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涌君是我的老朋友。他主持《中國電子商務》后屢次見訪。因聽說我有未定稿的《孔子新傳》一書,要求在他的刊物上獨家首發,并予連載。難卻其盛情,因將此稿付之,分期發表。
何新 2006年9月3日
(1)
孔子號稱“圣人”,赫赫有名。但實際上,關于孔子的出身與身世,兩千多年以來,卻一直還是一個巨大的疑謎。司馬遷《史記》中為孔子立有“世家”,前人早已指出,其所紀事及年代皆多有舛誤①。孔子一生事業,是創立了儒學(“五經”體系)這種學術流派②與“儒家”這一政治組織。人們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但是,從百家之一的儒者學說到萬系一統的儒家宗教的演變,并非在孔子當世,而是在孔子死后歷數百年(初漢)以至千年(唐初)才完成的。實際上,孔子本人的真正學術和政治思想與漢代以后逐漸系統化的儒教意識形態具有極為重大的不同。至于孔子的生平事跡,則更是遭遇了極其巨大的沉埋和誤解。
儒家在孔子初創的時期(特別在孔子的青年和中年時期),本來是一個具有批判時代政治涵義、主張革新求變、革故鼎新的政治團體。中年以后的孔子通過挫折和歷煉,而具有了實用主義和機會主義的政治技巧,開始尋求與政治現實的妥協,其理念也趨向保守化,倡導建設穩定的秩序與倫理(“禮”);與早年的孔子大為不同。所以孟子說:孔子,“圣之時者也。” 但是另一方面,晚年之孔子著述《禮運》提出“大同”,認為歷史周期性地經歷“據亂”——“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的三世之變。認為當世現實為“據亂”,禮運的最高境界乃是臻入“大同”。在禮運中孔子贊揚“選賢與能”的民主政治。在《春秋》中,以記述規格的區別來暗寓歷史批判之“微言大義”,試圖為未來政治建樹一種價值模式。孔子一生的思想也始終是在變化和發展著的。
①錢穆指出:“余讀《史記·孔子世家》,最蕪雜無條理。其他如《年表》,如魯、衛、陳、蔡世家,凡及孔子,幾無事不抵牾,無語不睽違,誠如崔述之譏。史遷雖疏,不當滅裂乃爾,蓋出后人之移易增竄者多矣!”(《古史辨》第4冊第86頁)
②漢代稱“五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唐以后稱為“六經”。清代又纂集儒門經典增為“十三經”。
(2)
西漢初葉,宗源于荀子而倡導以法立禮思想的儒家今文學派興起。所謂“今文學派”,其實是儒學中的“現代派”和“實用”主義派。并由此而與復古主義和拘泥故典的“古文”學派形成對岐。賈誼、晃錯、董仲舒、公孫弘,正是其代表人物。早在漢景帝時期,就有反對政治改革的保守派貴族,推崇黃老的“無為”、“守天”、“法自然”學說反對今文學派。后來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而獨尊儒術,正是為了借重今文儒學所鼓吹“尊王攘夷”的國家主義理念。正如清末廖平、康有為及后來蒙文通所指出,今文儒學中寓有孔子“托古改制”求新求變倡言“革命”的微言大義。武帝后期,“谷梁”派先以字義訓詁學糾正“今文”(公羊)派以《春秋》為律法之偏差。繼之劉氏貴族又推出“古文經學”,以古非今,欲糾正今文學說的改革傾向;由此導致聚訟紛紜的西漢今古文兩大學派之爭。經學之古文學派,始終具有明顯主張復古保守的貴族主義傾向,實際是儒學中的“原教旨主義”。東漢末期,鄭玄、馬融調合今古文兩大流派,儒學之政治改革色彩逐漸泯沒,保守色彩漸濃。唐太宗李世民明確地將儒家經典確立為以忠君、孝悌之倫理原則為根本的國家意識形態,于是儒學進一步宗教化,終于在南宋以后發展成為一個保守主義的帝國國家信仰和治國宗教。
(3)
楊向奎指出:“不是教主而起教主作用的是孔子,不是宗教而起宗教作用的是儒家,但儒家并沒有迷信(偶象)崇拜?!闭f儒家沒有“迷信崇拜”,并不確然。實際上,自從劉邦建立漢帝國過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始,漢晉以下至唐宋元明清兩千多年的時期里,孔子20世紀的不斷地被神化、圣化、偶象化。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激進主義的文化革命思潮更發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吶喊。自此以后在近一百年的反古批擬浪潮中,孔子不斷地被丑化和妖魔化。其實,這種被神圣化和妖魔化的孔子,都并不是歷史中那位真正的孔子。畢竟,作為一種政治宗教和社會倫理,儒家思想及儒教文化影響中華民族與文明垂二千年。錢穆說:“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①。在此五千多年之間,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中具有如此之大的名望,孔子對于中國歷史文化之影響超過了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帝王和任何一個知識分子;也許只有伏羲、黃帝和現代的毛澤東堪與相提并論。然而迄今為止,關于孔子卻尚沒有一部比較翔實可信的傳記和年譜。
①廖平,著《今古學考》,謂古文學派宗周公,師《周禮》。今文學派宗孔子,師《王制》。其學為康有為所承述,著《孔子改制考》、《新學偽侄考》。
(4)
在大部分現代人的心目中,孔子僅乃是一個私塾先生式的興辦“私學”的“教育家”。馮友蘭說:“孔子一生不過是一個門徒眾多的教授老儒?!备邓鼓暾f:“儒家者流,不過出于教書匠。”此類說法可以代表五四以后至今所謂新派學者們對于非圣化的孔子的流行普遍看法。
于是孔子一直被解讀為一個近乎冬烘的迂腐之徒,抱著一肚子關于“周禮”以及“仁義”的酸腐思想,只是終日喋喋不休地四處周游進行說教。身邊則圍聚著一群近乎白癡而盲目信從的年輕Fans(如子路、顏回之輩),而不斷地從當時的一個小國家被驅逐到另一個小國家,四處碰壁。這就是現代學術界所一直向人們描述的孔子形相。如此一個生不逢時的晦氣人物,又有何偉大精彩可言?!以故,周谷城曾說:“孔子之學說,在政治方面無任何價值。除提倡道德一項以外,他無可取。彼乃天然之教育家,善說道德;政治乃具體之事,非彼之空言所能改良。但正因彼之言是空的,對于后世,反而便發生驚人之影響。于獨裁君主,方便尤多。蓋獨裁君主制,能維持不倒者,全賴兩種法寶:一曰武力,二曰道德??鬃邮且恢胁闹?,本著一生經驗,開口道德,閉口道德,便大為世人所歡迎?!雹?周氏的這種看法,在現代學界中頗具代表性。但是,這并不是真正生活于歷史中的孔子,而是幾千年間被“圣”化和丑化后,關于這位圣人所殘留的一幅木乃伊形相。在幾千年的圣化、神化和虛幻化過程中,孔子一生真實的經歷、生活、血肉、情欲都已抽離而空殼化了;因此,留下來的就只是這么一個荒謬呆愚徒有道德空言的孔子。但是,如果孔子真的只是這樣一個呆板無聊冬烘無能的人物,何以竟能頂著中華“圣人”的稱號而歷兩千多年,以至成為華夏文明的精神象征?其政治及文化思想(“道統”),又何以能垂范中國古代幾乎近三千年而不斷絕?另一方面,如果孔子只是這樣一個完全不值得崇拜的偶象,這個民族的精英竟曾如此地追隨之崇拜之幾千年,豈不是整體地過于弱智了嗎?!難怪“五四”時代的人們要高呼“打倒孔家店”而推倒全部經學了!但是,這種形相的孔子,并不是歷史中真實生存過的那個真正的孔子!
①《周谷城文集》,第275頁。
(5)
我寫這部傳記的目的,就是試圖尋找和挖掘出歷史中那個曾經生存過的孔子。那是一個生于貧賤長于憂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孔子;一個弘毅任遠,不屈不撓,一而貫之矢志不移于救國利民之道的孔子;是作為一位偉大政治家、思想家和組織家的孔子;是一個“詩、書、禮、樂、御、射”六藝兼通,勇毅過人,胸懷大志,鍥而不舍行其所志,智慧過人學識淵博的孔子;也是一個充滿柔情和狡譎,極善隨機應變與時俱進,的確堪稱所謂“圣之時者”的孔子。總之,這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心有欲,但也有軟弱心靈性格缺陷富有真實人性的活生生的孔子。但是,這樣一個孔子,并不是我向壁虛構的孔子;而正是從大量歷史材料中剪輯還原后②,所呈現出來的真正的孔子。
何 新 2005年5月1日記于北京
②本書史料,多取自漢以前傳述孔子之史事,包括歷代類書中所輯孔子事跡之佚文。如《莊子》書中,即存有大量關于孔子生平言論事跡之傳說。而古人以《莊子》為“寓言”,儒者目之為旁宗,多不采信。近人以儒道為對立,亦不用之。實際上,《莊子》書中多儒家言。自魏亞以下,俗說習慣以“老莊”并稱。其實,老子之用世及不離不棄,與莊子之出世而蛻脫塵埃,具有根本意義上的不同。雖然莊子褒揚老子,但事實上我們很難找到老子與莊子的直接淵源。相反,從莊子書中看,莊子應出儒門后學,孔、莊之間倒具有頗為深刻之歷史淵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