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敢于碰硬,這是啥意思?一句話,遇強不弱。光遇強不弱,還遠遠不夠,因為遇強不弱的人,不一定遇弱不強,可能會遇到弱者照樣也很強勢,這就不妥當了。例如,查處違法違紀行為,遇到偷稅者,就是要敢于碰硬,這總體上是對的。可是在操作層面,如果繞開大案要案,把一些不太起眼的案例拿出來大做文章,那就有點避實就虛,是不是呢?
1946年8月6日,毛主席在延安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談“Paper-tiger ”,毛主席堅定地指出: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
從一般意義上理解毛主席的這個說法,比較多的是從遇強不弱這個角度看的。實際上,那是不全面的,毛主席的這個論斷,落腳點是在人民這里。人民剛開始也許看起來不那么強大,但是,從長計議,最終真正的強者是人民。
那么,在人民處在弱勢地位的時候,怎么辦呢?
難道可以用欺軟怕硬那一套嗎?
唯物史觀,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也就是說,在人民處在弱勢地位的時候,就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這樣人民才會相信你,你也才能最終成為可以戰勝任何強大敵人的強者。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遇弱不強才是帶有根本性的選擇。
遇強不弱,有時候帶有偶然性,因為經常遇到強敵,會暫時躲一躲——打不贏就走。
但是,遇弱不強,就是必然選擇,如果當遇到弱勢的人民,你不聞不問,甚至還和別人一起去欺壓人民,那你就在人民那失去了信譽,人民不相信你了,你的結局就是必然失敗。
這還需要證明嗎?
01
—
人們深度懷念毛主席
新華門曾經有標語“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
毛主席逝世后,這條標語換成“毛澤東思想萬歲”,這可以理解。
不過后來人們,主要是處在弱勢地位的人們,又重新喊出“毛主席萬歲”。
這是為什么?
02
—
打不贏就走,可以理解;但欺壓弱者,欺軟怕硬是何種人的習慣?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毛主席的方法。這要求“遇強不弱”要講究靈活性。打不贏就走,最終還是為了打贏。
然而,遇弱不強--的靈活性有多大呢?
這是個問題。
歷史上何種人總是“吃柿子揀軟的捏”?
李克勤后記:遇弱不強在毛澤東文化里的含義在于除暴安良,扶危濟困,在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于從文化上策劃人民當家作主的一整套涉及各方面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培養一批像王進喜、陳永貴、焦裕祿這樣的干部,身體力行把好的制度推而行之謂之通。
做到這個程度的難度有多大?毛主席為何要那么做?這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需要悟道的。
悟道,方能明白為何毛主席敢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那背后對人民的信任到何種程度?
不悟道,不對唯物史觀有起碼認識,對毛主席當年的偉大實踐,能夠認識清楚嗎?
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高尚的人,作為一個純粹的人,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作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作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主席的偉大程度--對此理解的程度,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去探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