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向酷愛古文思路流暢,語言簡練,氣通文達,故時有不由自主,就入了古人行文狀態,雖惡毒自我批判,難以杜絕,請讀者海涵。---宇太
在下有言,目前中國,最需俠文化。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俠文化歷史悠久,廣泛普及:岳飛為收復國土,壯懷激烈,血滿江紅,乃愛國大俠;荊軻為抱知遇之恩,直入虎穴,刺殺秦王,乃仗義大俠;包公不懼皇權,鍘掉駙馬,乃執法大俠;楚霸王面對十面埋伏,耳聞四面楚歌,不思自己安危,大呼“虞姬虞姬奈若何”,乃男人大俠;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勇殺敵寇,不思封賞,照舊“對鏡貼花黃”,乃女人大俠;董存瑞為戰爭勝利,舍身炸碉堡,乃戰斗大俠;楊靖宇為中華獨立,食草飲雪拒不降日,乃民族大俠;孔繁森為藏民嘔心瀝血,命歸高原,乃公務員大俠;魯迅為拯救國民靈魂,升華民族精神,披肝瀝膽,文壇亮劍,乃超級文俠;粟裕為淮海大戰,膽魄驚天,神鬼莫測,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乃超級帥俠;毛澤東為拯救人類,不顧個人安危與享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救民于水火,創生新中國,光澤全人類,實為人類超級巨俠也。
自古及今,種種俠客,不勝枚舉。
俠客不拘身份,人人皆可為俠。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即為俠客。身遭厄運,不甘受辱,就地反擊,即為俠客。小女玉嬌,能以弱抗強,以正驅邪,關鍵時刻,捍衛人權,刺出一刀,閃出彩虹,驚醒國民,激蕩魂靈,實為天地之驕,人世之傲也。雖作秀高官,浮浪富貴,禍國精蠅,殃民地痞,趨炎學者,附勢明星,不可及也。故,俠并非只限于高人,平民百姓隨處可俠,濟公之俠,走一路,俠一路;阿凡提之俠,站一站,俠一片。雖為傳說,但彰顯平民狹義之舉,意為隨時隨地可俠之理也。俠者,人人可為。目前中國,人人皆可行俠,官者,可當官俠,民者,可做民俠,文者,可當文俠,武者,可做武俠,男者,可當男俠,女者,可做女俠,老者,可當老俠,少者,可做少俠,廟堂者,可當廟堂俠,江湖者,可做江湖俠,學者,可當學術俠,思想者,可做思想俠,鬧市者,可當市井俠,鄉野者,可做鄉野俠,窮人可當乞丐大俠,富人可做貴人大俠,國民人人行俠之日,便是萬山紅遍,祖國爛漫之際,俠客義士匯集,形成民族魂魄,便是大國崛起之時。當今社會混沌,窮人受難,富人橫行,錢能推鬼,良心不行,公理難產,邪惡叢生,陰霾滾滾,妖霧重重,倘若國民均無狹義之舉,則國滅族亡,暗淡無光,嗚呼,泱泱大國休矣。
人或問曰:“體制之內,朝廷之內,為官之人,何以行俠”?宇太對曰:“當然可以,而且可能,正義之心,狹義之舉,人皆有之,溫度一到,就會蒸發,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國父毛澤東,官位已達頂峰,但于路見不平,正義不通時,仍能振臂一吼,發動文革,再次直接取用人民大眾,向與特權熱戀、與資本垂涎之新生貴族挑戰,此乃規模最大之行俠仗義文化,有史以來,未嘗有也,唯有毛澤東,才會擁有如此大俠之舉,唯有具有文化神韻之東方大國,方能產生如此人類巨俠”。人再問曰:“主席權力至極,為何不以行政手段而以發動群眾手段行俠”?宇太以為,以行政手段解決已有困難,有人十年不報告工作,主席知情權悉數被剝奪,于北京已經說話不靈,主席之存在乃至正確路線,已經大大被淡化,面臨道路問題,中國往何處去問題,捍衛人民大眾根本利益問題,主席一向決不含糊,不能容忍,當仁不讓,但總不能破壞政界既定游戲規則,直接把大官親自撤職。國父從一出山,即聚集鐮刀、斧頭、梭鏢,唯屬于人民、群眾、工農兵。與人民大眾血濃于水,絲毫不摻假,絕對實打實,故,以人民力量力挽狂瀾,并就此冶煉人民階級斗爭習慣與造反經驗,乃其故舊意圖,主席為中國平民乃至世界平民,既想到現實,亦想到將來,憂慮權貴翻天,人民重新淪為被剝削者,老人家一直放心不下,并為此想得很遠。曾記否?他老人家,何時屬于過貴族、富人、官人、名人?從來沒有,他只是不斷告誡這些人,要“為人民服務”。井岡山之舉,為創國,施以星火燎原戰略;文革之舉,為護國,施以遍地開花戰略。兩者都帶有行俠仗義文化精神,均為俠文化高級反映與精美折射。他自幼喜讀俠客人物,酷愛俠義文化,已經深入骨髓,可以說,俠文化貫通他整個一生。
俠絕非限于單獨行為,俠之聚合才更是壯舉,古有程咬金聚俠客于瓦崗,今有毛澤東聚俠客于井岡,把單獨抗擊邪惡,變成有組織之集體抗擊邪惡,才會更有力度。正是由于國父將舉國狹義魂魄積聚在一起,才得以粉碎舊世界。然而,必須嚴防偽俠腐蝕隊伍,水泊梁山宋江,便是偽俠,身在江湖心在朝,鄙視體制外而垂涎體制內,名為江湖大哥,實為朝廷鷹犬,以行俠之假,謀鷹犬之實,假意促使集體行俠,實為謀求集體招安,最終定位為集體鷹犬。遺憾,雖為體制效盡鷹犬之勞,又終為體制所滅,不亦悲夫?
世界各國平民領袖,乃至人類所有義士,倘得毛澤東俠文化真傳,人民就不可能再受苦受難,世界就會變成美好人間,共產主義將變成小菜一碟兒,人類正史就不難出現。宇太曾倡導創立毛澤東教,其根本人類文化意義,即在于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