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到底靠什么?有人說是“改革”,有人說是“開放”,還有人說是“市場”。可現實擺在眼前,真正支撐中國幾十年高速發展的根本,而是毛主席那代人拼命打下的基礎,是他們用血汗換來的紅利!
1、工業體系,今天中國世界上唯一一個全門類工業國,從高端制造到基礎產業,一應俱全。這是哪個時代奠定的?毛主席時代!那時,面對封鎖和圍堵,我們勒緊褲腰帶也要搞“兩彈一星”、大飛機、萬噸水壓機、大慶油田……沒有這些底子,今天還談什么工業強國?我們“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核心技術被卡脖子才想起自主研發,殊不知,正是毛主席時代的基礎,讓我們還有能力重拾自力更生。
2、農業,毛主席時代的農田水利建設,奠定了中國糧食安全的根基。紅旗渠、江淮治理、大小灌區,全國各地的農田基本建設,哪一項不是那時候定下的?即便后來推行所謂“家庭承包”,但水渠還在,大壩還在,農田還是那片農田。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單靠“市場”能讓14億人吃飽飯?
3、教育和科研。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普及義務教育,工農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大量的科技人才在毛主席時代培養出來。他們后來成了“兩彈一星”的核心,成了工業、農業、科技各領域的支柱。到了“改革”時期,很多科研院所停滯甚至被砍掉,可當國家需要高科技時,靠的依然是當年的底子!
4、醫療和公共衛生。毛主席時代建立了全國性的公費醫療體系,“赤腳醫生”深入農村,消滅了血吸蟲、鼠疫等疾病,極大提高了國民健康水平。這些年,醫療市場化讓看病難、看病貴成為難題,可如果沒有當年打下的公共衛生基礎,今天的疫情防控還能有這樣的成效?
5、國防。當年毛主席一句“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庫,奠定了今天的國際地位。哪怕后來放棄自研戰機、削減軍工投入,可靠著當年的積累,我們才沒有淪為任人宰割的局面。
6、交通和基礎設施。毛主席時代,全國鐵路、公路、水利、電力、能源等基礎設施全面鋪開。那時候經濟條件差,可“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要想富,先修路”的精神,讓我們有了后來的全國交通網。今天高鐵、港口、電網的騰飛,離得開這些基礎?
有些人總是拿“改革”說事,好像一夜之間中國就騰飛了。可如果沒有毛主席時代打下的這些底子,光靠市場能創造奇跡?事實早就給了答案:靠買來的技術終究要受制于人,靠市場換技術最終換來的是產業空心化,靠國外資本的投資更是不可靠。真正的國家富強,靠的是自己創造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正是毛主席時代留下的紅利!
還能吃這些紅利多久?答案是:紅利不會永遠吃下去,如果不懂得珍惜,只會被耗盡。如果不正視這一點,還沉迷于資本和市場的迷夢,等紅利徹底消失,才會發現靠別人是走不遠的。當年毛主席留下的,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財富庫,而今天,我們該想想,如何讓它繼續生生不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