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讀完就成了過去;有些文章,卻像一面鏡子,哪怕百年后再翻開,依然能照出現實的影子。魯迅的《燈下漫筆》就是后者。
這篇寫于1925年的隨筆,距離今天已經將近一個世紀。按理說,它該成為歷史書頁中的一角,供人回味。但當我們讀到魯迅筆下的“兩種時代”——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有沒有覺得,這話放到今天,依然刺耳,卻仍然真實?
魯迅說,所謂的社會變遷,并不是一夜之間推翻舊世界,而是人們在心理上經歷掙扎、妥協、麻木,甚至主動迎合的過程。百年前,他看到的中國,正處于這種精神困境之中;百年后,我們真的已經擺脫了嗎?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指的是舊有秩序崩塌,人們卻還沒找到新的依靠。那時候,封建王朝已經落幕,軍閥混戰,社會處在劇變之中。很多人不想改變,但歷史的洪流推著他們往前走,過去的“主子”已經倒下,他們慌亂地尋找新的“靠山”。在這樣的時代里,原本依賴封建統治、習慣于被奴役的人民因舊制度的瓦解而失去了心理依托,卻又尚未建立新的信仰和秩序。這種過渡狀態使他們感到不安,甚至寧愿回到過去的“安穩”之中。魯迅敏銳地察覺到,在舊制度瓦解的過程中,許多人并沒有追求真正的自由,而是在尋求新的主人,以延續奴隸的身份。
當社會表面恢復“秩序”后,許多人便習慣性地接受奴役,并以此為安慰。他們不僅不再抗爭,甚至開始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害怕任何可能帶來變革的思想或行動。魯迅先生的批判在于,他看到了這種奴性心理的頑固性——中國社會即便推翻了一個統治者,也可能迅速建立另一個新的“主人”,人們甘愿順從,不愿思考自身的解放。
這不正像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帶來的焦慮嗎?
今天,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但思想上的進步未必能同步跟上。魯迅批判的“奴隸心態”并未消失,大多數人仍傾向于依賴權威,不愿獨立思考,甚至在面對社會不公時選擇沉默或屈服。這種現象表現在對權力的迷信、對批判精神的抗拒等方面,令人警醒。
科技革新,人工智能崛起,產業升級,社會規則在變。許多過去習慣的“成功路徑”正在失效,一些人期待回到那個“穩定”的年代,懷念過去的“好日子”,但現實卻告訴他們,世界已經變了,回不去了。
焦慮于是產生,有人彷徨不前,有人懷舊嘆息,有人甚至希望社會“慢一點”,最好還是“按老規矩來”。可是,魯迅的回答已經寫在文章里——沒有回頭路,只有適應和改變。
比起不知所措的焦慮者,魯迅筆下的“暫時做穩了奴隸”更加可怕——他們已經適應了現實,甚至害怕任何改變。“別折騰了,這樣不是挺好嗎?”這種心理,在今天依然隨處可見。
看看社交媒體上的輿論場,有多少人面對社會不公時,選擇沉默?有多少人看到敢于發聲者時,選擇嘲笑?不是他們不懂問題的嚴重性,而是他們害怕問題會影響自己的安穩。
魯迅當年批判國人的“看客心態”,今天依然沒變。某些人熱衷于圍觀,但不愿站出來行動;他們調侃、冷笑,對敢于吶喊的人說“你別太認真”,對愿意改變的人說“你太天真”。這不就是“做穩了奴隸”的典型心態嗎?
奴性不僅體現在個體的順從,也體現在群體的冷漠與麻木。他批評國人“看客”心理,面對社會問題時習慣于事不關己,而不愿主動參與變革。如今,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關注點常被娛樂化內容所吸引,社會熱點容易曇花一現,而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行動卻往往缺乏長久的支持。
可是,世界不會永遠停在“穩”的狀態里。今天的“穩”,未必是明天的“穩”。魯迅想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暫時的平靜,而是來自清醒的思考和積極的行動。
魯迅的文字犀利,但他的批判并非絕望。他寫作,是為了讓人們看到問題,更為了讓人們思考出路。
那么,今天的我們,該如何不做“穩了的奴隸”?
時代變了,信息越來越多,我們是不是更清醒了?不見得。算法在給我們“投喂”觀點,熱點在操控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思想,真的自由了嗎?如果只是被動接受信息,而不去思考,表面上再開放的時代,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奴役”。
魯迅批判的不是社會本身,而是社會中的冷漠和沉默。問題從來不會自動消失,而是需要有人去推動改變。今天,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領域里,堅持正義,拒絕麻木,不做沉默的大多數。
魯迅先生在《燈下漫筆》中對社會現象的批判,歸根結底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現代社會,信息獲取更加便利,思想也更為多元,但真正的獨立思考依然珍貴。面對種種社會現象,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質疑、去反思,而不是盲目接受?這是魯迅先生留給后人的重要命題。
《燈下漫筆》提醒我們,歷史不是割裂的,每一次社會變遷,都是前一次變革的延續。面對未來的挑戰,最好的態度不是懷舊,而是學習過去的經驗,為新的問題找到新的答案。
魯迅在燈下寫下這篇文章,照亮了那個時代的陰影。今天,燈還是那盞燈,只是我們是否愿意去點亮它?
先生在《故鄉》中寫道:“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既是寫給過去的,也是寫給今天的,更是寫給未來的。百年前,魯迅用筆走出了一條路;百年后,輪到我們繼續走下去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