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年 10 月 10 日,孫中山在上海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這個以 "三民主義" 為旗幟的政黨,在成立初期猶如劃破暗夜的火炬:1924 年國民黨一大通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6 年北伐戰爭中,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沿途民眾簞食壺漿。然而僅僅十年后,當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時,這個政黨的靈魂已悄然異化。
在組織路線上,孫中山時期的國民黨是開放性革命政黨。1924 年改組后,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李大釗、毛澤東等擔任中央執行委員。據統計,1926 年國民黨黨員中工人占 21%、農民占 38%、知識分子占 29%。而到 1939 年,蔣介石推行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政策,黨員構成中地主階級占比升至 47%,官僚資本集團占 31%。這種蛻變在地方組織中尤為明顯:廣東省黨部 1927 年有農工黨員 8.7 萬人,1937 年銳減至 1.2 萬人,新增黨員中 83% 來自地主鄉紳。
政策綱領的扭曲更觸目驚心。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規劃的 "實業計劃",擬投入 60 億銀元發展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但到 1945 年,國民黨政府的《國家總預算》顯示,軍事支出占比高達 72%,經濟建設撥款不足 8%。更諷刺的是,1925 年廣州國民政府發行的 "革命公債" 年利率僅 6%,而 1948 年發行的 "金圓券" 實際利率高達 480%。這種政策轉向直接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927 年全國工人罷工次數為 348 次,1947 年激增到 2373 次,農民抗稅斗爭覆蓋 23 個省。
最致命的是價值體系的崩塌。孫中山臨終前在《國事遺囑》中強調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而蔣介石在 1931 年《告全國同胞書》中卻宣稱 "攘外必先安內"。這種理念蛻變在黨員行為中充分顯現:1927 年國民黨黨員平均年齡 28 歲,35% 有海外留學經歷;1949 年黨員平均年齡 42 歲,61% 有幫會背景。當蔣經國在上海 "打虎" 時,查獲的揚子公司囤積案主犯竟是孔祥熙之子,這種系統性腐敗最終導致國民黨在大陸的潰敗。
歷史是最清醒的鏡子。從廣州到南京,從北伐到退守臺灣,國民黨的黨名未改,但從 "喚起民眾" 到 "壓制民眾",從 "天下為公" 到 "家天下",其精神內核已發生根本性蛻變。這個百年政黨的興衰史警示我們:任何組織若失去對初心的堅守,即便名字再響亮,也終將被時代洪流所淘汰。當我們在歷史的長河邊回望,那些褪色的黨旗、斑駁的黨徽,都在訴說著一個真理 —— 真正的傳承,不在于名稱的延續,而在于精神血脈的生生不息。
我記得毛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曾公開批評一個局長招攬生意。在中國共產黨30周年紀念的時候,一個郵電部的局長發布命令,招攬生意,逼著別人發致敬電報,幾十萬封電報里,有多少是人民真正發自內心發來的,有多少是他們強迫人家發來的,要查一查,毛主席說:我想大部分是強迫人家來致敬的。這就把一個“共產黨”在人民面前表現的不像樣子,大大損失共產黨的威信,原來是這樣一個黨。
共產黨的威信哪里來的?為什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因為這個黨的靈魂是毛主席,這個黨的初心是毛主席,這個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這些東西動搖不得,否則,國民黨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