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子 情 懷
墨翟先生是一個淳厚長者,這是讀《墨子》的第一印象。周代八百余年,前期的西周大約政通人和,氣象萬千,為后人景仰,老子、孔子、墨子都是景仰者中人。東周孕育亂象,終至有了戰國時期的紛紛攘攘,也終于導致了秦統一天下。秦始皇固然殘暴,但是社會希望安寧的愿望卻更為強烈,這也是后來歷代興亡的原因之一。讀老子、孔子、墨子諸先賢的書,可以了解當時的場景,也多少可以明瞭禍福之數、興亡之道。
后來人大多不能明白先賢的思路,以偏狹的心態追隨某一學派,于是有了諸多議論。學老莊的必定攻擊孔孟,而儒生們總喜歡誹議老子;儒、墨之爭也是如此。對墨子意見最大的則是孟子和荀子了,不過期間有許多是政見的差別,并非如后人的演繹。
儒、墨的區別在對“孝道”的理解,儒學的基礎是“孝道”,可是墨子卻主張兼愛,也就是現代人說的讓人間充滿愛,用墨子的話說,就是“孝天下之為人子者,使以孝其親?!庇谑强酌虾笕思匆詾槟拥挠^點是無君無父,這當然讓墨子冤枉之極。批評墨子的另一人是荀子,荀子是其時諸君中最能順應世事的明白人,他主張禮論樂論,看到了社會發展的方向,為封建專制找到了理論依據。而墨子則認為應該節葬非樂,因為在墨子看來,社會實在是糟糕透了,非得好好整整不可。
時代的發展證明了荀子理念的正確,后來的封建社會基本按照荀、孟二人的主張發展。所謂主導中國封建制度的王道、霸道,儒家或法家,其實同出孔子一家。于是老子也罷、墨子也罷,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是,也不能阻擋歷代研究者對墨學的討論,尤其是封建史在中國結束的現在,讀《墨子》會有新的感受。
一、墨子是一個平民主義者:
墨子是一個平民思想家,從《墨子》一書中很容易得出這個評價。后人喻墨子為中國的基督,說他們的思想相類,倒也符實。但是,墨子思想的形成早于基督教3-5世紀,喻西方的基督是中國的墨子應該更為準確。我們不準備宣揚大中華主義,當然也沒有必要信奉洋奴哲學?!白杂伞⑵降?、愽愛?!狈俏鞣剿?,亦非資產階級獨有,它是人類共有的理想?!赌印分械募鎼劾碚撓蚝笕巳骊U述了愽愛的理念。
《墨子》中討論兼愛理論的有三篇,是弟子們根據墨子的言行演繹而成,讀之頗有感觸。
-----《兼愛上第十四》篇中這樣寫到,圣人想要治理好天下,就必須知道社會矛盾形成的的原因,正如醫生必須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治病。
天下為什么亂呢?無非是大家自私自利,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間都是奉行生存競爭哲學,勾心斗角而不能互相關照,和盜賊一樣心狠手辣。
如果使大家相親相愛,國和國之間就不會互相攻擊,家與家之間就不會產生矛盾,盜賊沒有了,上、下級互相關照,父親慈祥、兒子孝順,天下不就太平了嗎?
因此“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边@里的“惡”字相對于“愛”,應該理解為仇恨,那么這句話就很明白了:如果圣人治理天下,不是縱容、鼓勵甚至制造仇恨,而是勸導大家友愛,和睦共處。兼愛和諧則天下平安,矛盾叢生則天下必亂。
這種觀點和西方的達爾文主義確實有本質的區別。也可見現代精英制造“弱勢”群體,激化種種社會矛盾的理念是多么丑惡。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沒有生存競爭就沒有社會的發展,這是達爾文主義者的主張。中國的精英們鼓吹達爾文主義似乎振振有詞,無非是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置民眾于資本主義原始階段的水火之中。
顯然墨子有不同的看法。在《兼愛中第十五》中子墨子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惯@一段話說明白了。一個真正為民謀事者,他的責任就是興利除弊。
如果使企業破產而不能救,反而讓職工下崗,置其于死地;如果為了搞自己的形象工程而不顧資金短缺,大量拖欠饑貧的農民工的工資。這是興利除弊嗎?
對此類行徑,子墨子譴責到:「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癸@然墨子是真正的仁者,他在二千多年前就痛斥現代那些以強凌弱、以富侮貧、以貴傲賤、以詐欺愚的現象。
在這里墨子提出了建立和諧社會的主張,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認為,人類既愛自己也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彼此有利。這個觀點后世理解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p>
于是天下之士君子說了:“是啊,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就好啦,可是,這也太難了?!庇矛F代人的說法,只有利益才能驅動人的積極性,沒有利益誰愿意白干呢?
墨子質問到:如果讓人去攻城野戰,常常殺身也只是為了一個“名”,可是大家都去了。難道相親相愛能比它更難嗎?
墨子以為,想要辦好一件事,關鍵的是社會的引導和榜樣的力量。過去,生于患難的晉文公對于華美的衣飾不感興趣,下級們都穿著樸素的衣服去見他,形成節儉的社會風氣;楚靈王喜歡看到手下纖細的腰,大家都饑餓著上朝,一個個面容憔悴;越王句踐需要戰士的勇敢,只要沖鋒的鼓響,大家都不顧火焰沖天,破碎亂行,蹈火而死。那么難辦的三件事,只要領導率先垂范,大家也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子墨子言曰:兼愛一事“此何難之有焉,特君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币簿褪钦f如果領導不把它當回事,大家也就不以為然了。
于是天下之士君子又說了:「是啊,如果能夠兼愛當然好,但是難以辦到呵,就象扛著泰山跳過黃河一樣,是不可能的」
子墨子反駁了:“是非其譬也?!彼J為,兼相愛、交相利和扛著泰山跳過黃河并非一回事,古圣王其實都做到了。例如大禹治水,通達四方、利于天下;周文王扶弱濟貧,仁德布于天下;周武王則愿意為天下之利赴湯蹈火,也就有了后世“萬方有罪,維予一人?!钡牡涔?,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和榜樣啊!
墨子問到:三圣人能夠做到的事,為什么我們做不到呢?
因此墨子認為,既然大家都希望天下富強,社會安寧,就應該「兼相愛、交相利」,這是圣王的方法,天下大治的必行之道,不能不務實為之。
----墨子提出的“兼愛”是不分親疏貴賤的博愛,這其實就是古代中國的大同思想?!凹妗笔羌w主義,區別于“別,“別”是個人主義。墨子主張“兼以易別”,也是以集體主義更替個人主義,不如此,兼愛是不可能的。筆者以為,這是《兼愛下第十六》討論的主題。
在《兼愛下第十六》這一節中墨子列舉了天下之三大害,并且提出了解決三大害方法。
所謂天下之三大害:
其一,持強凌弱,以眾暴寡,以詐謀愚,以貴傲賤;
其二,執政者刻薄,為臣者不忠,父親不慈,兒子不孝;
其三、社會黑勢力以兵刃、毒藥、水火互相攻擊。
三大害產生根源在于以個人為核心的個人主義,而要改變個人主義的方法只有集體主義。如果大家都關心他人如關心自己,那么就可以做到“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正如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對于培養社會的集體主義精神,墨子顯然很有信心。他認為,人們能夠做到“兼相愛交相利”,猶如火焰向上,流水朝下。因為,只要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圣王之道,先富起來的一族才可以高枕無憂,平民百姓才能豐衣足食。所以君子必定要奉集體主義而行之。當領導的關心民眾,老百姓支持領導的工作,父母子女相親相愛,左鄰右舍互相關愛,這是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墨子的兼愛理論是庶民的思想,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平等、愽愛的思想是一致的。后者成為法國大革命的旗幟,是第三等級---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同組成的利益群體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對立面就是由僧侶和貴族組成的利益集團,以及他們所維護的封建專制思想。
感受到兼愛理論沖擊的還有中國的官儒們—-有些人稱之為犬儒,意為封建朝廷的走狗。他們是一些掌握了特權,或者是自以為可以掌握特權的人們。他們驚惶失措地注視著墨子們的主張,斥之為“無君無父”,或者其他等等。
現代的官儒們則自視為精英分子,在他們看來民眾只是任憑他們宰割的弱勢群體,于是有了“下崗”、“欠薪”、“民工”、“40-50”等等名堂。精英分子所以能夠肆無忌憚,其原因應該是:現代中國承認了市場機制和競爭意識,卻忘記了兼愛(平等、愽愛)的價值體系,于是前者得以在無約束的情況下胡作非為。
幸虧,與這些精英主義相對立的平民主義自古有之,歷代也不乏傳人。最起碼還可以舉出較有聲望的一些名人。例如,梁啟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們做子孫的沒出息,把祖宗遺下的無價之寶,埋在地窖里兩千年……”;胡適則著作《先秦名學史》,稱《墨子》是“真正有價值的唯一著作”,“是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科學的方法的創始人”;而人民領袖毛澤東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則明確認定墨子是“人民思想家”。
壺公評論曰: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一個相互制衡的社會,兼愛(平等、愽愛)的價值體系為現代社會提供的是一個基本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我們所作的一切是否有利于人民,人民至上。
作者:壺公評論05-02 郵箱:[email protected]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