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我也來說說繁體字與簡體字

正面文章反看法 · 2009-03-06 · 來源:烏有之鄉
否定簡體字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我也來說說繁體字與簡體字  

   

經常見到一些帖子要為繁體字正名,還美之曰正體,意思是說現在的簡體就是歪體了。人多言雜,有人胡鬧罷了,不想還有一些無聊的所謂這代表那代表一本正經地要提案了。他們說簡體割斷歷史了,沒了漢字之美了,港澳臺不簡化了,電腦打字不分繁簡了——諸如此類胡說八道,不一而足。至于說恢復繁體,有利于兩岸統一,讓13億人去遷就2000萬,那就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之談了,該死。  

   

要這樣的提案主張,你就得對文字知識有一些起碼的了解,說出一些足夠讓人可信的理由,不然你就是放空炮,瞎胡鬧。  

   

一、文字起源  

   

文字的起源,也就是最原始的文字祖宗,那一定是圖畫。單就漢字來說,這不難從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甲骨文字中窺見一斑。也就是說,原始人要記錄傳達一些信息,比如樹、鳥、魚、太陽等,一定是畫成這些物體的形狀,這就相當復雜,這要類似于畫畫了,需要讓人一看就足夠看懂是什么東西才行。  

   

也不難想象,世界上的所有最原始的文字都應該是差不許多的,都像圖畫,相當復雜。然而,從所知道的經過足夠發展、可以稱得上成為文字體系的古文字,世界上有六七種吧,到現在就只剩下了漢字了,其余統統滅絕。沒有發展起來的,消失在萌芽狀態的文字還不知道有千千萬萬,那是永遠不為人知了。  

   

古文字滅絕的原因,除去了不可抗拒的種族滅絕外,首推原因就是這些文字從出現到滅絕沒有經過發展,也就是沒有經過簡化!繁難的認讀,根本無法學習推廣,無法承載更大的信息量,只得被歷史淘汰,被其余的較簡單的文字取而代之。  

   

幾種古文字中,只有我們的漢字保留下來了,簡化了,發展了,并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是不可能被其余文字所取代的。  

   

二、漢字發展  

   

漢字是由圖畫逐步發展簡化到象形。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字,漢字發展到甲骨文,就是一套系統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了。我們說甲骨文“象形”,其實絕大部分已經離開了字義的原形,已經是相當地符號化、簡單化的了!說象形,不過是一個形容罷了,它已經遠遠地離開了象形。  

   

盡管甲骨文已經不是真正地象形了,但它還是夠復雜繁瑣,夠難寫難認不易傳播學習的。于是根據需要,在傳播使用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慢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枝葉筆畫,越是最常用的文字,必然簡化得更多更快,而不至于被大家誤認。  

   

甲骨文(距今3500年)的進一步簡化,其外形就逐步發生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出現了金文籀文,即大篆(距今3000年)。繼而繼續簡化而發展,成小篆(距今2200年)。  

   

如果說由甲骨文到大篆是社會用字自然而然變化發展的結果的話,那么定型小篆則是有人為的天大之功了。這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統一文字,由丞相李斯主持進行的全國文字簡化改革實施方案。他大刀闊斧,“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對漢字進行統一和簡化,統一使用簡化字。  

   

秦始皇的第一批簡化字方案的推廣普及,對漢民族的文化傳承交流,對維持整個中國的大統一意識,可謂功高蓋世,其作用功勞之大,無以言表!如今,地無論南北,人無論民族,音無論多雜,但見諸文字,暢行無礙,這是怎樣的一種人間奇跡啊!  

   

秦始皇的第一批簡化字方案的出現,還為文字的進一步發展推廣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到漢代,發生了真正的文化大革命,這就是漢字由彎彎曲曲、盡管相當簡化但仍然足夠復雜的篆文一舉革命為漢隸、隸書!  

   

隸書就是把篆文的彎曲交叉拉直、理順、簡化,形態上發生了更加質的變化即簡化——一舉奠定了現代漢字的形態基礎。或者說從隸書到今天,漢字還沒有發生大的革命,沒有發生像甲骨到篆文到隸書這樣的質的簡化革命。  

   

隸書到楷書,彎筆變直,繁筆趨簡,這就是順其自然的必然發展了,不足為奇。總而言之,漢字包括其他文字的發展史就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進化史,這是漢字本身得以保持生存權和生命力的必然和需要。至今為之,漢字發展到楷書,算為定型。  

   

這里設想,假如中國的漢字到小篆這個發展階段停滯不前了,也就是說如果漢字不是發展到現在,而是定型到小篆的話,那么。今天我們的漢字,可以十分肯定地說,早已滅絕而不復存在了!中國的古代社會發展不會那么快,如果今天僥幸還存在漢字的話,至多也就是作為了少數所謂學者們的學問專利,成為一種研究的對象了。中國今天可能還沒有自己成熟的民族語言文字,可能由于外來的侵略,而至滿文、英文、俄文、日文等莫衷一是。——原因就是沒有簡化!  

   

三、印刷體與手寫體  

   

上面說的楷書,概念不同于現在打字的楷體、宋體,這是字體,是美術美化的范疇。上面說的甲骨、篆文、隸書及楷書之類,都是說的刻字(如甲骨、瓦罐)、印刷使用的,即印刷體,所謂官方文字是也。  

   

都知道,楷書之外還有一個行書、草書之類,細分還有行草、草行、大草、狂草等等。其實上面的楷書和行書,完全是一回事,自然書寫就會成為行書。草書則有質的的不同!它是楷書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行書、草書就是文人們私下里記筆記、打草稿后來是寫信件、寫書法使用的,區別于印刷體和官方文字,這個可以叫手寫體和私人文字。  

   

說到書法,古代似乎并沒有靠吃這碗飯的職業書法家。現在稱為大書法家的懷素、張旭、柳公權、顏真卿等等之類,都是平時寫得比較好的文人而已,好比現在你字寫得好,就讓你寫個黑板報啊、標語對聯啊,所以現在留下來的所謂他們的書法作品,也就是這些并不是書法作品的實用文字。張旭懷素等等留下來的更是一些請假條啊,留言短信之類,就更不是什么“作品”了。  

   

總之,書寫體與印刷體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尤其是上面的特別潦草的草書,逐漸被大家公認而定型,成為一種書體——草體。草體字與印刷體有很多的不同,有很多的簡化,比之印刷體,草體大量的已經面目全非了。  

   

我們看到的書法作品草書,比如毛澤東的手體,有的人以為是瞎寫,其實草書早已經發展到中規中矩的程度了。看似眼花繚亂,潦草無章,其實每一筆畫,都有嚴格的筆勢造型,稍一彎曲或一高一低就不成字了,就是錯誤,別人就不承認不認識。草書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學得了的!  

   

說書寫體與印刷體有著本質區別,特別是草書,是說它們的形態往往大不一樣。就拿“為、學”這隨便的兩個字說吧,直到我們今天的簡化字使用前的幾十年前,我們的印刷還在這么印,就是個別的老人今天還在習慣性地這么寫,從這種形態定型的漢代到如今兩千多年,兩千多年里沒有變化,這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再請看這些字的手寫體,遠的不說,有據可查的近的是距今一千二三百年的唐代懷素張旭等人,他們的手寫已經分明是今天的簡化字了!——這里的圖片中正好有一個“為”字,右數5列下面。

                                    

這里,如此復雜的“為”字,寫成了如此簡單的“為”字,“學”字的上部分如此復雜,他們能夠用筆一揮,啪啪啪三點一帶而過,甚至“學”字的寶蓋橫與下面“子”的起筆合二為一,這真是絕頂的創造和靈感,一點也不亞 于倉頡 先生的功勞啊。他們這樣寫,能夠讓自己、讓別人辨認不誤,能夠區別于已經存在的其他文字,能夠被大家公認而率相仿寫使用、流傳,這在漢字發展史上都應該記特等功才行。  

   

這些被公認流傳的簡寫草字,我想文人們的個人使用、打草稿記筆記之類保證是不少用的。大家都認識,大家都會寫,大家都這么寫,但就是印刷的官方不這么寫,這就是幾千年中國漢字的使用情況。  

   

說到漢字的繁體幾千年中沒有跟隨手寫體進行簡化,其原因就是文化的壟斷!掌握了文化的上層階級知識分子的文化壟斷!其結果就是漢字應用的不普及不大眾,廣大的勞動人民無法學文化學知識,永遠處于下層被奴役的地位。能夠認識幾個結構復雜的漢字,就算是上等人了。  

   

多說兩句。說到漢字的繁雜,還直接導致了書面語言的艱澀難學,也造成了文化的壟斷和阻礙了文明的發展。漢字難寫,一個字十幾畫,幾十畫,加之開始的往甲骨上刻,往竹片上刻,往綢子上寫,就只能這么一個字是一個字的,能簡單就簡單,根本不可能像今天一樣如實去記錄口頭語。這也造成了口頭語與書面語的脫離,所謂文言。為了節省,就連標點、空隙都不留了,讓人去瞎猜疑,“句讀”都成了一門學問。  

   

照理,在造紙技術足夠發達、書寫工具足夠普及、手寫文字足夠公認公用的時候,至晚也就到唐代吧,中國的官方文字就應該跟隨社會進行逐步簡化改革,書面語言也應該逐步向口頭語言接近和合流,但古代沒有這樣做,究其真正的原因,還是中國文人階層對文化的壟斷和反動,嚴重滯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假如,假如,哪怕是到明代開始就使用了我們今天的簡化字和白話文(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那么,那么識字作文將不再是一種高深的了不起的學問,官吏的選拔也不會再以能識字做八股文為唯一標準;那么,很多古代的文人將可能不再是因文留名,而是他們早轉入了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的領域。文化將容易向大眾傳播,學科會擴大,數理化會發展,很可能中華文明將永遠領先于世界!  

   

歷史不能重來,中國從漢代到五四、到新中國這一段歷史的書面語改革、文字改革是愚昧的,是反動的,是直接阻礙中國文化科學社會發展的,罪莫大焉。  

   

四、廢除漢字  

   

歷史到近代新文化運動時期,終于將人們的口頭語與書面語基本合流了,也就是說白話文終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其實所謂白話文,這在民間也是早已存在的了,諸如水滸、紅樓還有元曲等等這些作品就已經可以稱為白話文了,不過這些一直被官方認為是俗的,是沒文化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罷了。  

   

白話文成為通行的書面語言,只不過是把民間已經大量存在和使用的,給于扶正罷了,把歷來使用于人們口頭的語言與書寫接近而已。這使得文化更容易學習和傳播,更容易為更多的人掌握。  

   

語言改革的同時,漢字的改革呼聲同樣高昂。中國的仁人志士,痛感于漢字的難認難學難寫,認為這是文化普及的大敵,又有西方字母文字的榜樣,于是紛紛呼吁漢字革命。其愿望是為了民族的發展,其出發點是美好的,但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是不可行的。  

   

他們看到中國的落后于西方,認為漢字起到一定的障礙,急迫追趕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們設想著廢除漢字,使用拉丁化、拼音化的革命。這些呼吁的人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的文人志士,魯迅、毛澤東都在其中,也留下了若干這方面的言論。為了漢字的拼音化,可以說耗費了上百年時間,無數學者文人為之探索,為之實踐,制訂方案,親自寫作應用,結果可想而知:全部以失敗告終。  

   

急切呼吁漢字的拼音化,還因為西方的文字已經可以輸入機器,而漢字不能,這是令人不能容忍的。但后來,漢字竟然可以像西文一樣輸入機器,可以用機器處理了,廢除漢字的主張自此結束,呼吁自此銷聲匿跡。漢字能夠通過編碼輸入機器,進行顯示處理,這在中國的漢字發展史上也當記上一等功。  

   

當然,到現在已經證明,漢字不但可以輸入機器,而且速度快,簡潔方便,優勢多多。如果在電腦處理方面,能夠從電腦的最最基礎開始,也就是說能夠用漢字來直接進行編程,用“紅”來代替“red”這樣的編程,我想對中國人學習、應用和發展電腦技術,那更是真正的一場大革命。中國的科學家如果在這方面能夠有所作為,那真是功高蓋世!而從理論上說,這不是不可能的。希望這一天能夠到來。  

   

在文字改革的呼聲中,更多的是直接廢除漢字,而似乎沒有聽到簡化漢字的。這應當是這些改革運動的失敗,最終一事無成,一點成果也沒有得到。  

   

五、簡化字的應用  

   

新中國成立后,在文字改革方面,新中國政府終于為中華民族作出了真正的貢獻——制定了第一批簡化字方案,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漢字。這是學者的智慧和貢獻,是政府得力領導的結果。  

   

這些簡化字是學者們集體的智慧和貢獻,并不是說這些簡化字是他們研究設計出來的,而是一個綜合和統一標準,正像李斯綜合各國文字而統一為秦國文字一樣,并不是什么無中生有的特別的發明創造。  

   

首先看看1956年公布的第一批簡化字,也就是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漢字是怎么來的:  

   

第一,繁體簡體只是一個形容對照,并不是絕對的普遍的。我們現在的字典上,有繁體寫法的,都在字條的后面加括號注明繁體,那些沒有括號繁體的,就還是過去的字體,其實也就是無所謂繁體簡體的。這部分字不在少數,所以大部分漢字并沒有簡化!  

   

第二,大部分簡體來自早已存在的草書,或者是民間早已手寫使用的手寫體,這部分來源不低于80%。這些手寫的簡體字大都存在于不少于1500年!據說主要還是參考了王羲之、宋徽宗的手寫草書,因為他們算是一個集大成的代表。所以說這些簡體并不是什么新發明創造,而是早已存在于人們的使用之中了。  

   

再重復一遍,中國上千年的官方沒有進行文字簡化,才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愚蠢和反動!  

   

第三,另一部分簡化字是官方早已使用的了。比如干、于、后、升、斗等等這些,是古已有之,繁簡并存,但義項有別,這次簡化只是在不致引起歧義的情況下的合理借用合并而已。  

   

第四,這次簡化針對的是筆畫在10畫以上的漢字,對于筆畫較少的漢字不算簡化的專門范圍,目的明確,就是為了使漢字易讀易用。  

   

這次簡化,既保留了漢字的所有特征,又實實在在地減少了筆畫,是科學有據的,是理性的,實踐也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是十分成功的。當再記大功一次,功莫大焉。  

   

但這次簡化也存在了一些小小的問題,就是還仍然存在著一些筆畫繁復的漢字沒有簡化,并且規定簡化字范圍都在所列出的總表中,不在表中的若干漢字不可以用簡化部首類推簡化。比如鰟鮍這類字,左邊的魚字就不能類推簡化(實際已經悄悄地“非法”簡化使用了)。  

   

讓人大為不滿的是,這次簡化以后至今幾十年,我們的文字工作者躺在了這個成果之上吃起老本來了,幾十年無所作為,竟然沒有進一步地哪怕是對幾個字進行進一步簡化,把不可以類推的給予類推的許可。這是國家專門部門的不作為,是文字工作者的裹足不前和失職。  

   

在此摘抄網上的一段精彩描述,也印證和代表本人的看法——  

   

【有一些簡體字,本來是古字,比繁體字更符合造字規則,我舉兩個例子。  

   

先說“眾”字。簡體的寫法是三個人疊一塊,這是“眾”字的最原始的寫法,甲骨文就已經這么寫了,就是《周語》所謂:“人三為眾。”非常地好認好解釋。可是繁體字的“眾”字,有多少人知道它為什么那么寫?原來它的下部,實際上也是三個“人”,只不過變了樣了,不說還不容易看出來;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寫錯了,本來的寫法應該是一個橫著的“目”,《說文》解釋說:“目,眾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這個“目”應該是“綱舉目張”的“目”,也就是網孔。網孔密密麻麻的,確實是“眾意”。既然“三人,眾意”,“目”也是“眾意”,未免重復累贅,去掉這個含義不明顯而且寫錯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嗎?  

   

再來看“從”字。簡體的寫法是兩個“人”字并在一起,這也是“從”的最古老寫法,也見于甲骨文,取“兩人相從”之意。繁體的“從”可就不太好解釋了,它的右上角,是兩個“人”,保留了“從”的最初寫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們對照小篆,才發現這個字也是寫錯了,它的雙人旁和右下角應該合在一塊,成為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這大概是在小篆的時候才添上去的,楷書再把它割成兩半,可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類似這樣的簡體字還不少,比如“塵”、“禮”、“云”、“電”、“胡”、“須”、“處”等等,不一一解釋了。  

   

有反對漢字簡化的臺灣人聲稱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寫出來的,比如“國”字。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國”字寫法的演變。  

   

商金文上的“國”字寫作“口戈”,左邊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邊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說,“國”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衛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寫法顛倒過來,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橫,成為“或”字了。這一橫是什么意思呢?許慎說是“以守一,一地也”,與“口”重復,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橫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來在“或”的左邊加了波狀的一豎,表示“戈”的柄,到后來這一豎向兩邊擴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圍,成為繁體的“國”〔□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時候。  

   

但是這不等于說繁體的“國”是正宗,因為“國”字還有另外一條演變路線。非常早的時候,商金文的“口戈”寫法,右邊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 “國”了,所以作廢的第二批簡化字把“國”寫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寫法畢竟不容易辨認,所以就往里面填,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們到歷史博物館去,看到太平天國的旗幟,就會發現他們把“太平天國”的“國”寫成“□王”,那可絕不是郭沫若之流偽造的文物。武則天造字,也在“國”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來覺得有自己給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國”字可能是漢字中寫法最多的一個字,據統計有四十一種之多,最奇怪的一種寫法是三個“秦”壘一塊,大概是漢初的一種寫法,取“三秦”之意。  

   

簡化的“國”字絕對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謅,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間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寫法,而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日本、韓國也都這么寫,難怪大陸會把它當成標準字。  

   

簡化字從來不是某幾個人的自創,文字改革委員會在確定簡化字時,遵循一條總原則:“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不自創。】  

   

六、第二批簡化字的出現和廢止  

   

第一批簡化字出現到今沒有前進,也不能說文改委真地一點事也沒做,其實1977年公布了第二批簡化字方案!這個方案的簡化字數量不在少數,力度不可謂不大,可謂大刀闊斧,但是在全國通行一段時間后就很快被廢止了,使得現在人們也很少見到用這批簡化字出版的各種書籍刊物。  

   

這批簡化字的來源和做法類似于第一批簡化字,所以被很快廢止,也是由于力度過大了吧,確實使一些漢字形態變化過大,以致很多失去了方塊字的美感,失去了方塊字的基本形狀,手寫的時候不容易寫得美觀,夾在方塊字中比較突兀“刺眼”,因此被很快廢止了。這種停止使用也是有道理的,不遭到反對的;這種實踐也是有價值的,證明了漢字簡化還是有一定底線,并不是可以隨意減少筆畫的。  

   

比如第二批簡化的“事、高、青”這些字吧,這些字成了什么樣了呢?就是我們現在大家普遍使用的、人人認識的手寫體——所以簡化不過是大家已經公認使用的扶正而已。這個扶正正名對于印刷由于失去了方塊字的外形美感,也像日文中的一些字,所以廢止了。  

   

還拿“事、高、青”這些字為例,為什么一筆一畫的印刷是如此,手寫起來大家公認了那樣的形狀了呢?其實這是在手寫過程中的連筆、簡略而自然而然地會出現的,這種手寫體自然簡化合理變形,如果不與其他字相混淆,就會流傳固定下來。拿“天”的草體字看看這個變形過程,認識草體的朋友知道“天”的草體是上面一橫,下面幾彎了事,與印刷體也可謂面目全非了,但大家公認這種草體。你現在手寫比劃可以體會一下,寫幾個“天”字,逐漸連筆,逐漸簡略,就可以寫出草體了。正楷與草體之間,是順著手寫的筆試,逐漸變形簡化的,從接近和看得出本字,到逐漸遠離正楷本字,最后定型為草體。草體來歷,在此可見一斑,其余草體,大抵如此!  

   

這里說一下日本字里怎么也有簡體字。我不懂日本鬼子的文,但有人問,日本字里的有些漢字怎么與簡體字一樣,而不是繁體字,是不是學來的漢語的簡體字。其實我想這正是他們使用了我們漢語中古已有之的簡體寫法,這是明智的選擇,與我們今天的簡化字也就不謀而合了。  

   

順便也說一下書法寫繁體的問題。過去讀書人從小到老就是使用毛筆,到毛澤東不是還習慣于用毛筆嗎,那時的人由于寫字(現在就是練字了)多,自然字就寫得好,但沒有什么專門的職業書法家。現在卻成了一個飯碗了,就是拿毛筆的人少了,現在的許多書法家,以我這外行看來,即使所謂著名的吧,許多人的水平不及清代的一般讀書識字人寫得好。因為他們寫的字也不如古人寫得多。更有人寫到有繁體的字時,不管是行還是草,則寫成繁體,以顯示自己的學問和不一般,其實這正是無知的炫弄。我以為,寫字尤以草書是以簡為準,比如把“為”字寫作繁體,其實你已經倒退了一兩千年,你在賣弄什么呢!  

   

七、港澳臺的繁體字  

   

港澳臺至今還在使用著令人頭疼的繁瑣的繁體字,這同樣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他們為什么沒有簡化呢?其原因一是對中國大陸的對抗,這就是政客的反動;二是學者文人的無能無力不作為。但他們不照樣傳播發展了文化,大家也都會讀會寫了嗎?是的,不過像中國過去一樣,不知道把多少人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這無謂的消耗中了。好在,他們自己的手寫恐怕更多的是與印刷的官體脫節了吧。  

   

我也在此提醒港澳臺那些統治者政客們,撇開你們的政治偏見吧,為你們治下的文化著想,為臣民著想,大膽果斷地進行漢字簡化改革;提醒那些文人學者以及廣大的民眾,向你們的政府呼吁吧,你們不必再費盡心思另起爐灶,可以直接應用簡化字。盡早消滅那些早已該退出歷史舞臺的繁難的漢字,代之以那樣簡潔的輕松活潑的新成員,為了你們的孩子,為了你們的后代!  

   

八、題外話:漢字的優點  

   

漢字作為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第五大貢獻,毫不為過。漢字中包含的美學、哲學、科學是其他任何文字所無法比擬的。據考證,漢語詞序最符合人類的思維規律。但一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的傳播應用,并不在于文字的本身,英語的廣泛傳播,首先是由于英帝國長期的殖民所致,并非英語的所謂“優勢”。  

   

英國通過殖民統治,傳播了英語,嚴格說是英國英語。但我們現在學習的所謂英語,也就是說從約90年代以后學習的英語,實際是美國英語了。這反映的美國的強大崛起和英帝國的沒落。  

   

殖民者到達殖民地,首先就要從語言文字上進行奴化教育。比如日本占領了臺灣,它就要在臺灣推行日語,甚至有時不允許兒童學習母語。日本鬼子占領我們家鄉的時候,現在的老人還都記得,他們小時候上學就要學日語呢。印度這個國家,現在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這充分說明印度國家被徹底統治傻了,自己的文化已經被徹底擊垮。  

   

英帝國的四處殖民,導致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在使用英語。但是不要忘記一點啊,世界上漢字漢語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文字,是英語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漢字從圖畫產生那一天起,就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變化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語音在變化,字形在簡化,字數在減少。漢字從數萬字逐漸淘汰簡化為幾千字,現在人們常用漢字不過兩三千字,這就可以讀書看報作交流了。現有的幾千漢字,還可以自由組合成無數的新詞匯,并且新的詞匯可以望文生義,易學易記。與此相反的是,英語的單詞在發展過程中急劇增加龐大,現在已到百萬不止了吧,百年前之英語,現代人非專家不可解讀,可見詞匯變化之速。  

   

說漢字比英語難于認讀,也是一個謬論。英語國家的文盲并不比中國少!  

   

聯合國的幾種通用語言中,文件的漢語文本一向是最為簡潔的,篇幅最小。當然,這還是使用大白話文。如果稍文言一些,恐怕若干文件不過是一張小紙片了。  

   

九、偽員提議之動機  

   

這幾年,聽說一些偽員不時地拋出什么繁體字簡體字的所謂提案,這些提案正像一個鼻兒的尿罐子,不能提了。他們對祖國文字一無所知,各種理由不值一駁,這是對文字演化由繁到簡這樣的必然規律的一種反動,是一小撮妄圖拉歷史倒車的跳梁小丑而已,這樣的提案只能暴露出這些偽員的無知和無恥。  

   

“廢除簡化字,恢復繁體字”,這些偽員為什么能夠拿出這樣無知無恥的所謂提案呢?不外是偽員們在夜總酒樓燈紅酒綠之余,在酒足飯飽無所事事之后,實在看不到民情民況了,只好拿出來這樣無聊和無恥的東西來。在他們的眼里,一片盛世太平,哀嘆大家何不食肉糜。拿出這樣的獨鼻尿罐來遮羞,倒不如寧可交出一張誠實的白卷。  

   

聽說偽員的提案舉了例子,說什么現在的簡體“愛”字,里面沒有了心,“愛”成了無心之愛,不合象形了。他們竟然無知到不知道現在的漢字已經早已遠離了象形,即使把歷史的倒車拉回到甲骨文時代,也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是符號化的文字,而不是什么象形了!——就算是偽員所說的“有心之愛”吧,難道這個“心”就能象形了?孰不知,這是限于古代人們的認知水平,認為愛是來自于心臟的,現代科學早已證明,人的感情思維是來自大腦的,并不是什么心。偽員的“有心之愛”,把思維轉移歸于心臟之功能,那他們的腦袋一定是被驢踢殘了。  

   

難道偽員們上了幾年學,又企圖要壟斷中國的文化?要把現在像 孔乙己 先生那樣能夠寫出六個茴字,就算是專家、學者和學問家了?  

   

其實,偽員的提案并不一定在關心著漢字的發展或倒退,只是應付公差的醉翁之意罷了。如果偽員真地以此為真,那也只不過是一種白日做夢癡心妄想。假如我們的政府真地昏庸到家,把那些繁體字從歷史的墳墓中請出來膜拜了,恐怕下一屆的偽員們就要呼吁恢復漢賦駢文了!  

   

十、說明一下第一批簡化字的具體簡化方法(摘錄網上資料)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采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從”、“眾-眾”、“禮-禮”、“無-無”、“塵-塵”、“云-雲”等等,這些字都見于《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前文)。  

   

2、草書楷化。如“專-專”、“東-東”、“湯-湯”、“樂-”樂、“當-當”、“買”-買、“農-農”、“孫-孫”、“為-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復雜的偏旁。如“雞-雞”、“觀-觀”、“戲-戲”、“鄧-鄧”、“難-難”、“歡-歡”、“區-區”、“歲-歲”、“羅-羅”、“劉-劉”、“齊-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聲-聲”、“習-習”、“縣-縣”、“醫-醫”、“務-務”、“廣-廣”、“條-條”、“鑿-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遼”、“遷-遷”、“郵-郵”、“階-階”、“運-運”、“遠-遠”、“擾-擾”、“猶-猶”、“驚-驚”、“護-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龜”、“慮-慮”、“愛-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并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條”的“面”合并,“皇后” 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憂郁”的“郁”和“郁郁蔥蔥”的“郁”合并。這些合并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里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龜,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一只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后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郁”的“郁”,繁體多達二十九筆鬱!寫法極其復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后以“蔥郁”的“郁”代替,僅八筆。“吁”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籲,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后改為“口”形“于”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釁,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后僅十一筆。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于計算機用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體,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體卻什么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以上只是作者本人感想,大膽示人,謬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網友批評指正。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免费看少妇A级精品视频 | 亚洲浓毛少妇毛茸茸 | 亚洲色婷婷丁香五月 | 日韩欧美一本书道一区二区 | 五月天在线视频婷婷播放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