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最后一章,究竟講了些什么?是對全文的高度總結,精辟研判和對標反省;是對世俗的窺測、反思和警醒;還是對理想國度的一種希冀、描述和畫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如果我們對全章進行分段,顯然可以劃分為三段:
第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二段: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在品讀元朝吳澄的《道德真經注》時,更喜歡將第80章(小國寡民)與第81章相互參照著來閱讀。因為那是理想與現實的較量,因為那是美好與齷齪的對比,因為那是追求與隱忍的啟迪。
1、小國是相對于開疆裂土、競雄爭霸而言的,實則含有止戰、止欲、無為的情狀。不妄求、不妄動,自知知足,故而心不外羨,安靜和平,無語紛爭,豈不妙哉,豈不美哉!他們可以朝出晚歸,可以豐衣足食,可以安居樂業,可以悠然自得,可以生死適意。當然這一切的享受,與理想中的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當攻擊老子的矛亮出來的時候,且仔細審查一下周圍的環境,是否給你帶來了這么多的美好感覺,是否達到這樣高的標準了嗎?
2、小國情結與大國情懷之間是有區別的,為躲避戰亂而遷徙,與為生活重壓所迫而終年背井離鄉、飄泊在外、居無定所、有家難回,有一定的相似度。生有所養,老有所歸,不能完全割裂開來。社會資源的高度耦合與開發利用,并不能為個人的家庭生活的窘迫、無助、艱難而榜書或者代言。小國寡民寧靜知足的生活狀態與情調,來自內外條件的反映。當來自內部的壓力、剝削、無視徹底擊潰了老百姓的淳樸的素心,則這樣的統治形態還能殘存多少希望,還能保留多少真善,真的還有的救嗎。
3、小國寡民是一種社會形態,或者說政治生態,我們要自覺地撇開它的體量的大小,如此方能規避閱知的局限性。
4、(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無所乘之、無所陳之,俱是無用的表現。無所用即言不外侵也。有之、存之、用之,則言具備基本的防御體系和戰略后備,由此我們也可以窺測到老子以奇用兵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贏得民眾的信任,公信力自然毋庸置疑,民心團結如一,不分彼此,不懼生死,不畏艱難,上下和諧有序,同心同德,就具有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豪情壯志。
5、《道德經》第81章第一段,可以理解為政治宣言或者治國理政的方略,也可以理解為社會公信力。他實際上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標準,即有為與無為,即真善美與假丑惡,即道德淪喪與社會共識。
信言、善者、智者是集忠誠度、正確性、睿智型為一體的形象,也就是具備了老子所謂的“道”的駕馭者、統治者和偉大的領袖者。他們善于處理棘手復雜的情況與危險,他們善于應對各種艱難困苦的考研和檢驗,他們善于理性化解問題、消弭矛盾、增加公識、凝聚民心、指引方向、闊步前行。《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對此的解釋:
信言——信言者,圣教信實之言也。此老君欲以自明所演言教,化導眾生,實為精信,故與俗相違,代人(繼任者,也可以理解為后來者、現代人)以為不美。(老子有“正言若反”一句,亦即“道”在世俗人的眼中是渺小的、不可行的、甚至是不切合實際的,難以接受,難以把握,難以施行,甚至會嗤之以鼻,正應了“不笑不足以為道”的神預測。但是經歷過世事的磨煉,時間的洗刷,認識的升華,心性的穩定,一定會從“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教導中,找出或者悟到老子的“正言”“信言”“善言”那么精辟入里、細微可敬、深邃恢弘。)
善者——悟教之善,在于修行,行而忘之,曾不執滯,故不辯說也。(社會實踐和歷史實踐以及時間,是檢驗理論與現實的唯一標準。不在乎信口開河、天花亂墜、言過其實、言行不一,百姓們更看重的實修,是實際效果,是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非常受用的社會福祉;百姓們更在意的是代表誰、為了誰,幫助誰,欺壓誰,給予誰民主,給予誰專政,給予誰更大的生活空間,給予誰更嚴厲的批評批判。)
智者——知,了悟也。博,多聞也。言體道了悟之人,在乎精一,不在多聞。(《莊子·繕性》中有言:“文滅質,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這種情景的背書是:“梟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于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對于“文滅質,博溺心”郭象注曰:“文博者,心質之飾也。”成玄英疏:“依文書以匡時代,增博學而濟世。不知質是文之本,文華則隱滅素質;博是心之末,博學則沒溺心靈。唯當絕學而棄文,方會無為之美也。”唐朝陸希聲注釋曰:“知其要者不必博,少則得也。博於事者不必知,多則惑也。”總而言之,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云彩蒙蔽了雙眼、堵塞了心識,背離了方向,改變了宗旨。)
美言、辯者、博者,悉皆處于權力名譽地位的狡黠、詭譎、欺詐的范疇,都是有為的、亂為的、不作為、胡作非為的代名詞,用以蒙騙欺詐愚弄老百姓的,這種現狀,在歷史上耳聞目睹、屢見不鮮、心生厭惡、悲憤至極。我們看看《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對此的解釋:
美言——言多浮華,動合于俗,既非信實,不可化人。(華而不實、矯揉造作,自大自是,自欺欺人。)
辯者——但能辯說言教,曾不悟了,修行惑滯既多,故不為善。(言行不一,難以自圓其說,難以自證清白;侃侃而談,無所不能,首尾不一,卷起尾巴、露出屁股而欣然自得。)
博者——夫多聞則滯于言教,滯教則終日言而不盡,既非了悟,故曰不知。(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化之上,鮮有自我反省、自我凈化、自我革命、自我批評的勇氣和魄力。終日以無所不能示人,貌似高大上,實則假大空。)
第一段將信言、善者、智者與美言、辯者、博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足以讓人保持清醒,不再迷惑,認識真理,不要盲信。
6、《道德經》第81章第二段“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忽然想起了第四十一章中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似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道”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實則“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真經自始至終一以貫之,何其明朗!對于“無積”一詞,王弼的注解為:“圣人不積,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既以為人己愈有,物所尊也。既以與人己愈多,物所歸也。”也就是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最高標桿。“唯善”是出發點,是宗旨,這是原則問題,不能討價還價,必須堅持和秉承;“是與”肯定了服務目標和達到的效果,既沒有私利,也不代表任何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則一定要緩和階級對立,消弭階級差距,甚至消滅特殊階級,所謂的刀刃向內,就是要挖瘡割癰、激濁揚清、袪病強身。唐朝陸希聲在《道德真經注》中說:“圣人唯善是與而無私利,故無所蘊積。盡以善為人,而己得善斯愈有也;盡以利與人,而己得利斯愈多也。”這與言行不果、強取豪奪,明偷暗搶、自私自利,自大自傲、唯利是圖,爭名奪利、沽名釣譽,表里不一、內壓外舔的統治階級何其相似!
7、《道德經》第81章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以此作為《道德經》的結尾,實際上進一步明確了全書的主旨,即“道”就是“讓利而不害,無為而不爭”是對“無為”思想的最好的注解,也是對“人地天道自然”法則的準確詮釋。
8、《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對《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的概括是非常精彩到位、準確無誤的。“寄信美以彰言教,論辯善以戒修行。書知博以示迷誤,陳不積以教忘遣(根據成玄英“宜放獨任之無為,忘遣應物之明智。”應該理解為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戀自大,放下包袱,放下成見,排除干擾,素面朝天)。假有多以暢法性,結不爭以明圣人。”爭就代表著與民為敵,爭就是御民、愚民、娛民、疲民、弱民、害民、侮民、傷民、奪民、辱民的代言詞,爭就意為著統治階級或統治者(單一而論)淪為了國蠹民賊,梁啟超稱之為“民賊政體”。
9、《道德經》是超越政治的。老子是一個性格乖張的人物。對于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老子發出“不道早已”的喊聲,元澄的“能無老乎”也批判這樣的政治序統就應該早點滅亡;對于舍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統治者,元澄發出“將不能保其生,皆死之徒也”的喟嘆;對于“賢于貴生也”元澄批判說“重用其心以貴生而反易死也”;對于看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元澄斷然定義為“此所以逆天(之)道也”對于統治者不能奉行天道,不能遵循損益之大道,感到無比傷痛,所言所釋,一言以蔽之“蓋嘆之也”既然無可奈何,則只有聽天由命,因由己造,業由己作,報由己承,果由己受,是之謂“其報好還”。
10、以理依法殺死作惡之人,上矣,則民畏懼之。當以心情好惡或者權力膨脹的自私欲望而濫殺無辜,壞人或者統治階級特殊層面卻得以豁免的時候(刑不上大夫)必定導致司法腐敗、司法不公,則民縱有畏死之心又能如何,稍不留神就會成為末法時代的祭祀品。百姓們看的很通透,身不由己,奈何以死威脅呢?極權統治思想的泛濫,政治生態的腐朽惡化,則規則就是一種殺人機器,則公信力就是一張偽面孔,則崇高理想就是一個騙局。
11、四自(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皆過于常也,則為多余。不合于情理。人一定要自適自然,不能撐的太飽,不能以贅肉痔瘡為美麗,實戒過多之意。過于關注自己不如無我,過于欣賞自己不如忘我,我與萬物混成,亦無物亦無我,皆自然而已。四自張揚不已,猶“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逆天之道,不道早已。
12、如果徹底鏟除了階級和階級斗爭,就不在意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德經》的理想社會模式則是共產主義社會,天無棄人棄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服務者與服務對象平等相處。如果徹底否定《道德經》,荒唐可笑的,恐怕不只是古人,更多的是今人。理想信念喪失而已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