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道德的學與用

· 2005-01-31 · 來源:佛教天地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前 言

  今天我們來討論中國文化和佛教的一些東西。

  宋朝張載在治學的目的中提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年我在大覺寺當方丈時,曾說過后面的兩個句子──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我的了解,為天地立心,就是表達我們信仰的堅定意志;為生民立道,就是怎樣指出一條實現的道路;為往圣繼絕學,是怎么展開一種道統、一種血統或一個法脈、法緣,當它顯示出一種優秀文化的經驗體系時,如何讓這個體系傳承下去;為萬世開太平,指出一種為人類未來謀取幸福的文化理想。

  我是海外的一個華僑,很少有機會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深度,屬于邊地子民,比較粗獷一些。今天我們來到美國,美國可不是邊地喔。在這個國家里面,法治、民主、自由都是他們強調的。在政治上不相信有什么圣人存在,在社會里有比較高度的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要作學問或不作學問,都可以高談闊論,你要怎么講都可以,但是要自己負責,也可以指指點點,但出了問題要自己承擔,這是這個國家的好處。雖然美國人在這里非常驕傲,但美國人的驕傲和中國人不同,美國人主要是驕傲在自己的包容性和極度功過的文化胸懷,以及它非常嚴謹的法律制度和行政能力,再加上科學精神。因此我覺得在這個國家里面,我們要講學問和用得上學問,重要的是這里人才濟濟,全世界的精英和在漢唐之間的朝代一樣,都融合在這里。

  因為這個國家充滿了自由,就等于充滿了競爭、斗爭和戰爭,這是美國整個文化的基礎。良好的爭或惡性的爭,兩方面都有它不同的結果,為了這個事實,我把佛學的課改成道德的講學。中國的文化是以道德為基礎,在這里點點滴滴地說道德基礎及道德人格的標準,能夠引起各位的附議。因為我們是用漢文來講,知道它的長處在那里,也希望鼓勵我自己及各位面對在美國的生活,能夠堅固自己的信仰、好學,并且能夠堅持佛法的正道。這需要“但開風氣,不為人師”的學習修養以及深的功力,才能做得到。學得真正堅固的時候,可能像孔夫子或釋迦牟尼佛一樣,可以自降身份,那就不容易了。

  當年在魏晉南北朝也有一些高僧,像道安、僧粲、慧遠及道生等法師,都是很好的榜樣,因為他們都有很深的文化底子。唐朝也有一些人物出現,像在南方出現的禪宗的偉大祖師們。我們今天也多了一些這種人物,希望大家都能成就自己,學習慧能大師、馬祖大師。但是真正能夠鉆入書里又從書里鉆出來的,那就不太多了。所以,學大師是一件好事,可是千萬不要墮入一些外道大師所謂的一種狂謗、怪誕的道路上。有些地區文化開放了,政治外交也有了,國民也開始出來看看這世界,也把自己的文化帶出去,致今天看起來是大師滿街走,因此讓我有點感觸,才選了這個題目。接著談今天的主題:中國道德的士、君子、圣人之學。

  士必先器識而后文藝

  這句是說對一個有抱負的人,首先要觀察他的胸襟和膽識,然后才看他的學問才華。如果學問才華很高,但是胸襟膽識打不開,那是不入流的,在中國文化里,這種小家器只能留在宮廷里面。離開宮廷之后到整個天下來,那就是宰相和在前線作戰的名將的那種胸襟、膽識和包容了。中國的“入相出將”并不是說士只是一類,而是可文可武,也可以文武雙全。古代對文武有一定的看法,越末代越變成文質彬彬,甚至變成唐伯虎。我把“士”根據人們欣賞的人格為基礎,歸納成五種:即武士、死士、俠士、文士及隱士。這些是秦漢之前的一些名士的分類,或者是向外走動的游士分類。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也講士,譬如院士,這個院士就不只學有專精,可能他的領導才華、外交資源、學術資源,甚至于他的人生方向和目標,都有一定的胸襟和抱負。最近在世界日報上看到算命的叫相士,在香港中元節超度時用紙扎的鬼王叫大士,鬼王手里也捧著一位大士叫觀音大士,鬼王不敢稱霸,手里還捧著菩薩。學佛的人,現在人稱為居士,居士可不是沒基礎,它是以士為基礎。出家人在印度叫乞士,也是引用了中國的士,表示和一般的乞丐不同。這個乞士在中國文化里面,說到武士、死士、俠士、文士及隱士,它都不是,到底它自己的定義是什么,那就耐人尋味了。如果是大德居士,則這個人在佛教界里是有威德的,表示它有一定的內涵。

  孔老夫子說:“士之于道不為食”,表示中國的道統和血統,是以道德的基礎立志。因此,有一句話流傳在佛教里說:“道德之下有衣食,衣食之下無道德”,成為我們出家人學佛的傳統。孟子說:“士尚志”,它的內容各有各的解說,重要的還是要忠于他所立志的道。也就是說,立志于佛道的講來講去,都是以佛道信仰為中心;如果傳的是儒道,那你講來講去的就要以儒家信仰為中心。諸子百家都有他一定的志向來表達自己,就等于學術自由,各有立場及各自不同角度來切入重心。那個重心可以看得正、可以看得真、可以看得廣,也可以看得偏,這就看個人的功力了。

  到了曾子那個年代,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從這個士字來看,古代的中國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在春秋戰國時代,士本身的政治事業和教育事業是沒有分開,是合而為一的。但是他們都能夠不以私人的經濟、生活的衣食為自己的急要任務。最代表孔子的學說是《論語》,在《論語》里面就說士本身的一個理想、抱負以及它有的修養品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的原則和前提,有這種抱負的人稱為“士夫子”或“士君子”。不管是夫子或君子,在先秦之前,就分為武士、死士、俠士、文士及隱士。譬如孔夫子的學生子路因好劍而如孔夫子預言死于劍下。

  從武士到隱士有一個偈子叫“學而隱之自食其力,學而任之,講學、聞政、游說、行俠,一展才氣”,這個偈子從武士貫穿到隱士。學而隱之就是含光隱銳,在時代不允許及外在條件不足的時候,自己自食其力,從事工農等獨善其身的工作;學而任之就是伸展抱負發出力量來,包含為人。在春秋到戰國時期,從武士到文士這一群人的貴族氣蠻濃厚的,大部份以參加政治為他們的方向來發展自己對社會理想抱負的一個途徑,因此把講學著作以及成就其他方面的抱負當作是次要的工作。甚至如孔老夫子到了晚年,他才講學、作書,早年他周游列國參與政治活動,以完成他理想的社會教育工作。這是當時的社會背景。

  另外有一個相對的背景,那就是老子和莊子,也稱老莊思想。老子、莊子是隱遁的人,因為他們留下言論書本,而那些言論書本多多少少是著重在政治上的。任何的宗教言論或偉大的道德言論,如果沒涉及到政治的,我看找不到。如果不沖著政治的,我看達不到影響力,因為兩個人以上就有政治。一個團隊的出現,不管是什么團體組織,沒有不離開政治的,因此政治不是一種消極的東西,端看我們如何用心。最消極的老莊思想也還是圍繞在政治道德上,批評及證明他們當時的思想和看法。因此,春秋戰國時代人文精神的陶冶、所學及所用,沒有離開過政治的傳統。而此政治傳統一直到西漢佛教進入中國時,政治和宗教才有新的局面出現,但中國的整個文化基礎還是偏重在政治,可以說中國也是一個尚武精神的國家。回過頭來看看美國,美國也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沒事就要打戰的。

  至于武士和文士的特點,武士和文士都是受過教育有學養的人,即使是沒有文武雙全的粗漢,也要講究武德的高深修養。對這個,我自己也有很深刻的感觸,因為我的家庭背景大概也是尚武精神,從我爺爺到我爸爸都是粗人,我爺爺的文化高一點,我爸爸就沒有時間讀書了,為了中國又要抗日,一輩子就是拿刀槍到晚年。我爸爸說,武功練得越好越不要打架。等于說中國的武學文化,像太極、意行、八卦,這些都是從內涵練到外表的一種文化,不是從外表練到內部的一種文化,它最講究精神哲理成為它的背景,最講究人的心平氣和以及個性的柔韌性為它的骨干,他們有很深的意義在里邊。重要的意義也表示著早期東漢之前動武然后動文。春秋之前的社會和秦漢之后的社會,最大的差別就在這里。前一個時期是偏重武治的教育,專門拿刀槍練劍,不管是文人或武人也好,在戰國時候,任何人都要先有自保的能力,這自保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練武,所以才有所謂的武狀元、十八般武藝。到了秦漢以后,才慢慢地變成文士的教育,唯有文士才是最有受教育的一種風氣。

  今天所要談的是這些所謂的“士”,他們墮落的根源在那里?我發現墮落的根源就是貴族的氣敗和壞習性使然,沒有把它凈化。陶冶當中慢慢地形成貴族的氣,譬如像我這樣粗獷的出家人,慢慢地學,學貴族的氣息,學文人的氣質,慢慢陶冶,陶冶之后才不會像惠能之后那個時代,走向所謂粗野的文質、學養混濁。時代慢慢進步了,物質文明豐富之后,出家人也開始講究品質了,但它的品質很難講究到人格品質的升華。過去的“乞士”,隨緣得度,現在雖也向人乞討,但所討的已不斷要求精致。甚至護法的居士大德也是不斷地開口在要,導致整個寺院慢慢充滿了貴族的氣派,其陶冶出來所謂佛教的乞士,這個“士”的品質看起來很實際,用起來卻中看不中用。

  實在說來,這種引入中國文化的一個基礎,用一個士字來表達,印度以來叫比丘、比丘尼。我們要知道利弊的所在在那里,春秋戰國大國爭霸的時候,諸侯千方百計的招攬人才,來發揮他們自己的才干。上層社會的貴族,當時收買壯丁、謀士,養士之風氣非常盛。文的養士叫謀士或智士,壯丁背景的叫死士,可以殉道的那種,說句不好聽的話,這種人和恐怖份子的格局有點關聯。今天所謂恐怖份子當然也可以稱為是以舍身取義、來完成他的信仰的人。如果信仰變成偏邪極端,那可不得了。如果信仰變成蠻正當的,在中國就稱為俠士。俠在中國政治圈子是沒辦法發揮的,如包青天都要七俠五義來保護他,文人也不能離開俠士或死士來維護正義,才得以在奸計多謀的中國政治文化里稍微伸發正義。

  在佛教還沒進入中國文化之時,中國的宗教信仰還沒升華起來,人性的道德這一點是它的基礎,這個基礎重要的是,當時不管文武都沒有一個嚴格的區分。一直到明太祖,他本身雖然是從農民出生的一個粗獷的人,但他也蠻有智慧的。別人問他要以文人為主來治國嗎?他說文武不分途,他也知道槍桿子出政權這一招。重文士、通政治又通軍事這種學者型的名士,在中國當然不多。在中國歷史上大將的才干,又善知人善用人,知所用,不僅是前線而且還能處理軍府和幕僚當中的一些文人,這種名將也不少。一位名士或將士在中國最起碼的一個標準,用句話說是:“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在南宋朝里面有三個代表中國的良士,就是有良知、良能、良心的人,他們是岳飛、文天祥及史可法。這三個人在南宋的天地里,整個邊疆的問題以及宮廷的問題,它能夠平安,主要的是這三個人都能文能武,尤其是岳飛,有一定的中國文化的修養,他才能夠舍生取義,他們的精神,從歷史典故到民間,也把中國文化的士的精神向后代傳播了。


  君子與圣人


  馬來西亞的竺摩法師,是我遇見的法師當中比較有才華、讀書多的一位法師。接觸他之后,他沒跟我說很多話,但是他叫我到圖書館去讀書。我就從寫不出一篇兩百個字自傳的程度,慢慢去讀,慢慢地對自己的性格有所認識。從這里我最大的一個感觸,就是從文化特異里面雕塑出來一個個性,如果掩蓋了他純樸的本性,那自然就會流露出那種浮華、虛偽、不負責任的一種流弊。另外一種人本質上相反,本性比較直率、樸素,如果沒受文化薰陶教育,長久下去也不免有另外一種粗野蠻干之弊。

  所謂的粗野,從中國文化看進去,可以看到兩個例子,第一是道家的返璞歸真,以老莊為代表,更進步來說,他們都是唱高調,唱高調不免產生率性的副作用。到了中國禪宗不立文字,一直到后期禪宗也產生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不顧一切的蠻干精神。慢慢的印度的經典、論典、律典的功能就有一點失落。

  回過來講,儒家學說所提到的君子和圣人,大體上不管是文的或武的,你都要注目到這樣,不然你是不可能從士里面升華到君子及圣人的品質。

  君子和圣人在中國文化中,提到圣人的理想,儒家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個我用故事來說明,不要講理論。儒家孔子之后有孟子、荀子等,而墨家由墨子傳給鉅子再傳位孟勝。

  孟勝當時在楚國居住的時候,有一位在朝廷作官的楊城君,很仰慕墨家的名譽,就請孟勝去替他守城,幫助他統治。那時楚國正好遭遇內亂,他在朝廷里被殺了,朝廷派人要收回楊城,要孟勝交出楊城。孟勝說,我是奉楊城君之命來守城的,沒有楊城君之命我不交。他的學生勸他交出,但他說,我不死不能算是孟家的人,將來也再沒有人看得起我孟家。當中有一位他的學生說,你果然是孟家的老頭子,老頭子從此在中國有了新意義。孟勝和他的學生八十多人就開始商量,商量之后派兩個人到齊國,告訴他們孟勝的位子要傳給田襄子,田襄子接受后,兩位使者拒絕田襄子要求留在齊國自殺而死。楊城給攻破,孟勝和他的一百八十多個學生也都全部戰死,這個典故值得大家深思。

  第二個故事是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路愛劍,當他在衛國的時候衛國亂了起來。子路毫不猶豫地馬上進城去討亂,在面對面的砍殺中,他的頭盔給挑斷了帶子。子路說,君子當正冠而死,就站在當地好好地把頭盔的帶子接正,結果死在亂劍之下。這就表示他對仁義禮智信的禮,不只是這樣子,戰死在戰場上,對武將來說是很平常的事,重要的是“時窮節乃見”,在最艱難的一個情況之下,“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種豪杰精神,不斷地在中國民族里出現。到了最困難的時候,就成為一種赴湯蹈火的賢圣品質,當然是有根據的。

  講了這兩個故事,回過來再講一個近代的故事。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個將軍退休后獨自住在紐約,這位將軍的脾氣很不好,他的仆人經常被他打罵,不久就走了。后來一個從中國山東來的人給他當仆人,這個山東人名叫丁龍,他也同樣遭受到將軍的打罵,一生氣就跑掉了。他跑過后不久,這個將軍的家失火燒了一部份,丁龍知道后又跑回來。將軍問他說,你怎么樣又回來啦?丁龍說你現在正是要用人的時候,所以我就回來了,中國人講忠恕之道,我就回來幫助你。將軍說:“唉呀!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孔老夫子的圣人之道的古書,你也讀過啊?”丁龍說:“我不識字,我沒讀書,是我父親講給我聽的。”將軍說:“你父親是一個學者嗎?”丁龍說不是,我父親是聽我爺爺講的,我父親也不識字,我爺爺是聽我曾爺爺講的,我只知道到這一代,我們整個家族都是種田的粗漢。將軍聽了之后,感嘆中國文化竟然出了這樣的一個人來,主仆兩人從此就生活得很好。這個沒有文化的粗漢,在不斷的生活當中和將軍的友誼越來越好。有一天丁龍生病,病得很嚴重,知道自己快死了,就對主人說,我在你這兒做了一輩子,我吃的是你的,住的也是你的,還拿你的薪水,現在我快死了,我又沒有家沒有親戚,這些錢都送還給你。將軍心想,怎么會出現這種人?將軍拿了這些錢之后,加上他自己的一大把錢,捐給哥倫比亞大學,以這些錢為基金推動中國文化的研究,最早期就命名為丁龍講座。哥倫比亞大學成為全美國第一所設立專門講中國文化講座的大學,后來風氣推動,現在美國已有更多的中國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希望中國本身能多出現幾個像丁龍這種人!

  在佛教里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當釋迦牟尼佛知道琉璃王要出兵攻打迦毗衛羅國時,他垂憫主人也不忍眾生,就坐在路邊的一顆枯樹下,來示現他自己無蔭的蒼涼,將要失去國族之庇蔭。一個民族國家、一個家庭都是自己的庇蔭,最苦難、最落魄的時候,最大的緣份在那里?琉璃王問釋迦牟尼佛,你為什么坐在枯樹下?釋迦牟尼佛說他現在是無蔭之人,這種情況感動了琉璃王退兵,雖幾次這種情況,但都難降伏琉璃王過去積下來的忿恨,最后釋迦牟尼佛的族人還是被滅了。從佛這種苦忍的精神來看,佛的智慧在那里呢?第一、“千僧不去我獨行”,當佛要出去阻止琉璃王的時候,其他的僧人都不大愛管世間的閑事,但佛他獨自一個人去了,所以我叫它做“千僧不去我獨行”,他自己有他自己的看法。第二、佛坐枯樹下示現他自己的德勇,人的威德要不亢不卑,佛不去求琉璃王,也不能示現自己的薄弱。所以一個文人是在怎么樣的情況之下,才能展開出自己的威德?不是霸氣的威德而是中道行道的威德?很不容易的。第三、佛為了自己祖國的劫難難逃頭痛了三天。所謂頭痛三天的意義,說出來也就是仁至義盡,不能挽回眾生的劫難,但是佛本身內心也相當沉重。佛的覺悟并不像我們一般以為覺悟就自由,就是瀟灑、就是解脫,到最后不顧一切地隨便過日子,佛可不是那個樣子。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岳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偷乱在线看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第一 | 伊人久久亚洲国产嫩草影院 | 五月天伊人久久大香线焦 | 亚洲看片在线看 |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