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愿不愿意,犬儒就在你身邊
作者:貔鴖
今日偶登網絡,見諸烏有之鄉發了一篇作者為“冰冷的眼神”的文章——《不管你愿不愿意,儒學天天在你身邊》。“冰冷的眼神”在文中為了鼓吹孔子創立的“儒學”,不惜采取恣意妄為的手法,枉顧史實地胡編亂造,令人不得不發言。
通篇看去,文章可說是謬誤百出,甚至到了信馬由韁的地步。以下僅順序列舉文章前三例的錯誤,祈望眾位網友和專家學者們發表高論,厘清謬誤,以正視聽。
主貼說:“天命。”天命思想是儒家學說的根本,儒家學說的一切思想都是圍繞天命而展開的。換言之,儒家學說的一切,包括它的各種思想,最終都是為順應天命而創造的。所謂天命是一種更加有益于人類繁衍生息的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天命觀點出自孔子和儒家的其他經典。“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其實,天命觀點起源早至殷周時期對天神崇拜的形成就成為至上的宗教觀念。殷人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又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可見其時崇尚之盛。周人代殷,繼承了天命觀念,周時強調盡人事以奉天。故文王受命之說與敬德保民思想緊相聯系。西周末年,出現怨天、恨天、罵天思潮;懷疑天命,至春秋戰國而益甚。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分離了天命和人事,但其影響仍長期保留于儒學中。
主貼說:“神。”神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也是人的世界觀分水嶺或標志。孔子既不承認神,也不否認神,不承認神,就是沒有神,所以說儒家學說是無神的學說。受其影響,執政黨也宣稱是無神論者。“神”還成為耶和華、耶穌的代名詞。“神”出自《論語.述而.雍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其實,神的觀念源于原始社會后期,最初源于物神,隨著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神的形象、神的本體及神的數量皆逐漸變化,由簡單的物神轉為復雜化;由眾神分職,演化成一位至高無上或多層階級的天神體系;也由流傳于氏族,轉而流入部落、民族甚至走向聯合的世界性,由多神轉為一神。
主貼說:“ “上帝。”按儒家思想講實質就是天命,上帝和天命是一回事。《圣經》的譯者將耶和華、耶穌譯成神,今天的許多影視、文學作品將其譯成上帝。“上帝”出自《孟子.離婁上.離婁下》“上帝既命。”“可以祀上帝。”(其他儒家經典也有“上帝”的表述)
其實, 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一詞的書籍是《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詩經》大約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 8 歲 。 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主貼開篇的引言更是一堆似是而非的東西:“儒家思想規定了我國文化的特質,造就了我們民族的風骨,塑造了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面貌。”——事實是,儒家思想規定的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特質;也造就了個別中國人性格中的奴顏俾骨,塑造了官場文化中上智下愚、唯上命是從的規則秩序。
引言說,雖然儒家思想遭受了“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的史無前例大摧殘,但它依然為我們現代社會提供著無數的寶貴價值系統,仍然擔當著現今社會主流文化的有力角色!”——事實是,雖然儒家思想遭受了“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的史無前例大摧殘,但它依然陰魂不散為社會統治人民及其思想提供著無數的寶貴價值系統,仍然擔當著現今社會統治文化的角色。
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儒學不過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為自己統治人民的需要把孔子和儒學一步一步抬到嚇人的高度的。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士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一樣,是他的職業。荀子在講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于“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一類人。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原始儒家學說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
子貢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的問題,即怎樣做才稱得上“士”。孔子回答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這句答話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份,同時也指出了作為一名“士”的最基本條件和責任:一是要“行己有恥”,即要以道德上的羞恥心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國君所交給的任務。前者是對士的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后者則是對士的實際辦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這兩方面的統一,則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寫了一篇題為《儒效》的文章,其中對于儒者的形象和社會作用是這樣來描寫的:“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美俗”就要不斷修身,提高道德品質,以身作則;“美政”則要“善調一天下”,為社會制訂各種禮儀規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會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基于以上對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會使命的分析,可以說原始儒學的主要內容都是關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規范和從政方面的治國原則。
如果要通篇批駁這個主貼,可能要比作者費時費力的多,還是就此打住,因為這個“冰冷的眼神”是在故弄玄虛,目的是在欺騙人!倒是想提醒一下——不管你愿不愿意,犬儒就在你身邊。
2010.02.0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