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當我對佛教稍有了解后,對老版《西游記》就產生了頗多的疑問。真正的佛教徒不僅善良,而且充滿智慧和勇氣。而老《西游記》把唐僧塑造了一個軟弱無能的形象,突出了徒弟孫悟空的形象,怎么想來都是有點本末倒置。特別在2004年我去四川峨眉山,走在唐僧走過的路上,在將近40度的車廂里受著炙烤,更加理解了唐僧路上所遇到的艱辛,感受到了他的執著和偉大,對老西游記里的唐僧形象更不能接受,心中期盼著能重拍西游記。現在新《西游記》終于拍了出來,也算了了我的一個心愿。
我對新版《西游記》基本滿意。我認為首先他充分理解了原著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充分表現出來。第二基本上理解了佛教精神,并通過各種形象把它表現出來。里面把唐僧和孫悟空的關系糾正了過來。唐僧是救贖者,而孫悟空是被救者。唐僧的形象是慈悲為懷,舍生救命,臨危不懼,一路走,一路宣傳和救度所有眾生(包括妖魔鬼怪)。而三個徒弟代表了人類的三種本性:好斗,貪婪和無能。孫悟空一路在同各種妖魔鬼怪作戰,而這些魔性都是他曾具有的。說他同身外的妖魔斗爭,不如說同自己身上的魔性斗爭。從猴到人要經歷多么艱難的斗爭,磨礪和痛苦,每個人都能從孫悟空身上悟到什么。人身上不僅有先天的弱點和不足還有后天環境造成的惡習,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要戰勝這些種種的弱點,不足和壞習慣。成人的過程是充滿痛苦的,不苦成不了人。第三,通過唐僧師徒的對話,較全面地宣傳了佛教思想。而這些是許多人喜歡新《西游記》的原因。
我兒子推薦我看新《西游記》的目的是他認為里面唐僧講的哲理最該看。他還說里面的打斗場面太長,沒意思。他說在電腦里看可以把那些打斗的場面縮短。我兒子離開我上大學后就基本不看那些有關人生哲理的書了,每天守著電腦電視。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如此,都不愛看書,而接觸最多的是電視劇。從我兒子喜歡聽唐僧講哲理,讓我從中看到中國人在變化。在經歷了30年的精神空虛,在狂熱的追求金錢過后,希望得到精神的營養。中國人開始尋找和追求精神的皈依。而新版《西游記》的上市,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傳播佛教哲理,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業。
幾年前,當各省爭先打造文化大省時,我問過他們,什么叫文化大省,是塑造幾座古人的形象,把古典的戲劇文化恢復和保護起來嗎?不是,而是在人的精神內涵。在于我們是否傳承了古人的精神情懷,是否懂那些古老的文化戲劇所起的作用。不管多么好看的喜劇充其量是一種傳播文化的形式。而現在的形式比那時方便和普及多了。但他們傳播的是什么?許多年來,充滿了浮躁,空洞,淺薄和媚俗。最近幾年出來幾部宣傳人生價值的優秀電視劇。例如《士兵突擊》,《南下》等等。我想這只是個開始,中國的文化教育界會真正擔負起自己的使命。
新版《西游記》很好,但還有那么一點點瑕疵。有兩點:一是對佛的認識不夠準確。孫悟空在被如來佛封賞后,大叫“我成佛了,我成佛了。”真正的佛是無像的,修到最后是“無我”到“本我”.以成佛為目的修煉,必定會進入魔道。二是唐僧的扮演者莊嚴不夠,有時出現笑容。佛的笑如阿彌托佛的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而真正的出家人是沒有笑的。他們和基督教徒一樣,背負著人類罪惡和苦難的十字架。他們偶有欣慰和稍許的輕松。最多的是悲和慈,還有威嚴。三是還能看出商業的性質。本來可以一集解決的問題拉長兩到三集。老版《西游記》的可貴之處是對藝術追求的精益求精,這也是所有老藝術家最珍貴的地方。看不出任何商業的痕跡。藝術一旦沾染了銅臭,就失去了永恒的價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