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明被稱為左翼作家,主要體現于其文學創作立場、思想軌跡及社會參與等幾個方面。
一、鮮明的階級立場與社會批判
劉繼明的作品始終聚焦社會底層與無產階級生存境況,以階級分析法解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矛盾。其代表作《黑與白》被評價為“人民現實主義的尖鋒之作”,通過農民工、基層干部、知識分子等群體的命運交織,揭露資本擴張導致的貧富分化和道德異化,延續了左翼文學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傳統。他明確提出“文學應為無產階級發聲”,反對將文藝降格為“資產階級的裝飾品”,這種立場貫穿其創作。
二、對左翼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劉繼明被視為繼魏巍、陳映真、曹征路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左翼作家。他突破了新時期文學對個人主義的推崇,通過《黑與白》等作品重返左翼文學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傳統,以全景式敘事重構中國社會變革歷程。這種創作路徑不僅延續了魯迅、茅盾等左翼先驅的批判精神,還融入了對當代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反思,形成“新左翼文學”的實踐范式。
三、思想軌跡的激進轉向
其文學立場與其思想轉變密切相關:早期(1980-1990年代)受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作品多關注個體精神困境;2000年后轉向底層文學,關注農民工等群體;2018年與體制公開決裂后,徹底轉向左翼立場。這種轉向既源于對社會矛盾的深刻體察,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直接影響,如他多次引用馬克思關于資本異化的論述,批判“貧窮原罪論”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
四、文化實踐與社會行動的結合
劉繼明不僅通過文學創作表達立場,還積極介入社會活動。他創辦寫作研修班培養“紅色寫手”,參與讀書會活動,將文學實踐延伸至社會運動。這種“從書齋走向人民”的實踐路徑,使其區別于僅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學院知識分子,更接近葛蘭西提出的“有機知識分子”角色。
五、與主流文壇的對抗姿態
劉繼明的左翼立場表現為對文壇精英主義的批判。他反對莫言等作家對前三十年歷史的否定敘事,主張文學評價權應回歸普通讀者而非“精英書寫的文學史”。《黑與白》在民間引發的廣泛討論,被視為階級意識復蘇的文化表征,而主流文壇的沉默則凸顯其與體制化文學評價體系的疏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