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還有不少老六,在拐彎抹角地割裂歷史。
最常見的錯誤歷史觀點,就是把前30年和后30年割裂開來,用后40年的歷史成就,去否定前30年的歷史貢獻。
由于民眾已覺醒,尤其是90后00后,這兩代年輕人特別醒目,不是那么好忽悠了,所以各路公知割裂歷史的手法,比過去更加委婉、隱蔽。
比如“毛主席讓中國站起來、D小平讓中國富起來”;比如“窮人懷念毛主席、富人紀念D小平”;比如“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全靠D小平”。
上述這些觀點,初看挺有道理的。
但是仔細一想漏洞百出,經不起理性的分析,本質上都是毒雞湯,都在割裂前30年與后40年的歷史。
這些經過精心炮制的語言,具有隱秘的煽動性,很容易把老百姓的認知帶偏了。
為什么說那三句話都是歷史毒雞湯呢?
且聽我為您,分析其中的歷史邏輯,下面我們講8個問題,大家就能揭穿歷史虛無主義的把戲。
各位讀者朋友
第一個問題。
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的農業建設做基礎,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中國農村拿什么去增產?又拿什么去解決吃飯問題?
真正種地的農民,去農村搞過調研的人都知道,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培育良種、化肥投產、推廣農機、發展農技,才是中國農村實現糧食持續增產,解決吃飯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
當然,大規模的糧食進口,也是糧食、肉類食品供應充足的一個因素。
包田上戶、分組單干,只是解放了農民的雙手,讓農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勞動時間,可以自由的進城務工,賺錢補貼家用。
種過田的人都知道。
如果沒有糧種、化肥、水利、做基礎保障,那么農民就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待在地里干活,都提高不了多少糧食產量。
只有那些沒種過地的書呆子,連水稻秧苗和稗草都分不清楚的老六,才會把糧食增長和吃飽飯的問題,完全歸功于包田上戶搞單干。
第二個問題
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的文化大掃盲和大力發展鄉村基礎教育,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從哪里冒出數億計的高素質工人?
美國經濟學家研究認為,中國近40年來,能實現工業化的高速增長,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是有大量接收過基礎教育的高素質的廉價勞動力,二是有比較完善的公共醫療保障體系。
這兩項重大公共建設,都是在毛主席時代完成的,是毛主席給我們國家留下的重要遺產。
毛主席時代,曾在全國范圍內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大掃盲運動,接著又在廣闊鄉村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讓50后、60后、70后在踏入城市工廠之前,就完成了基礎教育。
這個龐大而高質的勞動群體,能理解和完成較為復雜的工業生產,直接為八零、九零、零零年代,提供了大量高素質的廉價勞動力,助力改革開放的工業生產,實現快速增長。
沒有高素質的產業工人,請問改開之后,國家拿什么去實現工業生產增長?難道靠公知吹起來的嗎?
第三個問題。
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的“兩彈一星”做基礎,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地緣政治安全拿什么去做保障?
毛主席時代的“兩彈一星”,具有深遠的軍事政治意義,它代表了中國人自主掌握了尖端國防科技,能獨立自主研制高精尖武器,對沖了中國地緣政治壓力,保障了中國人們安居樂業。
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地緣政治安全保障,都是靠吃老本。很大程度上,都仰仗毛主席時代的核武器遺產,依靠毛主席時代的高精尖科技混社會。
咱們手里拿著性能先進的“打狗棒”,豺狼虎豹看到了撒腿就跑,魑魅魍魎看到了都要繞路走,帝國主義看到了就不敢在我們面前嘚瑟。
第四個問題
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的基礎工業建設,沒有毛主席時代激烈的工業化歷程,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能在短時間內把各工業門類建起來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毛主席時代,在工業化歷程方面,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一五計劃”時期。
蘇聯援建了156個工業項目,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框架。蘇聯之所以援建中國援助中國,最根本的原因,是毛主席化解了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壓力,中國憑強大的軍事實力,成為蘇聯極力拉攏和聯合的對象。
這是毛主席在軍事上,戰勝了以美國為首的17國軍隊的結果。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戰場上爆錘世界最強軍隊的結果。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斯大林也不是愛心泛濫,都是基于蘇聯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需要,適時做出的政治選擇。
第二個階段是三線建設時期。
毛主席主導的三線建設,歷時三個“五年計劃”,覆蓋了13個省自治區,先后投入了2000多億資金,在云、貴、川、陜、甘、寧等中西部地區,先后建設了數千個工業項目,涵蓋國防、工業、交通、科研、教育等等。
初步改變了中國內地、尤其是中西部沒有工業基礎的歷史,平衡了中國的工業布局,對沖了美蘇兩國的核威脅。
第三個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
毛主席和周總理聯手推動了四三方案的落地,從美國、日本、聯盟德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等西方國家,大規模引進了成套的技術設備和技術方案。
這是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引進外國成套工業設備及其先進技術,累計使用資金高達43億美元。
這些重大工業項目,截止八十年代中期全部實現了投產,為改革開放之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葉劍英元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講道:
“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葉帥還講道:
“3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取得巨大的成就,已經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
簡單翻譯一下葉帥的意思。
就是說前30年為改革開放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通俗的講,就是毛主席為改革開放鋪好路、修好橋。
大家注意“雄厚”二字!
這個詞用的非常的精準,內涵很豐富,大家可以細細的品味一下。
第五個問題
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的社隊企業做基礎,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鄉鎮企業從哪里來的?
難道中國鄉鎮企業都是從莊稼地里面長出來的嗎?中國鄉鎮企業的前身就是毛主席時代的社隊企業
根據農業部人民公社企業管理總局統計顯示:
1975年 全國90%的公社和60%的大隊都有了自己的企業,總計辦了81.8萬個社隊企業年總生產總值為215億元。
1977年 全國93.6%的公社和76.6%的大隊,總計辦了139萬多家社隊企業,年總產值為391億元。
到了1978年,全國大約有152.4萬家社隊企業,年總產值為493億元,占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9.7%,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8.5%
到了1983年,全國社隊企業總數突破了500萬家,總共吸收農村勞動力3,235萬人,年總產值為1,017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1%。
人民公社解體之后,許多社隊企業搖身一變,換了個馬甲就變成鄉鎮企業。很多村集體企業,在改制的過程中變成了民營企業。
這就是90年代,中國鄉鎮企業突然就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根本原因所在。
到頭來有些不要臉的人還倒打一耙,說社隊企業吃“大鍋飯”,企業效益很差,很多都瀕臨破產,是通過改制盤活的工廠,讓工人有碗飯吃。
實事求是講,當年效益差的社隊企業肯定有,但絕對不是全部效益差。
有的社隊企業,為了保障公平性,在效率方面做出了某些犧牲,這點,我們要給以承認。
我們不能以偏概全!
不能睜眼說瞎話對不對?
客觀地講,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會有效益好和效益差的企業,這是經濟規律。
第六個問題
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打下的大國政治地位和良好的外交關系,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拿什么去開展全球性的外交關系?又通過什么渠道去大力發展對外貿易?
根據中國外交部官網統計:
截止1979年年底,中國同全球120個國家建交,朋友遍及世界各地,為改開時代發展國際關系,擁抱國際市場,拓展對外貿易,拉伸貿易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基礎。
因為大規模的經貿活動,永遠都不是單純的經濟行為,它是政治的必要內容,是政治的另一種延續,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核心利益。
比如尼克松訪華之后,中美的政治矛盾開始緩和,從對立走向合作。隨后帶來的就是中美經貿的大發展,中日貿易的大發展。
這就是典型的政治影響經貿發展的案例。
先發展經貿,后建立外交,國與國之間的經貿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交流。
比如中法關系,中國在同法國建交之前,就開始大量的貿易,隨著貿易的開展,政治上的交流與互信得到增進,為中法建交打下基礎。
所以說,政治和經貿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那些說建交不等于合作,外交關系對貿易出口沒有任何幫助的人,都是沒有文化的,都是政治經濟學的菜雞。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故意割裂政治與經貿的關系,刻意抬高資本的價值,夸大商人的歷史作用。
第七問題
沒有1972年尼克松訪華破冰做基礎,請問1979年鄧公帶幾個人去華盛頓能搞定美國總統?能輕輕松松實現中美建交?
恐怕不能!
鄧公能力再牛,也沒有牛到讓美國總統先來北京拜訪他老人家。
講到這里,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毛主席時代的中國外交關系。
第一次建交高潮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即1949年10月至1955年12月。全世界有23個國家,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些國家大部分是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次建交高潮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截止1969年底,中國同全球5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三次建交高潮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1971年有15個國家同中國建交,1972年有18個國家同中國建交,包括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聯邦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
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鐵桿小弟。
這些真實數據,告訴我們兩點:第一、毛主席時代壓根就不存在封閉鎖國,而是被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極力封鎖,而我們在不斷的突圍。
說毛主席時代搞封閉鎖國的人,都是沒有文化的人,要么歷史沒有學好,要么CPU燒壞了。
第二、毛主席為接班人留下豐厚的外交遺產,留下一個良好的外交環境,鄧公可以輕裝上陣,放開手腳發展對外貿易。
第八個問題
沒有毛主席時代奠定的土地國有制做基礎,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各大城市拿什么去建設各種產業園?地方政府又靠什么解決城市工業化所需要的天量資金?
為什么中國基建速度能遙遙領先?
除了中國基建技術先進之外,最為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快速解決土地使用權問題。
歐美國家的土地都是私有制,土地都登記在個人或公司名下,這就增加了政府收購土地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而在中國搞各類基礎建設,尤其是涉及民生工程的基建項目,不需要擔心土地出讓問題。因為從法理上講,每寸土地都屬于國家的,政府有權統籌規劃土地使用,進而大幅提高各類基建效率。
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的工業基礎、農業基礎、科技基礎、國防基礎、教育基礎、人才基礎、外交基礎、地緣政治安全基礎和土地國有制基礎
那么請問八九十年代國家拿什么去發展?拿什么去飛越?拿什么去騰飛?拿什么去面向世界?拿什么去對接歐美發達國家?
這就好比AI時代來臨了,如果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沒有互聯網信息技術基礎,沒有數字化基礎,那么我們是接不住這波時代紅利的。
一句話,沒有前30年的基礎,就沒有后40年的騰飛。
不能用后40年去否定前30年,也不能用前30年去否定后40年,否則就是在割裂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是唯心主義歷史觀,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
“毛主席讓中國人站起來,D小平讓中國人富起來;窮人懷念毛主席,富人紀念D小平”等等言論。
這些話貌似有道理,其實都有毒,它們都不約而同掩蓋了毛主席經濟建設和工業化方面的偉大功績,等于變相否定了教員的治國韜略,以及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前瞻性。
為什么各位公知要割裂歷史?
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使壞,在拐彎抹角的摸黑教員。
在寒牛出欄看來,摸黑教員和神化鄧公,是各路神棍、公知在互聯網上打出的組合拳,是輿論戰的一種手段和方法。
他們并不是真的肯定鄧公的歷史功績,只是利用鄧公的歷史人設,來達到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優越性的政治目的,為更激進的私有化和顏色革命做輿論準備而已。
我們要加以甄別,不要被各路公知的言論,所利用、所忽悠、所帶偏。
最后,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