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飛遇害之日舉行公祭的重大歷史意義
一、岳飛之死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大專題
岳飛,作為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主題,就是兩個字來概括:“悲”和“壯”,岳飛之生,立德、立言、立功,皆能不朽,故言“壯”;岳飛之死,千古奇冤,萬眾涕淚,故言“悲”。
岳飛之死如岳飛之生,震撼古今,動人心魄。至今仍有懸案待查,論議之聲不絕于耳。有誣蔑者云岳飛愚忠,有褒揚者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有言秦穢造孽,有言趙構元兇,古來學者時有紛爭。當代岳飛歷史的兩個著名研究者,鄧廣銘和王增渝師生之間,在此的分歧就是南轅北轍。岳飛之孫宋代整理岳飛史料最有貢獻的岳柯,與明朝的文征明、清代乾隆之間的觀點也是如此。岳柯在《金陀粹編》中記載,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穢命令一個老兵給大理寺送了一張紙條,萬俟斜執行秦穢的命令而將岳飛殺害。南宋李心炎著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就不采用岳柯的史料,而是記載了趙構本人親自下旨,殺害岳飛父子和張憲。
岳飛之死,死因難明!
二、岳飛之死至今被人誤解,岳飛面臨第二次平反問題
現代民主觀念興起,視君主為公害仇敵。有人不明真史,言岳飛無反抗昏庸君主的精神,是愚昧無知的“愚忠”,是被現代文明所否定的歷史遺跡。
在岳飛之死的主題中,還可以細分為兩個子課題,一是趙構和秦穢,誰是岳飛之死的罪責主犯;二是岳飛自己,對面臨生死大禍的政治迫害持什么樣的心態和信念,也就是說岳飛本人為誰而死。第二個問題的性質更加重要,岳飛足智多謀,能簡單地犯了林沖入白虎堂的低級錯誤而被捕嗎?!
因此,徹底地辨析清楚岳飛“因何而死”和“為誰而死”,是現代宏揚岳飛精神的文化運動中所面臨的一等問題。如果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岳飛主題就被現代一批學者認定為具有封建性格調,要成為現代愛國文化的主流就將面臨一道巨大的鴻溝。
據宋代多種史料的可靠記載,當時臨安的官員王處仁在得知張憲因王俊誣告陷害而被捕的消息后,立即派岳飛原來的部將蔣飛雄借公務名義,日夜馳快馬到廬山東林寺給岳飛報信,岳飛當時是半退休狀態在寺中閑居。岳飛得知消息后,完全明白此事與前日陷害韓世忠部將耿忠同出一轍,但是并沒有立即離開廬山去鄂州大營“擁兵避難”。其后很快楊沂中到達廬山,要岳飛去臨安,岳飛卻采取堂堂正正地態度去臨安復命。
由以上可靠的史料可以判斷出,岳飛去臨安,是在審時度勢之后胸有成竹地慷慨赴死,是對百姓安危、個人生死、國家大勢,政治沉浮都有了深刻分析和權衡之后所采取的行動。
大多數普通人都是怕死的,但是英勇護國的軍人沒有畏懼死亡的,岳飛怕死就不可能成為岳飛。自古以來,除了東晉有一個勤王上陣的中書令卞壺以外,難以再查勘到第三個親自上陣沖鋒的一品大員,而岳飛在官封正一品太子少保之后,還在穎昌戰役時面臨金軍的久攻不下率領四十名騎兵親自沖陣,這只有內心中真正“看破名利看破生死”的人才能如此。岳飛家居九江,多次住在附近的廬山東林寺中,受佛教凈土宗的教化很深,他具有常年修習佛法的出世心態,對佛教無常無我的理論應該是深有體悟的,對名利和生死應該是看得破的。
設想一下,如果岳飛不去臨安,則可能形成與南宋其他軍隊(如韓世忠、張俊、劉琦等部)的內戰,形成新的割據局面,剛剛安定的宋朝江山就要大規模動亂起來,北方還有虎視眈眈窺伺華夏的金國,天下無數的黎民百姓將為之家破人亡。岳飛治軍,以民為本,從二十八歲起他就得到來自民間的崇高榮譽,當時有很多岳飛的生祠(比如宜興、虔州等地)都是因為岳飛好生不殺而立,天下人都知道岳飛忠孝仁義神武不殺。岳飛視百姓如親眷,視名節如美玉,視生死如瓦礫,因此在明知道趙構陷害他的情況下,選擇一條為天下百姓去死的路是很必然的,這是由岳飛與生俱來的信念決定的。
表面上看,岳飛死于無恥昏君制造的冤案,其實他是死于自己始終不渝的報國愛民的信念。在皇權君主制下,當借助政治傳統賦予巨大權力的皇帝從個人私欲出發需要岳飛去死的時候,岳飛被迫為天下民眾的安危而甘心選擇死于昏君的一條道路。
岳飛之死是主觀的,岳飛之死是被迫的!
三、岳飛之死對現代人的啟示
當后人真正地理解岳飛“因何而死”和“為誰而死”,就能將現代愛國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千年傳統真正融合起來,我們可以從岳飛的慷慨赴死中獲得以下啟示:
啟示一:效忠政府和熱愛國家都是來源于愛人民,孟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真正的胸懷天下的理性,岳飛用自己的生命來實踐了這個真理。
啟示二:為了民眾,為了國家,顧全大局犧牲小我,是真正的中華民族英雄本色,這樣的民族英雄將永遠受到世人的景仰,這樣的英雄才能讓中華民族傲立于世界歷史上。
啟示三:世襲皇權的君主制中蘊涵著深深的社會罪惡,它可以顛倒黑白,篡改歷史。
因此,我們形成的對岳飛的正確理解是:
一、 岳飛是兩宋之際人民的救星
二、 岳飛是宋朝國家的英雄
三、 岳飛決不是皇帝趙構的私人鷹犬
總而言之,岳飛的精神具有在中華歷史上塑造出現代共和國“人民軍隊”的啟蒙思想和文化源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