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了電影《第一書記》,它的主旨是表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小崗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事跡。這是一部表現真人的電影,其故事當屬基本真實,有點兒意思。
沈浩于西元2004年作為“下派干部”去小崗村任職時,已是那個曾經沸沸揚揚、聲名赫赫的“大包干”事件過去二十六年之后。從電影中可以看到,沈浩赴任剛到小崗村之時,在那個“大包干紀念館”里,一個“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老者,正熟練地向一群天真幼稚的年輕人宣講“大包干”之前的“苦”、“大包干”的“甜”,而沈浩乘坐的那輛濺滿泥水的車子則正被陷在村口的爛泥路里了,以至他當即決定要“找錢”先給小崗村修路。筆者不由得想起某本書里寫到,西元1998年為慶祝“中國農村改革二十周年”、迎接時任中央領導人來視察,省地縣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曾雷厲風行地出資給小崗村建了小學校、接通了自來水、給各家住房墻面刷上了光鮮的涂料、給各家建造了衛生廁所、給各家安裝了程控電話、在街路兩邊種上了“每棵都在兩米高以上”的行道樹、建了漂亮的“大包干展覽室”和招待所,等等之類(參看 《 從《小崗村的故事》讀出的 》),難道當時那些部門忘了把村口的路鋪好?亦或是鋪好的路不到六年就壞成了泥巴路?
電影里表現沈浩的盡職事跡時提到:他發現村里三個“大包干帶頭人”“誰也不服誰,影響了小崗的發展”;發現村集體的一臺鏟土機(顯然是政府或某幫扶單位送的)被一個“大包干帶頭人”的兒子霸占,村里的池塘被有勢力的一家強占養魚并不讓村民引水澆田,“村民敢怒不敢言,小崗村的邪氣到了何等地步”;發現村里一百零八家,除了少數的條件不錯,多數只是維持基本溫飽,而“有那么幾家過的叫什么日子呀,房子漏風漏雨,沒吃沒喝,我看著心里著急呀”……其實,這些都是“分田單干大包干”后的必然正常狀態:“大包干”就是要否定集體、各求私利,自然“誰也不服誰”;村民各自種田謀生,無組織無教育,一盤散沙,當然對強橫者無可奈何;小農私有生產必然導致貧富分化,這正是經典小說《金光大道》中高大泉們致力于互助合作事業的主要動因之一。
沈浩是省財政廳“下派”到小崗村的,雖然只是個一般干部,但他所依靠的單位、自身的關系、對國家財政政策的了解,是一般人和一般部門無法相比的,同時,“小崗村”這個名頭的政治含義也有助于他的工作。從電影里可看到,他一到任就“找”到了錢給小崗村修路,還有辦法為村里各家修蓋住房提供每家兩萬元的補助,這些錢應該都來自于政府財政或有實力的政府單位。此外,還有隱性的國家投入:為了修建出村路上一座跨越鐵路線的橋梁,沈浩找到鐵路主管部門,憑著“小崗村”的名號,硬是讓繁忙的客貨運輸破例停止了四十多分鐘,為此使鐵路部門和其它單位、個人付出的經濟損失不知是否計算過。電影里沈浩初進小崗村時,畫面伴隨著據說的當年“大包干契約書”中的語句:“我們分田到戶后,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那么事實上,小崗村算是遵守了這個“契約書”中的承諾嗎?為什么未能遵守呢?沈浩說要搞出“小崗模式”,他心里當然應該明白這種“找錢模式”對絕大多數農村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
電影主要表現了沈浩為村民爭回共有鏟土機、為村里“找錢”修路修房,以及他為小崗村工作付出的家庭生活犧牲,沒有具體提到他對小崗村的徹底改變和發展有什么設想。而據一些報道,沈浩在西元2006年曾帶著小崗村的干部到大寨、紅旗渠、華西村、南街村參觀學習,在南街村參觀時寫下了“學習南街村,重走集體路”的留言,他的日記中也有“走集體經營的路子”的設想,但似乎由于村里個別強勢人物反對、外在因素制約和他的猝然去世,未能實現。(參看《 沈浩說農業要進行二次革命 》)
沈浩在不到六年的任職時間內為小崗村的發展做了努力,比如引進企業入駐、力推蘑菇生產基地、葡萄園和梨園等產業。電影里表現了他為“美國GLG”入駐而忙碌的場景:安排征地,說服村民遷墳,等等。據筆者搜索到的信息顯示,這個“美國GLG”的名稱為“GLG生命科技集團”,其“董事局主席”張永曾經是中國人,其對“小崗村”的政治意義及其生意價值心知肚明,到小崗村是搞“甜葉菊種植及加工”,于西元2009年開始投資,而這年11月沈浩就去世了——所以他只是開了個場。而據報道,到西元2018年,小崗村“GLG高科技產業園區”已經“江河日下,日益凋敝,只剩下一條生產線仍在運作,瀕臨倒閉,從外往里望去,基本看不到人影”,因為“GLG盡管名義上在小崗建立了高科技產業園,但據村民透露,該產業實際上只是在小崗進行一個加工,無論是原料采集、產品輸出,都不是面向小崗,‘說白了就是想用小崗這個牌子’,‘僅僅能用幾個勞動力,帶來的并不是一個很好的經濟’。(見《輝煌與迷惘 湖師大學生眼中小崗村四十年變遷發展見聞記》,新湖南 • 教育資訊閱讀2018-09-01, https://m.voc.com.cn/xhn/news/201809/15698302.html)
西元2018年,曾有媒體報道小崗村“實現村集體資產收益首次分紅”的消息(見《 重磅!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推出小崗村實現人人分紅紀實 》),但報道沒有說這主要是國有企業北大荒集團幫扶的成果。(見《 “北大荒”扶貧“小崗村”,“碎田變整田”,糧食綜合產值近5億》,以及《 中國故事|升級的小崗,奔跑的村 》)電影《第一書記》攝制于沈浩去世次年的西元2010,如果現在拍,當然應該表現小崗村在北大荒集團幫扶下集體化經濟大發展的場景,以告慰沈浩未能實現的心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