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哲學探索:方法論(機械論、辯證法、四維論)

新哲學&#8226李溪貴 · 2006-08-26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哲學探索:方法論(機械論、辯證法、四維論)

    方法論就是對客觀世界中的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發展變化進行研究分析所采取的立場和方法。站在不同的立場和采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對同一個“物質構成體”進行探索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有片面的、有局部的,有全面的、有整體的;有部分正確的,有完全正確的,有完全錯誤的。只有利用正確的方法論,才能夠獲得對物質世界與人和人類社會各種“物質構成體”全面的、整體的正確認識,才能真正地發現真理,并利用真理來正確地改造物質世界,改造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

    在哲學實踐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所形成的研究探索物質世界、人和人類社會的方法主要有“機械論”、“辯證法”和“四維論”。它們都是“主觀”尋求與“客觀”的一致性,把“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分析研究方法。

    第一節    四維時空

    隨著人類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深入探索,我們認識到:客觀世界是由“物質”的表現形式——無數個大小不同、內部有著多層次的“物質構成體”組成的。“物質”或“物質構成體”是在“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組成的“四維時空”中發展變化的。因此,對客觀世界中的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發展變化進行研究分析所采取的立場和方法的不同,就形成了“機械論”、“辯證法”和“四維論”等方法論。

    一、三維空間

    在空間中任取一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則成為三個互相垂直的獨立發展的進退方向。這三個坐標軸構成六個運動方向的“三維空間”。當“物質構成體”在其中的一個方向上擴張時,在保持該“物質構成體”內部之和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該“物質構成體”的結構就必然會在其它的五個方向或至少一個方向上發生收縮。

    一個“物質構成體”在“三維空間”中擁有六個自由度。即:在三個坐標軸方向上的“進”和“退”,以及圍繞以三個坐標軸為轉動軸的“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對于人類社會來說:則表現為“前進”或“倒退”,以及在原地的徘徊。

    通常意義上的“封閉空間”是指在三個直線自由度六個方向上相互垂直的六個面所封閉的空間。這里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如:球面、橢球面、拋物面、雙曲面等等)。當缺少一個面時,則該空間向一個方向無限延伸;當缺少兩個面時,則該空間向兩個方向無限延伸;當缺少三個面時,則該空間向三個方向無限延伸;當缺少四個面時,則該空間向四個方向無限延伸;當缺少五個面時,則該空間向五個方向無限延伸;當缺少六個面時,則該空間向三個直線自由度六個方向無限延伸。相對意義上的室外空間就是指缺少一個面或多個面而向外無限延伸的“開放空間”。現實中的“自然空間”則是缺少多個面時的“開放空間”。

    “自然空間”除向三個直線自由度六個方向無限延伸的“開放空間”以外,我們在實踐中所接觸到的“自然空間”則可以根據空間的大小來定義所需要的“自然空間”的包容面的個數。如;地球表面以外的空間,則可以把地球表面看成一個很平整的球面;而把有四面環山所形成的空間,則可以看成是向一個自由度方向上延伸的“開放空間”;而一個城市的“自然空間”、一個廠區的“自然空間”、一個居住小區的“自然空間”、一個公園的“自然空間”等等,則都可以看作為在一個平面或一個曲面上向外延伸的“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

    (一)開放性。即不能將其周圍用任何方式封閉圍合起來;

    (二)可達性。即對于人們來說是可以方便進入和到達的;

    (三)大眾性。服務對象應是社會公眾,而非少數人享受;

    (四)功能性。使“開放空間”中各種“物質構成體”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實現。

    開放空間并不僅僅是觀賞之用,而且要能讓人們休憩和日常使用,必須合理組織人類的使用空間和人的自由行為。在當代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資源有限并日益枯竭的城市中,開放空間顯得特別稀有和珍貴,必須合理利用。這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的自由度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開放空間”中的直線自由度方向是無限的,而在“封閉空間”,其直線自由度方向受到了限制。對人和人類群體來說,當他們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受到“封閉空間”的限制時,人和人類群體的自由度就受到了有限的制約。這時,人們往往就產生打破“封閉空間”制約的要求,進入“開放空間”中去,以擴大和實現自己所追求的自由。

    在空間中,還存在著“物質構成體”以三個直線自由度方向為軸線的沿六個旋轉方向的自轉。

    抽象的“思想空間”屬于“開放空間”。在這個“開放空間”中,人們的意識可以展開無限的想象,并在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條件下,將意識之中的虛擬“物質構成體”轉化為現實的“物質構成體”,實現有限的精神,實現有限的理想和有限的自由。

    二、一維時間

    什么是時間?時間就是“物質構成體”運動的空間分割。時間來自于空間,時間是運動過程中的空間間隔的規定性。過去的時間規定是把地球自轉一周的空間間隔規定為一天24小時,采用“時、分、秒”六十進制制。自發現放射性元素后,人類將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進行細分,使“妙”的計時間隔更加精確,達到了“毫秒”、“微妙”------時間包括時刻和時刻之間的間隔兩個規定性。前者是指“物質構成體”運動的某一瞬間位置,后者是指“物質構成體”運動所經歷的間隔。這就是說:一維時間也是空間的表現形式 ,有始、有終,有過程、有間距。

    時間在時間軸上形成一維,形成前進或后退的兩個方向。在人類社會歷史這個一維時間軸上,時間是在連續前進的,但我們的行為則存在著前進或后退。與時俱進,就是要求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隨著時間的前進取得進步,創造前人沒有創造出來的先進的“物質構成體”,并提高發展速度,積極推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時空關系

    時間中包含著“運動、位置、空間”。這是形成時間的“三要素”。“物質構成體”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運動,經過一段空間。沒有空間的存在,就沒有了運動,也就沒有了時間。

    “一維時間”實際上就是“物質構成體”在“一維空間”方向上運動的時間規定性。這個“一維時間”也制約了人和人類群體的自由。固定了“一維時間”,就固定和限制了人和人類群體的自由空間;開放了“一維時間”,就開放了人和人類群體的自由空間。而空間的收縮和延伸要占用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并由此而形成了“速度”:運動的空間距離與運動時間的比值。

    “物質構成體”運動的速率就是“物質構成體”運動的空間比率。空間比率大時,就意味著該“物質構成體”在一段固定的發展方向上的距離中,所耗費的時間短;反之,所耗費的時間就長。這就是說:提高“物質構成體”的發展速率,是使“物質構成體”發展壯大的超前方法。

    因此可以說:“四維時空”是達到“主觀”與“客觀”密切結合的產物,是“主觀”認識“客觀”、實現“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的科學的分析方法。

    第二節    機械論

    機械論亦即“形而上學”。

    一、機械論的定義

    機械論一成不變地看待客觀世界。其完整的定義是:機械論不承認客觀世界亦即“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三維空間中發生變化,只承認“物質構成體”在“一維時間”中產生機械式的進退運動和原地徘徊。這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一維論”。

    機械論在實踐中表現為“教條主義”等。

    二、機械論在實踐中的作用與危害

    機械論在實踐中以“教條主義”的形式表現出來,否定聯系,否定對立統一,死記硬背,照抄照搬。它看不到一個“物質構成體”與其它“物質構成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否定“物質構成體”內部的聯系和變化。它借鑒于物質世界中固態的“物質構成體”在表面上給人“一成不變”的形象感覺,就產生了任何“物質構成體”內部都是“一成不變”的感受結果,將“物質構成體”照抄照搬到任何地方應用,而形成了機械唯物主義或機械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說的就是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帶來的結果。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批判“機械論”時說:“把自然的事物和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系去進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們看作運動的東西,而是看作靜止的東西;不是看做本質上變化著的東西,而是看作永恒不變的東西;不是看做活的東西,而是看作死的東西。這種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到哲學中以后,就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遲早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要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決的矛盾,因為它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了它們互相間的聯系;看到它們的存在,忘了它們的產生和消失;看到它們的靜止,忘了它們的運動;因為它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漫長的原始社會、以及數千年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存在著機械論,禁錮了社會的發展。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愚民思想就是機械論的具體表現。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并提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觀點。而孔子在任魯國的司寇不到三個月內,就誅殺了自己的政敵少正卯。可見,他只是排除異己,其“仁義道德”是假的。孔儒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生有命,富貴在天。”等宿命論觀點,更是典型的機械論愚民觀點。

    儒教是崇拜孔子學說的學派。《漢書•藝文志》被列為“九流”之首。學說主要內容是“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君為臣綱”的前提下,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仁義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養性。戰國時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自董仲舒始推漢武帝棄百家,獨尊儒家思想之后,其學說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儒家學派為適合各個時期封建階級統治的需要,總是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新的“儒家學說”。在西漢,出現了以董仲舒等為代表的今古文經學;在魏晉,有王弼、何晏以老莊思想解釋儒經的玄學;在唐代,有韓愈為排佛而倡導的儒家“道統”說;在宋末明初,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陸王派的理學;清代前期有漢學、宋學之爭,清代中期以后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五四運動的前后,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日漸喪失其作為正統思想的地位。但由于儒家學說統治中國二千余年,它的經典就是封建統治者的標準思想工具,至今“陰魂”不散。

    這種機械論與主觀唯心主義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主觀機械唯心主義的人類社會觀,被封建統治者所充分利用,使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代壓制了一代,不能超越,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積極發展。孔子的“夫為妻綱”更是嚴重地限制和剝奪了婦女的人身權利,男人可以妻妾成群,一夫多妻,女人一旦成為男人之妻,就必須服從于這個男人,其丈夫死后也不能改嫁,寡守晚年,甚至用生身陪葬;所生之子又必須服從于自己的父母,其子所取之妻又重復這個循環,脫離不了這個怪圈,——就在封建社會,“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連婦女的取名權都給剝奪了,終生纏腳,嚴重束縛著婦女的“物質屬性”的自由發展。這種一成不變的唯心主義“機械論”的“三綱”同樣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統治了長達二千余年,嚴重阻礙和破壞了中國社會積極的健康發展。

    “法律”就具有“機械論”成分。任何一部《法律》一旦制定并付諸實施,就對人們的行為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就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成不變”。“法律”對于限制人們的不良行為的作用是積極的。但對于一些需要創新的行為進行的限制,就起到了在一段時間內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反面作用。而當社會道德敗壞、違法者眾多時,也就出現了“法不治眾”的消極又惡劣的局面。道德防線的潰敗,為人們觸犯法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法律的“時效性”就機械地對那些違法者提供了違背道德的保護作用。

    第三節   辯證法

    “辯證法”的產生就克服了“機械論”或“形而上學”一成不變的缺點。

    一、辯證法的定義

    辯證法的完整定義是:辯證法認為客觀世界中的“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遵循“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發展變化。

    但是,“對立統一規律”只強調抓住客觀世界及其“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某一個空間維和時間維中發生的變化進行研究分析,亦即“抓主要矛盾”。其理論依據是:“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每一刻的運動方向只有“三維合一”的一個方向,形成了空間一維與時間一維的“二維時空”。這個一維方向在內力或外力的作用下可以發生改變。但利用辯證法的辯證唯物主義者或辯證唯心主義者往往忽視了“三維合一”的一個方向的不斷改變,駕馭不了“物質構成體”的發展變化及其發展方向的改變,而使得“物質構成體”的發展走向極端。這樣,辯證法就在實踐中演變成了“二維論”。而“質量互變規律”中并不存在著“質”與“量”的互相轉化,形成了“文不對題”現象,并且認為:“量變”決定“質變”;“量變”是“因”,“質變”是“果”。“否定之否定規律”中既體現著唯物主義世界觀,又體現著唯心主義世界觀,由此而產生了“現實就是對的”之“現實主義”的詭辯結論。

    二、哲學探索:辯證法在實踐中的作用與局限性

    黑格爾發現了“辯證法”,并把“辯證法”結合應用于唯心主義,建立了“主觀辯證唯心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合理內核,并把“辯證法”結合應用于唯物主義,發現了“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即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了比較科學的“主觀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偉大之處。黑格爾和馬克思都運用辯證法對哲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并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辯證法的發展極端表現為:在實踐中只是以“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為重點,抓住“好”與“壞”、“敵”與“我”等“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忽視了全面進行研究分析客觀世界及其“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發生變化的程度。辯證法的核心是“物質構成體”兩個方面的“對立與統一”。它把“物質構成體”分解成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把“對立性”或對立的因素看成是發生不可調和的“斗爭”的主要因素,而形成“物質構成體”內部的主要矛盾,并主導“物質構成體”的發展變化;而把“同一性”或統一的兩個方面看成是“物質構成體”內部的次要矛盾,往往忽視了次要矛盾在突發的“偶然”狀態下或其它條件具備時主導“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的發展變化,而同時也沒有關注主要矛盾在四維時空中的發展變化。

    它們體現的都是“對立”和“統一”。其中,“一分為二”強調“對立”兼顧“統一”;“合二為一”則強調“統一”兼顧“對立”。但在實踐中,往往都容易走向極端。“一分為二”使人類社會走向殘酷的斗爭,“合二為一”則使人類社會走向無原則的調和。這就是“辯證法”最為突出的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者的具體方法是抓主要矛盾。在對待具有“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的“人類社會”這個“物質構成體”的過程中,要么只把人類社會的“精神屬性”或“意識屬性”作為主要矛盾,要么只把“物質屬性”作為主要矛盾,并走向邊緣和極端。形成了“主觀”與“客觀”的較大誤差。比如: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則過分地強調階級斗爭和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都容易使人類社會發生悲劇。

    盧梭在研究社會不平等的發展過程中,虛構了一個人類社會的自然狀態,把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看成是某些人陰謀的結果。盡管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其中就顯露出了“辯證法”思想,并形成了主觀唯心主義。他認為社會不平等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私有制的產生和相繼產生的貧富之間的分化和對立;第二個階段是國家的昌盛和相繼產生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分化與對立;第三個階段是專制政府的產生和相繼產生的主人與奴隸之間的對立。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是:它以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主線,揭示了私有制的產生過程,并把私有制的產生看作是社會不平等的基礎和所有社會罪惡的根源,認為社會不平等不是永恒不變的不可動搖的自然規律,而是社會發展歷史中的暫時的。魯索認為:人類在私有制產生之前是平等的,而私有制產生之后這個平等又轉化為不平等;在私有制統治下的暴君面前都等于零,被統治者在這個意義上是平等的;社會的不平等是可變的,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不平等的第三個階段之后,又出現新的平等。他說:“不平等的最后階段,也就是結束循環,接觸到我們原來的出發點的極點;在這里,所有的人又變得平等起來,因為他們一文不值。”這種新的平等和原來的平等相比較則是一種更高的平等形式。魯索看到了這個“從平等到不平等又到新的平等”的辯證發展過程。盡管在魯索之前,也有人認識到了“辯證法”,直到魯索,也仍然是處于“辯證法”思想的萌芽狀態。

    黑格爾建立了主觀辯證唯心主義體系,并積極地運用了辯證法。他說:“辯證法是現實世界一切運動、一切生命、一切事物的推動原則。”他認為:古代的辯證法只是作為主觀運用的辯論述,必然造成它的錯誤運用,而被人們拋棄了。他高度評價了康德所揭露的理性中的“二律悖反”的矛盾,但是又認為康德做得不徹底。黑格爾認為:不僅在思維中存在著“二律悖反”,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發展的。他說:“矛盾是推動整個世界的原則。”他認為:辯證法不僅是人的認識方法,而且是“絕對理念”的本性。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主要有:質量互變、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黑格爾在《邏輯學》中說: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亦即“品質互變”。但是:黑格爾在這里混淆了“質”和“量”的本質不同——“質”和“量”是不相同的。只能是:由于“質”的變化導致了“量”的增減;反之,“量”變了, “質”也一定變了,并產生了“質”的飛躍。因此說:黑格爾的“品質互變”是不確切的。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初步論述了“對立統一”。他認為:對立面的統一是精神本身具有的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從最初的意識到自我意識再到理性是精神的賦形過程,其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對立面的斗爭和轉化。黑格爾斷定:哲學的任務就是要說明真理的發展,而真理只有在同錯誤的斗爭中獲得發展。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把“否定之否定”的思辨方法論述為“絕對理念”的形成過程。他認為:意識是自我肯定的,自我意識否定了意識,而理性又否定了自我意識,稱為“否定之否定”的環節。黑格爾論證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事物自身必然轉化為“自己的他者”——即轉化到對立面所處的地位。他說:這是一條絕對的規律。黑格爾從概念的唯心主義的辯證法中,猜測和領悟到了客觀事物自身的辯證法變化規律。

    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內核,否定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成分,將“辯證法”運用于唯物主義,建立了主觀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馬克思將“辯證法”運用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得出的結論是:資本家無情地剝削和占有工人階級的剩余價值,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嚴重的兩極分化,而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中產生了聯合,最終團結起來用“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并進一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首先將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但在實踐中,馬克思所設想的這個社會發展過程卻沒有成為現實。相反,列寧和毛澤東卻根據實踐的發展在資本主義不發達的蘇聯和處于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而在此之前,蘇聯的“孟什維克”和中國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卻希望在蘇聯和中國首先實現資本主義,等到工人階級壯大起來,然后再領導工人階級用“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20世紀末,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復辟,即使在中國,仍然有人想補上資本主義這一課。這些實踐過程恰恰證明了“辯證法”所推斷的結論有誤,“辯證法”是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的。其關鍵問題是形成了:對抗的“暴力革命”與實現美好的社會主義合共產之一這個目標形成了“二律悖反”。

    三、哲學探索:“辯證法”解釋和解決不了的具體問題

    實踐表明: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所存在著的許多基本問題和綜合問題,是“辯證法”所無法徹底解釋和解決的。

    (一)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為什么具有占有空間的體積、質量、運動?

    (二)為什么存在著空間?

    (三)“物質構成體”為什么具有結構、引力、色彩,而且多種多樣?

    (四)生物和人為什么具有本能,生物分為雌雄,人分為男女,并追求“自由平等”等等?

    (五)人為什么具有特殊的形體結構,具有思維等等?

    (六)人類社會為什么具有多種結構,形態多變等等?

    ------

    (n)人的“物質屬性”可以遺傳,人的“本能精神”和“本能意識”可以遺傳;生物的“物質屬性”“本能精神”和“本能意識”也可以遺傳;但是,人的“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為什么不能遺傳?!

    (n+1)為什么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會發生戰爭?

    (n+2)為什么“社會主義陣營”發生分裂,產生倒退和復辟資本主義?

    (n+3)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是“道德社會”還是“法制社會”?

    ------

    由上述基本問題形成了許多綜合問題的存在,諸如物質世界的時間,以及“物質構成體”有物質的基本屬性綜合表現出來的運動場、能量、強度、剛性、塑性、彈性等等?以及人類社會的群體爭斗,人類社會如何生存發展等等?哲學為何停滯不前等等?這些都是用“辯證法”無法解釋和解決的。“機械論”則更是解釋和解決不了。這就說明:“辯證法”并不是十分科學的,“機械論”則更不科學了。這就是哲學脫離于科學的結果。

    既然哲學要研究探索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就不能離開科學,“辯證法”解決不了,就要尋找一種更為科學的分析研究方法。——這就是“四維論”與科學的主觀四維唯物主義。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客觀存在著的,但它的局限性也是客觀存在著的。我們既不能過分地強調“對立”,也不能過分地強調“統一”,更不能因為辯證法存在著局限性就徹底否定辯證法。——事實上也否定不了!

    第四節    四維論

    四維論的產生就克服了辯證法的局限性,增加和充實了“質變邏輯”與“量變邏輯”,采用了研究分析問題最全面的“對比與調和”方法。

    一、四維論的定義

    四維論的完整定義是:四維論承認客觀世界中的“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遵循著“質變量變規律”發展變化,但它注重同時調控客觀世界及其“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發展變化的程度。在實踐中采用全方面的“對比與調和”。

    四維論特別適合于勞動者階級奪取了國家政權后,建立了科學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之中,積極地消滅“對立”,達到科學的“調和”,用主觀四維唯物主義戰勝客觀唯物主義,建設成為科學的公平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二、四維論在實踐中的作用

    四維論在實踐中以“對比與調和”并結合“對立與統一”的方法全面地研究分析客觀世界亦即“物質”或“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遵循“質變量變規律”發生變化的程度。它避免了“辯證法”走向極端的可能性。

    “辯證法”和“四維論”之間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相互包容、相互補充的關系。“四維論”的“對比與調和”中包含著“辯證法”的“對立統一”、“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成份。“對立”產生斗爭,“統一”產生和諧。

    四維論的觀點則是全面地看待“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各個方面。在沿用“辯證法”抓主要矛盾的同時,絕不忽視次要矛盾的作用,并密切關注次要矛盾的變化。四維論既重視“對立”的斗爭性,更重視“統一”的和諧性。在對待具有“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的“人類社會”這個“物質構成體”的過程中,全面分析人的群體或人類社會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三者的相互之間,以及各個人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主觀四維唯物主義全面地看待人類社會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的“對比與調和”關系,同步發展人類社會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并推動人類社會的全方面進步。

    三、對比與調和

    何為對比與調和?對比與調和是“物質構成體”之間在“質”的方面具有共性或非共性的兩者之間在量化關系方面形成比較的結果。在“對比”中達到“調和”,并不否定“斗爭”。在這個過程當中,甚至還存在著強烈的“對比”,產生激烈的“斗爭”。尤其是形成強烈對比的兩個對立面,弱者通常會奮起反抗,剝奪剝奪者。比如: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的強烈對比,就形成了激烈的階級斗爭,實行暴力革命,砸爛統治者階級的統治工具,奪回屬于勞動者階級自己的人身權利和社會權利。

    這就是說:當兩者的共性在量的關系中達到相等或基本相等(美學中的對比與調和不需要量的絕對相等)時,形成調和關系,屬于非對抗“矛盾”;而當量的差別較大,甚至很大時,形成對比關系,差別越大,對比越強烈,產生對抗性“矛盾”,往往產生激烈的斗爭。

    當兩者沒有共性時,即當前者所具有的特性而后者不具備時,后者在這種特性方面的量化為零。這時,它們兩者之間形成最為鮮明且最為強烈的對比關系。尤其是當前者的量達到最大而處于飽和狀態時,兩者的差值達到最大,所形成的對比關系達到最大值,是最強烈的對比關系。

    物質世界中的“物質構成體”之間的對比與調和,主要表現在“物質構成體”在三維空間的形體之間、一維時間的運動之間,以及“物質構成體”的質量之間、色彩之間、性能之間、功能之間等方面的對比與調和。對于“植物物質構成體”或“動物物質構成體”來說,還表現在它們的“本能精神”和生存能力等方面的對比與調和。

     比如,相同材質的一個立方體和一個球體的對比,立方體有棱角,而球體無棱角,球體在“棱角”這一特性方面量化為零,而立方體在“圓滑”這方面量化為零,它們兩者之間形成最為強烈的形狀對比關系。但是,要使立方體和球體的總體對比弱化,可以改變這兩者的形狀,使其接近;也可以在其它的對比要素方面進行調和。比如,給它們涂上同一色相、同一明度、同一純度的顏色,調和各種對比要素,就會使它們二者之間的總體關系依據各自的優勢趨向于調和而達到和諧統一。

    對于人類社會中的人和人之間、家庭和家庭之間、團體和團體之間、民族和民族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等等“物質構成體”之間的對比與調和,則表現在兩者的“物質屬性”之間、“精神屬性”之間、“意識屬性”之間的對比與調和。

    “物質屬性”之間的對比與調和首先表現在人和人的群體所占有的“物質構成體”之間的對比與調和。其次,表現在人和人的群體自身的“物質屬性”之間的“對比與調和”。

    “精神屬性”之間的對比與調和首先表現在人和人的群體所具有的“本能精神”之間的對比與調和。其次,表現在人和人的群體所具有的“創建精神”之間的“對比與調和”。

    “意識屬性”之間的對比與調和首先表現在人和人的群體所具有的“本能意識”之間的對比與調和。其次,表現在人和人的群體所具有的“創建意識”之間的“對比與調和”。

    在對比與調和中,既要看到普遍性,又要看到特殊性;既要看到“對立”,又要看到“統一”;既要看到斗爭性,又要看到和諧性;既要看現在,又要看到過去。認真研究分析“質”和“量”的“對比與調和”關系,并大力發揚“創建精神”,倡導有利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先進的“創建意識”,采取積極的措施消除“對立”和“對抗”,這樣才能預測到更為準確的未來,造福于人類社會。

    四、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的對比與調和

    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的對比與調和表現在人和人的群體的綜合屬性的對比與調和。首先表現在人類社會所占有的物質世界中的“物質構成體”的各要素之間的對比與調和;其次,就是表現在人類社會整體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相對應之間的對比與調和。比如:團體與團體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等等的對比與調和,就要從他們所占有的物質條件、人們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尤其要充分論證它們的“創建精神、創建意識”,進行充分的對比與調和,以提高人類社會的整體素質。這是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的對比與調和的綜合結果。因為“創建精神、創建意識”的強弱代表著一個團體、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等等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的發展前途。

    對于個人來說:人不要患得患失。要充分進行個人所占有的物質世界中的“物質構成體”的各要素之間的對比與調和,并充分進行自己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尤其要充分論證自己的“創建精神、創建意識”,進行充分的對比與調和。在一個方面得到,就有可能在另一個方面失去;在一個方面失去,就有可能在另一個方面得到,而且也可以去努力得到。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能力。這樣,就可以使自己達到平衡,而不至于徹底失敗。

    在以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就應該運用主觀四維唯物主義世界觀,消除“對立”,強化“統一”,調和社會矛盾,縮小社會差別,實現社會公平。胡錦濤提出的“三為民”思想是確保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確的。建設一個“共有共享、自由平等、博愛奉獻”的和諧社會并不遙遠。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對比與調和”原理改造或創造“物質構成體”,尤其是改造人類社會,絕不是簡單的數量折中,處理方式不當,措施不正確,就會形成被統治者階級與統治者階級的嚴重對抗,就會形成激烈的階級斗爭。必須從“量”和“質”的發展變化方面進行充分論證,嚴格遵從量變質變規律,嚴格遵守“物與物、物與人、人與物”之間所存在的“價值守恒定律”,尤其是統治者階級,絕不能剝削和壓迫被統治者階級,更不能無償地掠奪和占有被統治者階級的人身權利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權利。要積極發揮主觀四維唯物主義的科學的主觀能動性,從創造先進的“物質、精神、意識”諸個輔助條件著手,以改變弱勢,消除對抗,迎頭趕上。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 色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日韩a级中文字幕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有码日本高清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