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香港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突然以228億美元將全球43個重要港口,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這批港口橫跨亞洲、歐洲、美洲,涵蓋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鹿特丹港等戰略節點,控制著全球10%的集裝箱吞吐量。這則消息如一枚威力巨大的重磅深水炸彈,引發了輿論海嘯,批評和譴責之聲一浪高過一浪。
這些港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通道和戰略支點,在美國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大背景下,這次交易極有可能成為美國“以華制華”的地緣博弈工具,很有可能加劇美國對華戰略遏制的烈度,可能對中國航運效率、貿易成本及“一帶一路”布局構成嚴峻挑戰。
雖然在商言利無可厚非,商人有基于盈利和抵御風險而進行投資和出售私產的自由,而且商業決策從來都不是完全基于道德的判斷,而是事關企業生死存亡與長效可持續發展的選擇,從這點衡量李嘉誠出售私產,愿意出售給誰,只要能及時止損或盈利能早日落袋為安,那是他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和指責,更何況李嘉誠現在究竟是不是中國國籍還很難說,如此反而顯得輿論批評和譴責有道德綁架之嫌。
但是請不要忘記李嘉誠曾經是個中國人,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多年,是香港成就了他的“第一桶金”,是祖國大陸讓他的財富得以快速積累,并能成功“走出去”,才有了今日全球龐大的商業帝國版圖。吃水不忘挖井人,李嘉誠在決策前,究竟有沒有想過,自己這次打包交易有沒有考量國家民族利益?如此選擇是否在助紂為虐、貽害中國?
雖然資本無國界,但商人卻是有祖國的,商人不能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象余茂春那樣,沒有腰骨的跪低,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民族大義,背叛、出賣、危害國家戰略安全與核心利益。
李嘉誠出售全球43個港口,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亡羊補牢尤為未晚,國家要及早明晰戰略資源的管控邊界,完善海外戰略資產保護機制,避免私營資本主導的核心資源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中國政府要盡早想辦法從李嘉誠手中收回香港、鹽田等境內港口的管理權,以免大國博弈、地域沖突或統一祖國時,受制于人。
權利、義務和責任從來都是對等的,民營企業在享受國家營造的良好營商環境、優惠政策、發展紅利后,就必須具有家國情懷,要認真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要積極支持支援國家建設,重大決策要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先。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跨國資本正通過基礎設施控制權,重塑地緣政治權力圖譜,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特郎普深諳這點。當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艱難突破馬六甲困局時,美國資本卻在巴拿馬運河兩端構筑新鎖鏈——這正是海權理論家馬漢所稱“誰控制航道,誰就掌握世界”的當代印證。
對比霍英東抗美援朝時突破封鎖運送物資,包玉剛將航運王國扎根祖國大陸;李嘉誠家族卻將萬億資產轉移至英國基建、以色列科技企業。這種涇渭分明的商業行為揭示:當資本脫離國家敘事的約束,就會異化為全球游牧的“主權孤島”。
和記港口在巴拿馬運河的運營權,原本基于中國與巴拿馬2017年建交后的政治互信。當這些資產轉入美國資本手中,相當于將中巴外交成果變相地“技術性沒收”。這種“合法劫掠”比軍事占領更具迷惑性。
這場交易引發的爭議,本質上是兩種文明邏輯的碰撞:中國傳統的“義利之辨”遭遇到西方資本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國傳統商業文明始終追求義利平衡。而貝萊德式的“禿鷲資本”,卻將人類共同遺產異化為金融衍生品。
李嘉誠賣港口事件,本質是資本邏輯與民族利益的激烈碰撞。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化的今天,企業家的“精明”需與家國情懷共存,個人命運和企業成敗需與國家興衰和民族復興深度綁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