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是生產的第一要素,我們首先討論作為集體的人,即人口。《論語》告訴我們,“(孔子)式負版者。”【1】這說明孔子賦予了圖籍十分重要的意義。朱熹注解說:
“(孔子的行為)重民數也。人惟萬物之靈,而王者之所天也,故周禮‘獻民數于王,王拜受之’。況其下者,敢不敬乎?”【2】
從孔子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中國人一直認為人口是國家資產的主要因素。
《周禮》中有許多關于人口的章節,我們從中只選取幾段。小司徒的職責包括如下:調查住在城中、四郊和鄉村、以及繳付各種不同賦稅的男女人口的數目;在調查中還要分清貴族和平民、年長和年幼、是不是病人,要標明那些免除賦稅的人,寫明他們有關祭祀、飲食、喪事方面的規矩等等;他應向鄉大夫頒布校比法,令他們各自登記本鄉人數的多少、六畜和車輦的數目,弄清各種財物。大夫們要每年按季呈報這些數字,作為行政管理的根據。每三年就舉行人口和資本的大校比。大校比時這一機構接受各諸侯國和王國的統計數字。【3】
還有專門登記人口多少的部門。所有的人,自生齒的嬰兒以上都要在人口普查中登記:辨明人們的居住地是在城中、市郊、還是鄉下;按性別分類;每年加上出生的和減去死亡的人數。在三年一次的大校比時這個部門向大司寇匯報人口調查的結果。到了十月大司寇向天子呈報這個結果,天子拜受之,保存在天府中。內史、司會、冢宰各自留有副本以助天子治理天下。【4】
按照《周禮》,存在著不同性別人口分布的統計比較。為了便于對其人口統計的研究,我們可以將之列成圖表,如下:【5】
無論這些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多少出入,這張表說明在大多數州女人的數量超過男人。十分有趣的是,女性人口的數量優勢不僅是現代現象,也是古代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艱苦的工作和精神的緊張主要由男人承擔。
從《周禮》中我們知道天子了解人口數量是多么仔細。統計不僅顯示人口,還顯示所有的生產資料。一句話,政府的權力觸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它不是專制主義的,而是民主的。因為行使政府權力的地方官員就是人民自己。在周朝,封建制下的政治單位很小,有些獨立性,其君主權力世代相傳,所以統治階層和臣民相互十分熟悉,易于管理。但自秦朝(331 A.K.或221 B.C.)以后,
在絕對君主制下,中央政府直接控制整個帝國,地方首長只是臨時的官員,結果是官員和人民視同陌路,行政必然沒有效率。因為政府遠離人民,所以中國甚至不能得到準確的人口統計數字。
徐干總結人口研究的重要性時說:
“夫治平在庶功興,庶功興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數周,民數周為國之本也……人數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貢賦,以造器用,以制祿食,以起田役,以作軍旅,國以建典,家以立度,五禮用修,九刑用措,其唯審人數乎?”【6】
簡而言之,人口是社會、政治、經濟調節的基礎。
注釋:
【1】《論語·鄉黨篇第十》
【2】《論語集注》
【3】參閱《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
【4】參閱《周禮·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
【5】參閱《周禮·夏官司馬第四·職方氏》
【6】《文獻通考·職役考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