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漫談“七惡業”(三、思惑)

展如畫 · 2009-12-0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三、思惑  

(一) 傲慢  

驕傲或傲慢,是自視過高,以致對別人所產生的輕視心理或態度。佛教的解釋是“恃己凌他”。驕傲從道德上來講,是一種不良品質,是驕傲者對他人尊嚴的一種侵犯(雖然有時這種侵犯并不嚴重)。從學習、生活和事業的角度來看,是驕傲者個人發展的一個障礙,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看,驕傲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面上看起來,一個人感到驕傲時心里美滋滋的,但從本質上來看,驕傲帶來的煩惱更多,它是佛教的六根本煩惱之一。  

佛教經典《俱舍論》把慢(即驕傲)區分為七或九種,七慢是:  

1. 慢: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于境為稱而心高舉為性。即對于不如我的,我覺得比他強;對于和我不相上下的,我也覺得彼此不分上下,但由此生出輕慢之心,如“專業人士原來不過如此”,這就叫“慢”。五十步笑百步就屬這一類。  

2. 過慢:于等計己勝,于勝計己等,而心高舉為性。他人和我不相上下,我以為勝過他;對方勝過我,我以為和他水平相當,并由此生出輕慢之心,就叫“過慢”。  

3. 慢過慢:于勝計己勝而心高舉為性。他人勝過我,我反認為勝過他,并由此生出輕慢之心,就叫“慢過慢”。下面給出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現代版:有聰明人學會了隱身術。在戰場上,兵刃既接,他施展隱身術,迅速逃到安全處觀戰。敵方鳴金收兵后,聰明人跑到戰線最前沿現身。然后對逃了一百步的兵卒說:平時操練下那么多苦功,全沒白費。對奮力拼殺者則說:經過這么激烈的搏殺,你居然沒有戰死,你就是這樣對君王和國家盡忠的嗎?最后又對戰死者的尸首大叫:這就是你們的本事。這種聰明人總是善于找到自己的“強”項,以取得對于別人的“心理優勢”,至于自己到底逃了多遠,是從來不愿勞神想一想的。把中國的封建道德推到極至的宋代理學家朱熹就屬這一類人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方能避免妄自尊大,從而能夠有所進步。現代版的五十步笑百步就屬“慢過慢”。  

生活、世界、社會如此復雜,以致于總有一些事物超出我們的知識范圍和悟性,使得我們對其產生錯誤認識。囿于既有的粗淺認識,自負和缺少耐心就足以讓我們對認識能力范圍內的問題產生偏見,可悲的是,這也正是我們把自己當作智者、道德和科學的化身的時候,從而使偏見繼續占據自己的腦子。不管我們犯過多少錯誤,在多少問題和困難面前表現出無能,我們總傾向于認為自己是最正確、最明白、最有能耐的——哪怕是在最復雜的問題上。對于同一個問題大家的看法不盡相同,這很正常。智者與愚夫的區別之一就是體現在態度上。智者能理解愚者的看法,對之常常采取包容的態度,即使知道自己是正確的,也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而愚夫很難理解智者的想法,在很多情況下也沒有耐心去做理解的努力,只要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的狹隘的見識相左,就嗤之以鼻。  

4. 我慢:執著于五蘊和合的身心,為我與我所,因而驕傲自大,叫做“我慢”。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這里的“蘊”, 是積聚、合和的意思。五蘊中的“色”,與前面所提到的“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中的色含義有所不同,不限于眼睛所觀察的對象,而是指感覺、知覺、思維活動的所有客體,所以聲音、氣味等都屬“色”蘊的范圍。“受”,大致相當于心理學概念中的感覺和知覺;“想”,大致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思辨(包括記憶);“行”,意義廣泛,大致相當于欲念活動和行為;“識”,指意識的統一體(包括覺得有自我)。  

“我有”,是指不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我”,佛教認為沒有一個自性不變的“我”,從心靈到肉體,所謂的“我”是時刻在變的,所以“我”只是一個假名。這就是所謂“空”的概念。執著地認為有這么一個“我”,具有不變的本質屬性,就產生“我慢”,由此會衍生出很多煩惱。  

“我所”或“我所有” 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屬之意。即以自身為我,自身以外之物皆為我所(有),如權勢、財富、名譽、地位、關系、友情。佛教認為,“我”與“我所”,是一切世俗分別的基本分別,故為破除的對象。  

佛教認為,要能不再執著于我有,我所有,就可以去除很多煩惱。  

5. 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叫做“增上慢”。  

佛教的道理很多,有的道理非常深奧。有的道理可以用邏輯思維的方法理解,有的則需要遵循佛教特有的方法長期修行才能領悟,修行一生而未見開悟的大有人在。明白較深的佛理叫做“開悟”、“證果”、“得道”、 “證道”、“涅槃”。沒有證道而冒充已證道,就是“增上慢”。  

6. 卑慢:卑慢意即自甘卑劣之慢。對于他人多分殊勝功德,計自己僅少分下劣,如是心高舉為性。當他人遠勝過自己時,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不了多少,并由此生出輕慢之心,就叫“卑慢”。如這樣的心理:“才比我強這么一點”。  

7. 邪慢:成就惡行,恃惡而心高舉為性。另一解釋是:自己實在沒有功德,妄計自己有功德,如是心高舉為性。即為“邪慢”。  

怎樣避免驕傲心理的產生呢?我想,一個人必須放棄對名譽和所謂“心理優勢”的追逐。這樣他既尊敬了別人,又從根本上滅除了自己的很多煩惱。  

   

(二)嫉妒和分別心

Envy,即嫉妒,是因他人勝過自己,或彼此距離縮短時所產生的失落、不滿、煩躁、焦慮、羞愧、敵意、憎恨、憤怒等多種情緒的體驗。有時別人沒有勝過自己,嫉妒心也會產生。如中國人以資源破壞、環境污染、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脅和損害、稅收減少(以出口退稅,即對外國人實行購物補貼的形式)及大量國有資產流失為代價,換取一張GDP的胖臉,西方竟也有人嫉妒。  

嫉妒產生于自私的品格和過度的好勝心,說得詳細些,嫉妒與嫉妒者的人生觀、性格、涵養、文化背景和閱歷密切關聯,嫉妒心最盛者,是極端個人主義者,他們總是對個人利益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同時又心胸狹窄。要求別人在任何事情上都遜于自己,不僅有違道德,也是一種貪求,因為很少有人在每一個方面都是最優秀的。嫉妒還是一種不明智、不健康的心理,是精神痛苦的一個源泉,因為嫉妒心理總是與消極情緒聯系在一起。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指出:“妒火中燒,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損,神氣渙失,腎氣閉寒,郁滯凝結,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腎衰陽失,疾病滋生。”現代精神免疫學研究揭示,心理活動和人體免疫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嫉妒導致的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可引起免疫系統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導致人體免疫細胞與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減少,因而使機體抵抗力大大降低。  

與饞嘴不同,嫉妒并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會涉及到他人的利益,從而也表現為道德問題。嫉妒是一種可以產生攻擊性的心理,嫉妒者妒火中燒的時候,為平衡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往往對被嫉妒者進行言語上的攻擊;陰險一點的,表面上不露聲色,暗地里少不了要飛短流長,撥弄是非,給被嫉妒者制造困境;甚至干一些更齷齪和傷天害理的事情。  

漢字“嫉妒”二字,皆是女字旁構成,有人說這是因為古時候善妒的是女人。我想更有可能,這是造字者妻妾成群給自己帶來的“靈感”。西漢呂 后對戚 夫人的殘害,西晉賈后對懷孕宮女的刺殺(不是派人暗中行刺,而是親手用長矛刺腹),明朝萬貴妃的強迫墮胎和設計殺害,固然是嫉妒史上的名篇,但須眉世界也不乏嫉妒的名家。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到秦國行醫時,秦國的醫官怕扁鵲治好秦王的病,顯出自己無能,便派人把扁鵲刺殺了。歷史上龐涓對孫臏的迫害、隋煬帝對薛道衡、王胄的殺害也是出于嫉妒。  

西方人熟知的一個關于嫉妒的故事是約瑟被他的兄長們賣到埃及。   

嫉妒心強的人,能量大得很,必致被嫉妒者倒霉而后快。然而,即便其陰暗心理一時得到了滿足,也只不過是短暫的。只要其心性不改,煩惱和痛苦就將紛至沓來。嫉妒者痛苦的源泉不是來自被嫉妒者,而是其嫉妒心本身。  

嫉妒對于嫉妒者正常的人際交往及健全的社會生活也是有害的。  

嫉妒會給他人帶來損失和痛苦,同時又有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欲消除嫉妒,一是要增進智慧,正確看待人生;二是要加強道德修養。同樣是搞科技,一個出于對科學熱愛的人必然埋頭于自己的事業,無心嫉妒別人的好事;而一個為名利而活,僅僅把科技事業作為謀生手段的人則很有可能對別人產生嫉妒。品德高尚的人會為他人事業的進步和生活的改善感到高興,而自私自利、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品味低下的人最好尋別人的短處,氣人有、笑人無,甚至對同胞和朋友也是如此。  

   

有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與嫉妒心類似,就是人們事無巨細,都要根據自己頭腦里固有的標準去辨別所謂的是非。佛教把這種心理叫做“分別心”,當然分別心也是驕傲、嫉妒和嗔怒產生的必要條件。固然,在涉及到國家和民族利益、法律、社會公正和個人道德品質的事情上,辨別是非善惡的確很有必要。但在很多情形下,小事無是非。  

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成長起來的,他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個人經歷和特定環境和的影響,所以每一個人都難免對事物抱有偏見。何況正確的認識也有其存在的條件,如果脫離了特定的條件如一定的環境,這原本正確的認識也會失去其合理性。因此智者常懷有“也許自己不對,而別人更有道理”的想法,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換一個角度對事物進行再三的審視和分析。而思想狹隘的人總覺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完美無缺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其實幾乎沒有人對任何事物都不抱偏見。如果把自己的一孔之見當作世界的法則,人類行為的標準,那就是先入為主,戴有色眼鏡看人。  

 魯迅 先生家住北京時,有次和朋友們一起聊天。一位朋友說,有個暴發戶發家后開始收藏古董,他買了件青銅器,弄回家后讓仆人把上面的銅銹全擦掉了,結果一擺出來锃明瓦亮。聽到這里,大家頓時笑起來,但 魯迅 先生只笑了兩聲,便迅速收斂了笑容,露出沉思的神情。他一定是換了一個思維的角度,想到了幾千年前那件青銅器的本來面目。這樣的自省能力我們有么?如果這也算是一種分別心,它與產生驕傲、嫉妒和憤怒的分別心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分別心過盛的緣起和危害與驕傲和嫉妒類似。例如有的人不怎么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卻特別講究儀表、談吐、禮節。這種人可能喜歡借錢不還、損公肥私、撥弄是非,卻最講究衣冠楚楚、女士優先。雖然這些人能表現出一點外在的美,但這種美遠非本質的和高境界的。道德修養不高的人多學一點談吐、行止規范和禮儀,既不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也不能在交往中充分體現對他人的尊敬,只不過是增加了一點驕傲的資本和煩惱的機會而已。西方人講究飲食的安靜,曾有中國人偶然進入到一個幾百人吃飯的場合,那墓地般的寂靜令他感到十分驚異,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如果一個西方人過于講究,拿他的一套來要求普通的中國人,當他和幾百,不,幾個中國人吃飯時,他耳朵里的呱唧聲就會使他難以忍受。如果他道德修養不高,同時又非常狹隘,還可能表現出傲慢、輕蔑的態度和厭惡的心理。這種態度和心理不僅有傷別人的自尊,也有害他自己的心理健康。可是中國人在一起吃飯時,誰曾留意過別人嘴里發出的聲音呢?而且雅與不雅,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標準,日本茶道的講究之一,就是在品茶時,嘴里要嗞兒咂作聲。講究衣著的人如果把自己的一套標準楞往別人身上套,那么他每看到一個衣衫不整潔的人都會緊皺眉頭,甚至認為別人的衣著不講究就是對自己不尊重,豈不是自尋煩惱?在這方面,世界主義(cosmopolitism)者的的思想觀念才是智慧的。  

   

(三)憤怒  

Wrath,即憤怒,美國傳統詞典的解釋是:Forceful, often vindictive anger。意即憤慨,強烈的、常常是想復仇的憤怒。應當指出,憤怒是不應一概地加以否定的,因為民眾的憤怒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社會革命成功的國家就不用說了。在社會革命遭到鎮壓的地方,民眾憤怒的呼聲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完成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此后,面對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俾斯麥實行了無情的鎮壓。但他又是一個有經驗的政治家,意識到緩和階級矛盾有利于地主資產階級對國家的統治,遂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社會勞工立法和社會保險立法,包括6天工作制、禁用童工、疾病保險、工傷保險,老年保險法等。照俾斯麥的話說,“必須在恢復帝國健康的菜肴中加幾滴社會主義的油。”這種做法深刻地影響了歐洲乃至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民主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福利方面能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與本國的工人運動是有著直接關系的。  

      再看看當代中國上不了新聞聯播的現實。下面是來自搜狐網的一篇文章(http://lz.book.sohu.com/chapter-6230-3-7.html,語法上略有改動)的片斷,其中有的事實,李昌平《我向總理說實話》一書中也有描述。  

      1996年7月,監利縣南部遭水災,農民顆粒無收。這一年,縣里5月份就提早征了糧,朱長仙一家已交納負擔款800元。受災后,湖北省委書記視察災區,號召“舉全省之力,抗監利之災”,可當時的監利縣縣長卻挪用救災款修建超標準的賓館、機關和宿舍大樓,還撥救災款給各科局買高級小車。朱長仙一家大災之年不僅沒有得到救濟,提前交給政府的800元錢也沒有退還。   

      次年,縣政府又安排在5月份征收全年稅費的25%,朱長仙家應交700元。朱長仙要求用去年交的800元抵交,管理區干部和村長說,縣政府下達的夏征任務一定要完成,要抵賬年底再說。雙方爭吵,打罵,最后干部把朱長仙的丈夫關到村小學“辦學習班”。朱長仙有理無處講,絕望之下用自己的生命討說法——喝農藥自殺。   

       監利縣黃歇口鎮新熊村五組農民熊華品,按當地標準應交稅費2085元,稅費拖欠未清。 2000年11月1日 晚,熊家剛剛睡下,黃歇口鎮副鎮長、管理區總支書記、副書記等7名干部和幾個打手來到熊家,讓熊華品到管理區去“辦學習班”,問為什么,說為欠錢。眾人有的卡脖子、有的拉手、有的拉腳,將他雙腳騰空架上車。有人還猛擊他的后背,用電筒將他的頭打破。到管理區后,熊華品和其他三個農民被關進一間房子。總支書記說,不管你們到哪里去告,我們都不怕。   

      熊華品被放回家后,四處找干部要醫藥費,但是要不來。他說,我身上被打爛,脖子被卡傷,頭被打破,找干部們不理不睬,要醫藥費也一推再推,反正我搞不過他們,不如死了算了,他們不愿出三五百元醫藥費,我用三五元錢農藥對付他們。他到村小賣店給在部隊的兒子打電話未通,偷偷拿了店里的一瓶農藥,邊往家走邊喝,十幾分鐘后被送往醫院搶救,不治身亡。  

      熊華品死后不足20天,監利縣新溝鎮南禪管理區紅陽村農民李啟棟被從床上抓走,關進管理區所設的“小黑屋”,兩天兩夜后凍死。   

      李啟棟68歲,人民公社時期欠下糧款和電費190元。承包制以后,村里換了五任支書,都沒有找李啟棟收這190元。 2000年11月23日 深夜,南禪管理區總支書記、副書記和村支書、村主任帶著一些打手來到李啟棟家,要求交清由190元利滾利已變成1800多元的欠款。李交不出,連衣服都沒穿好,就被帶到管理區,與其他十人關入十幾平方米的“小黑屋”。   

      同關的一位年輕人說:“屋里只在水泥地上鋪了點稻草,23日被關進來不久天亮了。24日晚,管理區炊事員黃師傅見我們冷得發抖,半夜偷偷丟進來幾條麻袋讓我們擋寒。青壯年都凍得手發抖、腳抽筋,尤其是人一打盹后,時常凍醒。25日天快亮時,我們發現李啟棟凍得快不行了,喊干部們來救人,他們說是裝的,沒有理睬。等了一會,見他實在不行,我們又喊又叫又踢門,唐輝和嚴澤華來了,罵罵咧咧:‘一清早,喊什么喊?吵了老子的早覺,一腳踢死你們!’隔著窗戶看到李啟棟是不行了,他們才打電話給村支書姜大迪,一個多小時后姜大迪來了,他讓每天以40元雇來的兩個看門人開門進去看看是不是裝的,一看確實是不行了,才送往醫院,聽說死在路上。”   

      當一個人遭受這種非人的對待時,要想不憤怒是很難的。一個人如果良知未泯,了解到這種社會現實也不能無動于衷。  

   

但生活中的憤怒,并不都發生在這種情形之下。自己的正當利益遭到損害,不免要憤怒;侵害別人的正當利益和公共利益未遂,或遭到批評、處分、法辦也憤怒;別人以最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確的批評和建議時也憤怒;有時一個人沒有任何理由也會產生莫名的憤怒。  

    佛教把嗔怒列入三毒和六根本煩惱之中,據說人在大怒時體內產生的毒素(不須全部),足以毒殺一只兔子(實驗方法是把大怒時呼出的氣體溶入蒸餾水,再注入實驗動物體內)。問題還在于,沒道理的怒火也會傷及別人。所以我們應該制怒,而制怒的關鍵在于不生怒。  

    沒道理的憤怒產生于貪求和分別心。當一個非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憤怒往往就發生了。  

   

相傳蘇東坡在瓜州(今江蘇省邗江縣南)任職時,和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蘇東坡認為自己坐禪時開悟,遂撰詩一首,派遣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即鑒定是否已開悟),詩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天中天,是對佛陀的尊稱。“稽首天中天”,就是向佛陀頂禮叩拜。毫光是指佛陀眉間白毫處放出的光芒,形容佛教關于人生的智慧。大千是指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包括一千個中千世界,即一百萬個小千世界,或十億個世界。“毫光照大千”是說作者感受到佛陀的智慧照遍了三千大千世界。“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字面的意思是贊頌佛陀,實際上也暗示作者達到了超凡超俗,不為物累的境界。佛印禪師從書僮手中接看該詩之后,拿筆批了兩個字,就交書僮帶回。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贊賞自己修佛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的批示,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二字,不禁勃然大怒,于是立即過江興師問罪。哪知禪師閉門謝客,在房門上寫道: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學士一見,頓時默然無語,慚愧不已。  

另一說是蘇東坡到江邊時,佛印正在碼頭迎候。回應以“不是八風吹不動么,怎么一個屁就打過江來了。”  

這里所說的八風,是指人生的八種境遇。  

稱:當面的贊譽。  

譏:當面的譏諷。  

譽:背后的贊譽。  

毀:背后的毀謗。  

利:指獲得的利益。  

衰:指遭受的損害。  

樂:愉悅、快樂。  

苦:煩惱、痛苦、困難。  

佛教自古就有不同的信法,蘇東坡能認識到佛學比較有價值的思想內容(當屬柳宗元所說的“真源”范圍),但照佛印看來,他還差得遠,沒有真正地開悟。后來故事的發展(蘇東坡的大怒)意味著他還有過多的心理需要,而開悟(大徹大悟)意味著沒有任何境遇能給修行者造成心靈上的痛苦。  

   

再看一則現代的公案。  

人稱“水果和尚”的現代高僧廣欽法師當年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時候,曾獨自在寺后山上的巖洞內,修持十多年。回到承天寺后,他仍然不住寮房,每夜都在大雄寶殿內打坐。他回寺后不久,大殿上功德箱內的錢款突然丟失了。該寺監院和香燈師宣布這一消息以后,全寺眾僧嘩然。他未回寺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他回寺不久,全寺僧人賴以為生的功德款竟然被盜,很多人懷疑到了廣欽法師。他在大殿內通宵打坐,如果是別人來盜竊,首先發現的應該就是他;現在既然他沒有反應,那么偷功德款的人不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么?  

這一來,全寺僧眾,甚至居士們,大家雖然都不明說,但是,無不對他另眼相看,十分鄙視。可是,他處在這種人人怒目相視的環境中,經歷了近十天時間,始終心平氣和,若無其事。既沒有站出來申明一句,也沒有流露半點受委屈的情緒,與平常沒有兩樣。這個時候,監院和香燈師才出來揭開這段公案的謎底:原來功德款并沒有丟失,這是監院和香燈師想借此考驗他,在山洞修行十三年,究竟能歷練出什么樣的人格來?沒料到他竟能在橫遭冤枉,大眾側目之下,不改常態。真相大白后,大家無不由衷地對他表示崇敬。而他卻依然故我,毫無一絲如釋重負的得意表現,似乎這稱,譏,毀,譽都和他不相干。  

心如止水,一念不生的人才會遠離憤怒、遠離煩惱。  

   

(四)貪婪  

1. 三組惡劣品性之間的基本聯系  

Greed,即貪婪,《美國傳統辭典》的解釋是:An excessive desire to acquire or possess more than what one needs or deserve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material wealth(貪婪:一種對獲取或擁有超過自身所需或應得的,特別是物質財富的過分的欲望)。但丁認為,貪婪是“過度熱衷于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另外,七惡業中的Lust也另有貪求之義。《美國傳統辭典》對這個詞的解釋是:An overwhelming desire or craving(強烈的欲望或渴望)。  

佛教把貪列為三毒和六根本煩惱之首。這里的“貪”是廣義的,即貪愛或貪求,涵蓋了對任何事物的過分欲望。狹義的貪即貪婪,是對金錢或財富的過分欲望或非分追求。  

人的貪欲,來源于六根和六識。人們的感官太需要刺激了,在商品經濟社會中,金錢是一個能夠使感官刺激得到滿足的(以前五根和五識為主)的物質基礎。換句話說,有了金錢,可以吃香喝辣、穿金戴銀、游山玩水、隨意享受燈紅酒綠的生活,因此見惑中的身見是貪婪的一個源頭。這是貪婪和“七惡業”的第一組(偏重于五種感官享受的)不良習慣或惡劣品行(饞嘴、懶惰、好色或邪淫)的聯系;思惑或第二組不良習慣或惡劣品行也同樣可以增強人的貪婪,例如金錢可以帶來諸多精神上的滿足,其中包括不健康的心里如傲慢等(財迷是很容易因為自己擁有較多財富而對他人產生蔑視心理的)。另一方面,若物質、肉體或精神上的過分需求或欲望,即貪求(相當于佛教所謂“貪愛”),得不到滿足,或對金錢的貪欲得不到滿足,嫉妒、憤怒等惡劣品性便要發作了。這是“七惡業”的第一組和第三組與第二組的聯系。  

一個人如果無視生命的規律,他的貪欲(甚至正常的欲望)尚未得到滿足時,他會感到急躁、焦慮;得到滿足時,他的身體和心靈可能正受著毒害;得不到滿足時,他的心靈就在受著煎熬。所以貪欲是一根本煩惱。

   

2. “七惡業”的根源及對治辦法  

佛教的十二因緣對貪愛和貪欲的產生過程有比較詳細的分析。這十二因緣是:  

無明(ignorance)、行(impulses to action)、識(consciousness)、名色(body and mind)、六入(six senses)、觸(sense impressions)、受(perception)、愛(desire)、取(grasping)、有(becoming)、生(birth)、老死(aging and death)。  

十二因緣涉及到六道輪回,這里,暫且對十二因緣中涉及到前世、后世的概念略去不論,只對與現世有關系的幾個概念加以介紹。  

名色:“名”表示心或意識,“色”表示身或肉體。這里的名色,主要是指人在胚胎中前階段的神經系統和其他系統。這時感覺器官尚未完全生成。  

六入(即六根):名色慢慢生長,便有“六入”生成,即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識”從此生起,像樹根能長出樹木,故也稱為“六根”。   

觸:根、境(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稱為“觸”。 例如胎兒一出世,六根就接觸到外境。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也先后產生(眼觸居后)。  

受:觸產生以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生起苦受、樂受、舍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愛:即貪愛。有了受,處于自然狀態的人就很容易沉溺于樂的感受中,也就是對于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從微觀角度來分析,大部分人的健康之所以出問題,關鍵就在這里。甚至很多社會問題,也可在這里找到根子。香煙美酒、碳酸飲料、膏粱厚味、網絡游戲,我們對自己身心的不自覺的傷害全部以貪愛為起點,關鍵就在于我們不能自覺地去辨別哪些愛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所以貪愛是十二因緣中最關鍵的一點,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另外,貪愛導致貪婪的產生,而個人的貪婪,是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發點。  

取:貪愛心加深執著,不愿意舍離能帶來樂受的事物,還希求將來多多益善,這就是(執)“取”。  

有:因為我們執取渴求有害身心健康的東西,因執著而產生了將來之“(業)有”或果報。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要珍惜我們的生命,應從根治“貪愛”做起。  

   

現代營養學的實驗表明,很多影響健康的不良情緒與飲食有關。僅一種營養素的缺少或大量食用就可導致郁悶、焦躁、憤怒等不良情緒的產生。印度的瑜伽行者把食品分為悅性食品、變性食品、和惰性食品。悅性食品指對身體、心靈有益的食物,包括谷類及其制品、水果、蔬菜、牛奶、乳類制品、豆類、堅果等。變性食物是指使心靈不安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強烈的調味料、泡菜、巧克力、碳酸飲料等。惰性食物指的是對身體可能無益,對心靈會造成一定傷害的食物,包括煙酒、腌肉腌魚、罐裝食品、冷凍食品、煎炸食品等。這種理論,已經為現代食品學和營養學的研究所證實。這也說明,貪愛損害人類身心健康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消除了貪愛,就可以防止很多煩惱和痛苦。  

   

3. 金錢對生命的雙重危害  

《紅樓夢》里有副對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這“土饅頭”的學名,就是墳包兒。大家來到這個世上是出于不同的偶然,最終卻都要歸于同一個必然——人們無法在去與不去之間作出選擇。好在人們在如何去及何時抵達的問題上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  

人生在世,有多少種需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1908-1970)把人的各種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的各種需要中最基本的,包括對食物、水、住所、衣服、性、睡眠等的需要,它基本上是人的生理機能的本能需要,是影響普通人的行為的最強大的動力。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禮記·禮運》)大意是:口腹和情欲(性)的享受,是人們極想獲取的;死亡與貧窮的痛苦,是人們極想逃避的。因此獲取和逃避的欲望,是欲望的兩個極端。告子也說:“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人們常常發生的錯誤是,不能辨別這些需要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金錢在滿足全部這些需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一個人都需要金錢。但金錢又是一柄雙刃劍。唐代張說作了一篇短文《錢本草》,以介紹中藥的“本草”文體寫出了自己對金錢的認識。他在開頭寫道:“錢,味甘,大熱,有毒。”結尾寫道:“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之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情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在追求金錢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金錢有時可以變成危險的催命鬼。  

據媒體報道, 06年5月28日 ,深圳華為公司一位年僅25歲的研發人員胡新宇突然死亡,據說這位工程師已經連續加班一個月,天天熬夜搞研發,看來他的死與長期的過度疲勞有很大關系。  

此后不久,六年前就已離開的前華為副總裁李玉琢,接受了一位記者的采訪。他說:“我離開華為當然是有主客觀原因的。但得知自己身體有問題之后,我首先想的就是: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不能再不管自己身體了。我還要家庭,我不想除了工作,什么都沒有。于是,我下定決心,辭職回到北京,和家人團聚。”  

“在我看來,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家庭、不要健康的社會是危險的。”  

六年前他發現自己得了冠心病,現在看來,他六年前的離職,實際上是一次逃命,他成功地逃離了通向“土饅頭”的快車。  

過分追求金錢給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實際上是貪欲的危害。  

錢進了口袋以后,在享受快樂的過程中,金錢也可以變成危險的催命鬼。這是貪愛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皇帝是最富有、最威嚴的人,可以說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有說一不二、至高無上的權威,此外還有最好的居住和醫療條件,然而據樸人《帝王生活》所述,從漢高祖劉邦到清德宗載湉(光緒帝)這兩千一百多年中誕生的208位皇帝(未被尊為正統的皇帝和自封為帝的草莽英雄除外),平均壽命只有38歲多一點。只有5人活到80歲以上(80-88歲),7人活到70歲-79歲(最大的77歲)。如果再把不得善終(如死于政變)的皇帝除外,剩下的君主的平均壽命也只有43歲。  

據分析,像雍正那樣因日理萬機、案牘勞形而早逝的皇帝是少數,他們中的大部分是死于荒淫糜爛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性命就是神醫仙藥也不能挽救。楊堅從獲得“自由”,到進入“土饅頭”,只用了兩年時間。他活到63歲,在皇帝中已經算高壽了,因為只有20%左右的皇帝活到60歲以上。  

享樂主義者把享受、逸樂、奢侈、放縱、荒淫當作生活的目標,難免過早送走自己的青春、健康和生命。當一個人覺得他眼下的生活很銷魂時,他可能正坐在通向“土饅頭”的火箭上。  

其實,錯誤并不在于金錢和個人財富,而是在于享樂主義者的生活態度。  

蘇軾被貶黃州時,曾在居住的雪堂墻壁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出輿入輦,蹶瘺之機;洞房清宮,寒熱之媒;皓齒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濃,腐腸之藥。”這些認識并不是他的創見,他只是把枚乘的話濃縮了一下。他對枚乘的思想極為贊同,因為他當時注意到,養尊處優的富貴人家疾患不少,而粗茶淡飯、終日勞作的平民百姓的身體卻比較健朗。  

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們也許就不需要拼命掙錢了。健康的生活一般是簡樸的生活,簡樸的生活也就是儉樸的生活。就飲食而言,食品的生產、儲存、加工環節越多、越復雜,越無益于健康,同時成本也越高。葷食之于素食,罐頭、熏制、腌制食品之于新鮮食品,精米白面之于全谷,飯店菜之于家常菜,爆、炸、煎、熘之于炒,炒之于汆、熗,燒之于蒸、燉,熟食之于生食,美味的飲料之于淡水清茶(飲茶大概有些例外),道理都是一樣的。就穿衣而言,寬松舒適、使著衣者活動自如、容易洗滌的衣服同時也是比較便宜的衣服,而高檔衣服干洗后容易殘留有害物質,如作為干洗劑的四氯乙烯就有致癌作用。染發、燙發、化妝、高檔裝修材料的價格也是不菲的。這些用品和材料中含有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材料,這些化學武器的威力,尚未引起人們充分的警覺。  

染發產品中含有對苯二胺、鉛、對苯二酚、間苯二酚、锍基乙酸等有害物質,有的能引起皮膚過敏和中毒,有的能損害肝臟、腎臟和腦的功能,有的還會誘發癌癥。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長期染發人群的白血病發病率是非染發人群的四倍。另外一些國外的研究顯示,經常染發的人群乳腺癌、皮膚癌、白血病、膀胱癌的發病率都會增加。  

燙發產品中含有锍基乙酸類物質,一些研究認為,這種化學物質不但有刺激性、過敏性,而且可能破壞造血系統,更加嚴重的還會誘發膀胱癌、乳腺癌、淋巴癌、白血病等疾病。  

我國每年由室內空氣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數已達11萬,裝修污染已經被列入對公眾危害最大的五種環境因素之一。我國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萬-5萬人,約50%是兒童。據北京兒童醫院血液科統計,接診的白血病患兒中,90%的家庭在半年之內曾經裝修。  

因此,在追求金錢和利用金錢享受的過程中,人們應當時常反省一下,自己所做的是否真的有利于自己的人生。  

   

一個享樂主義成風的社會,其前途也是堪憂的。  

原居波斯灣沿海地區的迦勒底人,于公元前626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因迦勒底人一向以古巴比倫的繼承者自居,新建的國家稱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2世(公元前604年-562年)時期的新巴比倫,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勢極盛。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建造在這時。但也就是從這時起,巴比倫的道德已經開始滑坡,整個城市逐漸變成了奢華和淫蕩的象征,人們精神空虛、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窮奢極欲。連神廟中都充斥著妓女。由于縱欲,全國性病流行,國民的體質和生育質量急劇下降。  

新巴比倫的富庶使鄰國眼紅,前538年,西亞的另一強國波斯發兵進攻。據說波斯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當時人口多達70萬的巴比倫城竟沒有多少身體健壯的合格士兵。波斯不費吹灰之力就滅掉了新巴比倫。亡國之后一些巴比倫人才覺醒過來,還寫下了懺悔錄,但一切都已經沒有用了,這個曾被推舉為世界第一的偉大城市,從此成了歷史的陳跡。  

據歷史學家分析,新巴比倫的滅亡有許多原因,但兵力這一條已經足矣。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再說掩耳盜鈴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6.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7.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8. 劉繼明|隨想錄(20)
  9.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10.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中文亚洲无线码欧美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