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初探
2003年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窖藏,給予了“老子研究”一個新的機遇,它揭示出一個長期困繞在中國歷史上有關老子其人的重大秘密。從出土的盤鼎的銘文記實之中可知,窖藏的主人是單逨,此單逨即老逨,也就是我們歷史中的老子。他將澄清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老子列傳》中的大部分依據,以及戰國期間人們誤老子為“老耽”的由來的原因。是否如是,本人就此作下列初探,以就教識者諸君。
1. 雖然西周時,萊與逨兩字已經分明,但在混亂的春秋時期流傳,也可將逨訛變為萊。所以,老逨,可為老萊子,從而成為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老子列傳》的來源之一;
2. 逨是名字,逨姓單。很顯然長期訛變口頭傳承之中就會變易為“老單”,見諸于文字則訛變為“老聃”或“老耽”,從而成為春秋以后戰國期間所謂“大耳”“老耽”的重要來源;
3. 逨的最后的官職為“歷人”,繁體“曆”字的“廠”字頭壞損殘缺,可訛為似“楚”的“楚”字,于是這必成其為“老萊子亦楚人”的司馬遷所掌握的證據之一;
4. “圣人”二字出現在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的《逨鼎》銘文之中,“圣人”的文意,也僅只是周宣王肯定了單逨的前輩先人有功于周王室。這樣的肯定是繼《師望鼎》之后,歷史上所能見到的第二例,與《師望鼎》中的“圣人之后”是同一個意思,也與《詩經·雅·大雅·蕩之什·桑柔》中的“唯此圣人”具有“較好”的意思一致。于是這至少有下列三個作用:
其一,《老子》通篇中的“圣人”都是必須受教育的對象,并要求圣人必須嚴格自警、高度自律、終身力爭,才有作為“圣人”的可能,這與《逨鼎》、《師望鼎》以及《詩經》中對“圣人”的認識是一致的;
其二,由于老子文中所用“圣人”的次數最多,人們的訛傳,流變,就可訛為老逨是圣人。致使春秋時及以后,尊老子為可望不可及的圣人;并且,視《老子》的話為“圣人言”了;
其三,從管仲和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見他們是把老子當成圣人的。特別是孔子,他所推崇的是六君子(堯、舜、禹、湯、文王、周公),而不是圣人,他言說的“圣人”明顯指的是老子,并且,從此以后,“圣人”就遠離《老子》文中的意思,與現時大家的認識合一了;
5.“歷人”的官職是紀檢、甄別審查高級官員的,所以《老子》對“智者”、“眾人”的鞭撻是無情的,“眾人”只在《老子》文中出現過5次,是明顯的有權、有勢、有為、有以、有余且欲向上爬之徒。所以這也是老逨的社會總結之語言,當然是《老子》之所以為老子且不愧為老子之千古影響最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6.老逨打了一輩子仗,且是行伍世家,所以他才寫得出30章、31章、80章等篇的獨特而絕唱的好文章;(請參見拙著《<老子>八十章辨、析、讀、淺探》。 )
7.《毛公鼎》的銘文是周宣王時代的,那上面有:“引其唯王智,乃唯是喪我國”,這與《老子》六十五章中的“以智治國,國之賊”是一致的,這正是西周末時的意識形態特征,從而證實,“絕禮棄智”是當時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請參見拙著《<老子十九章>的考、辨、析、讀》。 )
8.宣王時代的認識,如中飽私囊,“乃侮鰥寡”同樣是意識形態的問題,《逨鼎》也重視這一問題,并且加深為不得放縱。這反映出的是西周“得純”的又一重大問題,《老子》的三十八章及其有關“德”篇,正是論述這一問題的。可惜的是,自從管仲、孔子之后學的理論建立以后,基本上否定了當時有關“德”論的意識形態的真正內容;本人即將在讀《老子》三十八章中論及此問題;
9.西周之后春秋末期,有人寫過《單世春秋》或為《老逨紀年》,記述老逨的生平,涉及到:老逨一百六十余歲時管仲開始輔佐齊桓公,老逨二百余歲時管仲卒,從而訛變為老子百六十余歲或二百余歲的長壽之人。太史公司馬遷看到這殘存的史料,當然不會放過。另外《單氏春秋》還記載了老逨死后二百十九年孔子出世的消息,但由于司馬遷把離老子四百年后的太史儋誤為老子,以為“二百十九年”是筆誤,故妄改為“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云云,就不管其真實年代的是否屬實了;
10. 逨父名龔,而當時有個叫頌的也是龔的兒子,乃是當時的史官,且資深,對我們古代文字的進展有其自身獨特的貢獻,“籀文”形成及發展中與頌有很大的關系(見王長豐著《商西周金文書法》—安徽教育出版社)。顯然逨與頌是弟兄,逨有這樣一個得力后盾,飽覽史料就不在話下,故而作《老子》則就有其必然性,這是其一。
其二,逨父名龔,曾是當時掌握周王朝軍政大權的召穆公手下的心腹愛將,經常出入召公府,逨也隨其父在召公府出入 ,故有機遇伴讀宣王(靜),且比宣王大七歲,親眼看見國人圍召公府,欲殺靜,而被召公之幼子所替代的慘景。后來宣王即位,逨又是召公(又一代)手下的武官,在伴隨周宣王四十多年的長期經歷之中,南征北戰,東討西伐,戎馬一生。先被封為“吳林”(虞林,管林業的官員),后宣王四十三年被封為“歷人”(對朝中大臣的監察甄別),正是“歷人”使他有了重新思考的機會,并且已經年近七十,(這是寶貴的人生財富)。鑒于此,周宣王更加器重這位比自己年長的少年伙伴,人生的師友,四十六年宣王臨危時,授予了老逨特殊使命—重新修定老祖宗古公亶父的《德》經。
于是,這就是我們在歷史上唯一能找到的真實老子!他生于公元前854年,公元前776年著成《老子》,公元前770年而卒,享年84歲。
陳光柱
2004年7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