級全部變成“非道德行為”時,整個統治階級內部,爾虞我詐,貪污腐敗橫行,被統治階級生活艱辛,整個社會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中。此時最先覺醒的往往是被統治階級,他們拿起傳統道德的武器,團結廣大民眾,同腐朽的統治階級做堅強而有力的斗爭。
三.道德完整體系的成熟期。
說到對于道德的貢獻,我們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孔子,他創辦的儒學理論,為中國人道德觀的成熟和弘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道德完整體系”是孔子建立的嗎?!“述而不作”是怎么回事?孔子“述”的不是“道德完整體系”嗎?】。孔子提出的道德觀,是建立在善惡的標準上,以公為基礎的,他系統論述了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品德之間的關系,并由此推出了若干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形成文字,流芳千古。儒學做為人生的入世的學問,為大部分歷史時期國人傳統教育的必修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文明的進步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和進步意義,這種基于自然形成的道德價值觀,永遠也不會過時。關于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我在這里就不再詳細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筆者在以前發表的文章《一個毛澤東倒下去,成千上萬個毛澤東站起來》和《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兩篇文章。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成熟于奴隸社會末期,是由孔子主導完成的。一直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
四.道德的作用。
在人類社會鼎盛時期,道德和法律、制度一起,成為國家統一,人民團結,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人類社會的腐朽墮落時期,道德卻成為團結進步力量起來斗爭,實現人類社會改朝換代的唯一力量。可見道德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今天再重讀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的話,仍然引人深思,另人發饋,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圣人是多么的重視道德的作用啊。【老田“與儒家所不同的是道家是單純方法論的平鋪直敘,而儒家則從道德關愛的普世情懷出發論證仁的合理性,最后也可以歸結到最高利益層面---“仁者無敵”。極端的法家主張必須以極端化的道德主義做基礎才能實現,雖然真儒家不見得欣賞法家思想,但是頭腦清醒的真法家必定是真儒家。”——社會認同是社會共同體的根本基礎。作者別把“道德”這個能指概括了一切社會認同的努力。沒有統治階級主動的“仁”就沒有社會的“道德”,《大學》里說得非常清楚“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五.憶往追今,試看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觀。
1.近代傳統道德在中國社會的尷尬局面。
大清晚期的滅亡,實則是統治階級內部傳統道德墮落的必然結果,“非道德行為”猖獗,政府腐敗無能,官員貪污無度,面對敵國的挑戰,慈禧、李鴻章等人竟提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政策。這樣的政府能不滅亡嗎?而有些人竟然把這個責任都推到孔子身上,真是另人汗顏!
“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孔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批孔,有著本質的區別。“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實現中國西化的運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的一次徹底否定。“五四”運動除了從西方國家引進“科學和民主”外,還有什么?恐怕還帶來了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給中國人民植入了資本主義的價值觀這些負面的東西吧!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就不講科學嗎?“四大發明”是從哪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講民主嗎?“民貴君輕,社稷次之”的思想是誰提出來的?一個民族要生存,特別是要發展就不可能不繼承它的傳統。如果不繼承傳統就等于說它失去了文化上的主體性,沒有主體性的民族就成了一個沒有根基的民族。沒有根基的民族一方面自身不能得到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有很強的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除非是冒著將來有可能政息人忘的危險。
新中國成立時的批孔運動,批的是封建官僚主義,批判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腐儒”思想,批的是封建統治者的“非道德行為”,而事實上卻是把孔子的“真儒”思想發揚廣大了!這個可以從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發表的〈論官僚主義的二十種表現〉中可以看出。另外,毛主席還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治國方略,毛澤東如果是批真孔子,為什么同時還推行孔子的主張呢?所以毛主席是借批判腐儒思想,而力挺真正的儒家思想,實際上起到了撥亂反正的效果,徹底把儒家主張的傳統道德發揚光大了。導致新中國迎來了道德的春天,人們的面貌煥然一新,使得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可惜的是,那個時期過于短暫,還沒等社會主義道德觀完全建立起來,就遭到了改革開放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權錢至上”道德價值觀的當頭一棒,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的大樹還沒有長成,就轟然倒下了。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和永遠的恥辱!
經過改革開放和“權錢至上價值觀”的洗腦,在外來文化的滲透下,儒學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觀幾千年的文化,如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中國自古在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影響下,不缺乏領導革命的領袖,也不缺乏支持革命的的種子。這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國家,在大清晚期之前一直領先于世界,創造了舉世文明的中華文明。而這一切從今天看來,都已經成了歷史。今天的中國人正在把自己同歷史割裂開來!把自己和傳統道德分離,而且越走越遠!
歷史上有兩種力量批判過孔子,一種是封建統治階級批孔,因為用孔子培養出的憤青太多,對統治階級指手畫腳,讓統治階級不得安寧;另一種是要求變革的進步力量批孔,他們批判的是統治階級“腐儒”思想,目的是撥亂反正,還原儒學的本來面目。形式上批孔,實際則是用孔子的理論團結人民鬧革命。這就造成中國歷史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孔子一直是朝代更迭時最大的爭議,而在國家發展、穩定和繁榮時期,儒家思想卻一直是中國的傳統國學。
在此筆者強烈呼吁:請大家認清自己的歷史吧!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我們有世界上偉大的科學成就、藝術成就和文化成就,我們的先人曾經金戈鐵馬征戰世界;我們的先人也曾四海遨游,開創世界航海之先河;我們中國人的名字至今仍然留在月球上;我們開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我們建造了萬里長城;我們很早就預測了今天世界科技發生的一切……,我們的祖先有太多的成就和驕傲,我們中國曾經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天堂,我們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謙虛、智慧的民族。
2.中國現在的道德現狀。今日之中國是以“非道德行為”的道德觀為主體的,用道德殺人的現象遍地皆是。中國已經進入道德大滑坡的年代。
今天中國社會的道德情感、人際關系均以金錢為軸心,人們的社會行為也隨之走向了功利化和非道德化,在大多數社會成員眼中,仁義淡漠,信仰消失,目光短淺,權錢至上,人與人之間變成了純粹的買賣關系,只能占便宜,不能吃虧。
關乎國計民生行業的醫院里“紅包”現象、學校里的“金錢”教育、房地產領域的強制拆遷、炒地炒房等現象;
企業領域里普遍存在的假冒偽劣產品、惡性競爭、強買強賣、虛假廣告,血汗工廠、黑煤窯、黑磚窯、建筑企業里的三角債、拖欠薪水、回扣、好處費等現象;
公共事業領域里的水、電、銀行、電信等部門的“老虎”現象;
國家行政機關里的公共權利和利益掛鉤,出現不作為或亂作為、假公濟私、結黨營私、以權謀私、釣魚執法、官官相互、官商勾結、知法犯法、瀆職賣官等現象;
電視媒體宣傳文化領域里因為追逐利益,而失去了對正義、道德、倫理等宣傳的本職功能,而換來的是為權利和金錢說話、以偏蓋全、虛假數字、欺騙隱瞞、報喜不報憂,
社會上見利忘義、不敬老愛幼、不見義勇為、拐賣婦女兒童、走私販毒,賣淫嫖娼、巧取豪奪,敲詐勒索、恃強凌弱、趨炎附勢、落井下石、投機倒把、坑崩拐騙偷等現象數不勝數。這一切都表明,我國國民的道德水準正在急劇下降。
【重復:沒有統治階級主動的“仁”就沒有社會的“道德”,《大學》里說得非常清楚“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六.中國的道德發展將去向何方?
1.傳統道德對中國當今社會的影響已經不存在了,全民道德大滑坡導致人心渙散,各自為政,各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道德再也不能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量,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已經失去了團結革命的基礎。別說革命,就是連面對低薪罷工的勇氣也沒有,面對強制拆遷更無還手之力。國家的傳統道德在淪陷,“非道德行為”猖獗,又沒有代表傳統道德的先進力量與之抗衡,人的自私心態必然與日俱增,從極度自私發展為貪欲,從貪欲發展成腐敗到腐朽,道德淪陷的最終結果會導致中華文明的消失,甚至亡國滅種!一種先進的文明替代腐朽的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也沒什么可說的。
2.有人說,我們沒有道德,有法律。我想問:“難道法律是萬能的嗎”?
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無形力量。它建立起社會的基本價值標準,使社會中各個體行為有利于社會而不是危及社會。誠信、仁慈、平和、對仁者的敬畏和對弱者的同情、貢獻精神、公德意識,都是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基礎道德觀。人人都相互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則人人都受到他人尊重,都得到他人關心,這樣的社會不就十分和諧美滿嗎?社會堅持不懈的用這種道德觀去開導和影響公民,在每個人內心深處建立起這樣的標準,打造起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則不需要更多法律、警察而天下太平。
然而,現實世界中物質利益的誘惑實在太大,功名利祿誰人不求?而在爭取自身利益和損害他人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當損人利己并沒有任何代價時,當存在極少數人不遵循這樣的標準時,天下就亂了,因此需要有法律制度,需要道德懲罰。法律制度下進行的各種社會治理,是在社會危害與懲罰之間建立一種因果聯系。從而使危害者付出沉重的代價,使企圖損人利己者望而卻步。然而法治并不是萬能,法律賦予其執行審判機關以特權,但權力的公平使用和有效約束常是法治社會最難處理的問題。因為權力帶來利益,利益帶來誘惑,誘惑則亂性,權力就失去了公平。同時所謂法不犯眾,眾生普遍的行為是法治難以作為的。此外執法是要有成本的,如果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一切行為都靠法律來調節,沒有一個社會能支持起法制的尊嚴。
3.看來當前重建社會道德,已經迫在眉睫。
道德是破壞容易重建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重建道德可不是寫幾條法律那么簡單,這是一個龐雜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1)重建道德,首先必須肯定道德產生的合理性,肯定道德是人類必須應該具備的,肯定道德的作用。道德就是用來與私心和貪欲做斗爭的;在階級社會,道德就是約束統治階級正確行使權力的,道德產生的先進力量就是同腐敗的政治做斗爭的;道德就是用來監督政府和公共權力的;道德就是想讓人人都過的更好,人人都能從社會發展中受益。只有承認這些,社會才能進步;只有承認這些,道德才有重建的可能。
2)道德是在人類與自然的斗爭中,在以“公”為主體的社會中成型的。所以建立科學的道德價值觀,必須以公為基礎,這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公者千古,私者一時。但是在當前以私有制為主題的社會,重建以公為基礎的道德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挑戰性。
3)道德的生存和維系,需要各種力量的支持。包括新聞媒體正面的宣傳,宗教,祭祀,各種文學影視作品突出的主題,國家有意識的引導,榜樣的力量,重視歷史,重視傳統文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這些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可以說,重建道德是一場全民教育,對有文化的,沒文化的,都要教育。
4)全民自覺向善、自覺向道德靠攏,是道德重建的關鍵,也是最難的。全民向善是自己對自己,不是對敵人,懲惡揚善,是重建道德的重要手段。
5)道德重建的關鍵是:統治階級自覺向善,自覺用道德要求自己,讓權利的運用合乎道德的尺度。統治階級的表率作用,可以縮短道德重建的進程,對道德重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我們當今的統治階級行使的依然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那一套,而且很多方面都比他們做的要好。我們只是一貫的執行了歷史的政治傳統,我們自己執行“非道德行為”,讓老百姓講道德,這有錯嗎?為什么我們的道德下滑的這樣快,是老百姓不聽話吧?歷史上大多數的朝代不都經歷幾百年嗎?直到最后亡國,道德也沒有墮落成我們今天的樣子啊?真是郁悶哪,無能為力呀!這是誰干的,是不是毛主席把中國老百姓教壞了?不服從我們的管理了?因此去毛澤東化去了一段時間,發現也沒什么作用,至今仍然是一片迷茫。還是發展經濟吧,可能將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好了,于是路越走越偏,越走離主題越遠!
我對這個問題回答很簡單,造成這一切的結果,不能怨毛主席,不能怪人民,更不能埋怨歷史。只愿統治階級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即時修整自己的行為,政治思想依然停留在封建王朝的時代。封建社會由于人類信息科技發展非常滯后,人們處于半封閉狀態,統治階級自己用“非道德行為“做點壞事,很多時候能被捂住,即使傳揚出去,那也一定是發生很久的一種傳說了。所以那個時候統治階級的“非道德行為”,很難變成老百姓的“非道德行為”。而現在都什么年代了,信息科技高度發達,廣播、報紙、電視、手機、網絡等等,形成了立體信息網,就統治階級那點丑事,做完沒有老百姓不知道的!老百姓呢,跟著學唄,誰先學誰得利益,你追我趕的學壞,那還不快!連古人在相對封閉的年代里都能說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話,而現在呢?恐怕你還沒做,老百姓早就知道你要做什么了!
信息科技的發達,為今天的道德重建提供了便利條件。以今天這樣的條件,如果措施得力,道德重建短則五六十年,長則上百年,符合以“公”為基礎的道德體系,必將在中國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指日可待!
------------------------------------------------------------------------
最后,筆者重復在作者帖子后的評論:
“文明”和“文化”,筆者沒有找到一個準確的定義,即便是西方人用黃金、城市、文字等等定義“文明”,也是定義得五花八門,“理論創新”速度既快又慢,快就快在不斷根據新考古改定義,慢就慢在一直是“西方中心論”的基礎上轉。
考察文言,按文言方式讀,“文明”和“文化”都是一個句子,主語是“文”。而中國人說的“文”,最多的是孔子說的“斯文”,就是“這個‘文’”,也就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周公之典——就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精神文明”。
也就是說,在古人的語言系統里,借用中國文人痛惜了多少回的“資本主義萌芽”定義,“文明”就是“堯舜文武”這個典章制度“萌芽”,“文化”就是用“堯舜文武”這個成熟的典章制度教化和管理天下。
只是,文言在現實世界已死,“文明”和“文化”,至今還沒有準確的定義。使用意義卻是相當精確的,這個就夠了。
樓主說祭祀是“感恩”,那是中了基督教的毒。《論衡》講,【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祭祀的原因不是什么世界上有鬼,王充充分論證了世界上是沒有鬼的,之所以要祭祀,是因為【中心愛之,故飲食之。愛鬼神者祭祀之。】——比如共產黨員愛主席,明知世界上沒有鬼,還是要祭祀。“報功”就是不忘先王遺志,“修先”就是走先王指出的道路,今天就是共產黨“祭祀”革命先烈,“報功”就是不忘革命先烈的遺志,“修先”就是走先烈走的社會主義道路。
《禮器》:【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
《郊特牲》講:【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知其義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大學》里說【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蘇東坡說【圣人緣人情以制禮】
——這些話是是什么意思呢,簡單說就是與時俱進,就是“時為大”,“稱”——名稱——最不重要,也就是說,孔孟的那一套言說系統,對實際生活最不頂用,管用是還是孔孟關心的“時、順、體、宜”。舊禮“失其義”,只剩下了“禮數”,那就只好給道士巫婆管理。
以本來面目還原孔孟之道的意義,在于回擊歷史虛無主義,反駁將中華民族論證為劣等民族的高論。“繼承孔孟之道”,是那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吸收“孔孟之道”,筆者建議樓主還是以毛澤東思想的語言解釋孔孟之道為好,“新儒家”也不是什么好玩意。
樓主把毛澤東思想的語言用孔孟之道解釋,那是走了邪路。文中的自以為是的臆斷,只適合“侃”——就是探討——,作為論據,那就胡扯了。
祝樓主順利,不要走火入魔,學了“平凡少年”,閉關一年就變成了神神道道的和滿大仙的徒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