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公眾號吹噓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120萬份簡歷的“壯舉”。是的,120萬!當我看到這個數字時,第一反應是懷疑自己眼花了,特地數了一遍,嗯,沒錯,百萬級別!
《毛澤東選集》里講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今天我們就用馬列毛主義的武器,好好剖析這個現象。要幽默點兒講,那就是:央企的小編們,既沒有“列寧的冷靜”,也沒有“毛主席的智慧”,只有“資本家的狂歡”。
中核的這篇文章,簡直可以寫進反面教材。120萬份簡歷,聽起來像一輛自動駕駛的車,明明車自己會跑,卻非要裝作自己在拼命蹬三輪。這種“表演性勞動”,用《資本論》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對剝削的無意識自白。用《潛伏》里面吳站長的話來說就是,想露臉,結果把屁股給漏出來了。
更可笑的是,他們居然沒意識到自己暴露了“屁股”——一個崗位平均1:680的錄取比!這是在炫耀嗎?不,這是在揭露!揭露了就業競爭的殘酷,揭露了青年就業的困境。
當然,后續刪除了,改成了1730類崗位,還說很多是同人多崗位投遞,這樣避免錄取比能算出來也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寫稿人也認為自家單位備受畢業們追捧。沒想到,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也不怪大家會情緒失控,會口誅筆伐。
畢竟把別人的痛苦,當成是企業炫耀的資本,拿簡歷數據來充實自家門面,絲毫沒考慮畢業生們找工作的艱辛,也沒有考慮當下就業競爭的壓力。
所以,大學生的痛楚,卻成了企業的歡愉。這樣的“盛況”,應該是刺激到打工人的靈魂了吧?
不過,站在打工人的立場來說,除了表達憤怒以外,應該感謝這家企業的小編。因為是他在“冒死”向大眾傳達,當下最真實的就業形勢。
比起媒體們每天宣揚的,這個裸辭養豬月入過萬,那個搞土豆泥月入過萬的新聞,這才是最真實的世界。
校招簡歷都能達到120萬簡歷,社招豈不是難以想象的?
在與之相關的帖子和視頻,評論區下方,卻不乏一種聲音,熱評前幾也能看到,“有這120w人,干什么都會成功的”,“這120w人打進去要比錄進去簡單”。這類評論,可以說是讓人看的會心一笑,是的,無產階級的數量這么多,失業的人,更何止120w呢,要是這么多人在一起,就不是競爭了,該是既得利益者們感到不安了吧?
我們再看更大的背景。為什么“六小龍”出現在杭州,而不是西安?為什么年輕人擠破頭要去央企?答案很簡單:越是官本位主義影響力深厚的地方,市場經濟的活力就越低。西安不行,南京不行,深圳、蘇州行。
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就業市場的扭曲,是“穩定”商品化的邏輯。央企的“穩定”標簽,被當成了唯一的賣點,而技術創新、職業成長、社會流動的多樣性,卻淪為了陪襯。
同志們,這種邏輯本質上是用體制優勢對沖市場競爭力的不足,是對勞動生產率的漠視。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里說過:“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但勞動者卻成為財富的奴隸。”今天的就業市場,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而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年輕人,會發現更深的問題:教育的沉沒成本與社會的不確定性,正在把青年一代逼進死角。
豆瓣的“體制內生存指南”小組,三個月增長50萬成員;B站的“國企攻略”視頻,播放量破億。這不是進步,這是一個社會在無奈中退縮。
我們受了很多年的教育,這么多年以來,一直有人反復說,市場經濟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市場經濟讓XXXX具有活力,市場經濟讓XXXX人力充分利用。可是離開了偉大的集體主義,脫離了團結一切的宏達愿望,結果突然發現,我們只是有一群高學歷的、找不到工作的欲為牛馬而不得不內卷的……
我在微博發過一個B站小哥成立騎手合作社的視頻,我想,如果毛主席還活著,他肯定會很欣慰青年能自發組成團結的合作社,他肯定會很高興他的學生們、火種們能自發試圖解決就業問題。可惜的是現在這個小哥的視頻已經沒了。
最后,用毛主席的一句話結尾:“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同志們,我們的路還很長,但只要團結起來,迎接我們的必將是光明的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