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踏實肯干,真誠做人 ——懷念好友莫其壽

陸章流 · 2025-03-04 · 來源:作者投稿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莫其壽走了,走得那么的意外,走得那么的急促,不禁令人覺得人來世間走一遭就是這么一回事了。

  提筆想寫此文時,我猶豫了一會兒,遲遲沒有下筆。是因為此前好友趙俊文、龐雄禮先后離去了,隨后我為他倆各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發到網絡媒體上,引得讀者的共情。但我小孩看后說:“爸爸,以后不要再寫這種悲哀的悼念文章了,讓人看后容易產生悲傷情緒。”想想也是,此后我就不再寫這類觸景生悲的文字了。但是,昨晚在一個僅二十多人的微信群里有人上傳一條微信,一打開手機就見到:“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莫其壽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18日晚過世,享年60歲”。見到這個消息,心里咯噔了一下,因為前一晚我才聽到一個朋友說:“莫其壽患病治療當中,據說還是重病的呢。”我說這樣得找個時間去探望他一下吧。才過兩天,還沒得去探望就先收到這個噩耗了,不禁令人噓唏不已。沒得見莫其壽最后一面,有些遺憾,又想起之前在一次朋友聚餐上,喝了酒后他調侃道:“與文人交朋友是好的,死了還有人寫一下”,沒想到真的一語成讖。因了這句話,我改變旨意又寫了這篇小文,以悼念之。

  我是去年9月退休,之前我們多個單位部門都在工會大樓里上班,不是天天見面,二三天總會碰面打招呼一下,或者久不見了,下班我就特意進他的辦公室去聊,等到職工飯堂里的人散走后,我倆才漫悠悠地打卡取飯,到邊臺上坐吃,一邊吃一邊聊。退休后,同事們雖然都希望我要常回單位走走看,我也知道這是同事們的真情實意,但同事們個個都在忙著業務工作,碰見一個悠閑的老同事到單位里,即使是屬于禮貌也得放下手中的活前來打聲招呼,或說說幾句話,這樣會耽誤他們的工作,所以,退休后我就沒有再回單位“看一看”的念頭了。偌大的平果城,天天都進進出出,整整半年時間,就是沒有與莫其壽碰過面,春節前,不時還見他在微信群里露露面,由此也就沒必要一定要面見了。

  莫其壽原本體質高大壯實,氣色也好,也從未聽他說有過什么基礎病,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三高”,他“一高”都不沾邊,且長期堅持跑步、步行上班、出游、打籃球、爬山涉水等運動鍛煉。他雖然有喝酒的習性,但年輕時喝多,近年來喝少了,只是與朋友聚餐時才飲一二杯。據說,去年初單位領導見他面色有點變化,便督促他去醫院做全面檢查,有病治病,無病防病。但他卻很自信地回答說沒什么問題,覺得自己身體還挺好的,因而拖延了治病時機。誰知,今年初他覺得身體有點不舒服了才去檢查,一檢查發現已是晚期了。

  下個月他就到正式辦理退休年齡了,還未頤享到一天的清福,人卻先走了。

  莫其壽工作認真負責,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他從基層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應用做起,經過近40年的基層摸爬滾打,逐步從技術員、副鄉長、鄉長、鄉黨委書記,一直到農機局局長、扶貧辦一級主任科員、縣總工會四級調研員等。

  我和莫其壽都是學農的,他后我兩屆畢業,算是同行,也是朋友。我們的關系還得從業務工作說起。畢業后,我主要是從事甘蔗生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工作,當年莫其壽分配到耶圩鄉推廣站工作,我還在糖廠。

  耶圩鄉是剛從太平鄉(后改為鎮)分離出來的新建鄉,地理環境屬典型的喀斯特大石山地貌,絕大多數耕地都是旱地,之前還沒有種植過甘蔗,都是以種植玉米、大豆、紅薯等農作物為主,生產效益很低,農村生活環境條件差,農民生活貧困,是全縣特困鄉之一。長期以來,該鄉種植玉米常受卡脖子旱而減收,甘蔗被稱為鐵桿作物,耐旱抗逆性強,旱地是種植甘蔗的最好選擇。實踐證明,在當時還沒有外出打工或其它工種可做的情況下,農村種植甘蔗是農家脫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大來源,因而縣里決定在耶圩鄉開發種植果化之后的第二個甘蔗高產高糖栽培示范區,安排縣人大和糖廠為包鄉負責單位。糖廠派我為常駐技術員,接到任務的第二天,我就拿行李到鄉里報到??h人大主任李壽全親自駐點掛帥,天天早出晚歸帶領鄉干部走村串戶做群眾思想動員工作(注:那個年代都是主要領導帶領干部群眾開展各項工作),切實把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

  耶圩鄉是從太平鎮分設的新建鄉,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鄉府離縣城雖然才30多公里,但每天只有早晚兩趟客車往返,街上又沒有旅社,下鄉只能住在鄉府里。鄉府住房較為擁擠,夫妻才能住單間,單身的都是二人甚至三四人架床同住一間。鄉里騰出原先是存放雜物的一間房子給李主任和我住宿。當時鄉里沒有公共食堂,全是自行合伙開飯,莫其壽和陸貴業同住一間房子,我便與他倆合伙,三個人輪流,每天由一個人負責買菜和煮飯,每周一休順延,如若下村的中午各人自理。輪到莫其壽時,他都買比我們平時買的多得多,我們問原因,他說他飯量都比我們大,所以就多買一些是應該的。

  都說萬事開頭難,發動群眾第一次種植甘蔗,難度確實比較大。鄉里實行劃分包片負責制,由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牽頭。以廖加甲副鄉長為組長,與我和莫其壽組成三人工作小組。共同負責壯烈、旺里兩個村的發動種植工作。在廖副鄉長的帶領下,我們組團結協作,相互包容,取長補短,調動能動性,發揮特長,白天走田間,晚上進村組織召開群眾動員會,工作開展比較順利。

  起初,由于群眾還沒種植過甘蔗,與他們講有關種植甘蔗的事,他們不清楚,甚至連聽都不聽你講。不是搖頭說不,就是含糊其辭,甚至表示不接受,沒有一個主動報名。從多年的農技推廣活動中,我們發現農民是最講實惠的群體,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容易接受,看不見的東西你說千遍萬遍不如干一遍給他看。我們組決定先搞示范戶種植,然后再帶動周邊群眾跟著干,以點帶面,全面鋪開。我們一邊發動宣傳一邊選點建立示范戶。選取示范戶就確定在隊長、小組組長、黨員和積極分子家庭中選定。第一個示范戶目標選定在旺里村岜寧屯的村干李光歡家,他有一塊一畝多的旱地在公路邊,土地肥沃,是種植甘蔗最好的示范地標準條件,便于日后組織群眾觀摩??吹贸鲞x定他這一戶,他心里也是拿不定主意,只是礙于自己是村干而不能拒絕罷了。見他心事重重樣子,我們跟他算了種植甘蔗和種植玉米對比的經濟賬。且種植甘蔗全由糖廠預撥種子和肥料,到砍收入廠后再扣除,農戶只懂得種植和田間管理。我們說了種植甘蔗的種種好處,他卻毫無顧忌地說,賬是那樣算的,但與實際有很大差距。廖副鄉長又拿出種植甘蔗合同條款樣本,跟他說可以跟鄉里簽訂合同,你按技術指導種植管理,畝產保證達5噸以上,如果不達5噸由鄉里補足5噸的價款,超產的歸農戶。簽字時他還是不太樂意。第二天我們叫糖廠調運種子和肥料到現場,他家出動三個勞力種植,在我們3個人的協助下兩天就種上甘蔗,并蓋好薄膜保水保肥。這是旺里村(原耶圩鄉)有史以來種植的第一塊甘蔗地。我們又馬不停蹄跑其他村屯繼續發動群眾種植。當年我們組負責的村屯超額完成60畝任務,達到95畝。全鄉7個村共完成560畝。第一次開始種植甘蔗,幾十來甚至上百年相當于第一次給耕地輪作休整,甘蔗苗生長旺盛,豐收在望。收砍時經有關部門實地驗收,平均畝6.5噸,其中李光歡家畝產達7.2噸。收砍那天他臉上放出燦爛的笑容,并對工作組說,平時你們來都是自己買菜自帶伙食,今天我要用超產的零頭請大家吃一餐,以慶祝豐收。農民高興,工作組更高興。

  第二年,不用發動,全鄉的群眾紛紛把玉米地改種甘蔗,鄉里各工作組重點由發動轉入到圍繞種蔗管理服務,組織力量調運種子,發放預撥肥料,印發栽培技術資料,到田間地頭給農戶上種植甘蔗技術培訓課,組織農戶代表到果化、四塘高產蔗區觀摩取經,全力抓好田間管理,從此,耶圩鄉甘蔗生產年年獲得了豐收。種植甘蔗使耶圩鄉農戶走上了脫貧之路,才二三年時間全鄉大部分旱地都種植了甘蔗,一躍成為平果的第二大甘蔗高產高糖種植基地。過后,我還以耶圩鄉抓甘蔗生產的經驗為素材,寫了一篇《種蔗走上致富路》的文稿,參加廣西日報舉辦的《甜蜜之路》杯征文比賽獲得了獎。

  由于工作表現突出,第二年莫其壽光榮當選了副鄉長,開始走上從政的道路。

  后來莫其壽又調到同老鄉主政,不時他還打電話叫我去“指導工作”。這話的意思我自己清楚得很,只就個人而言,他有專業知識,并且已在領導崗位多年了,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都很突出,叫我去“指導工作”,那是朋友對我的尊稱,絕對談不上指導啊。那時,我單位實行分區劃片包干負責制,同老不是我的責任區,要去還得請示領導的批準才能成行。因而我幾次“應邀”下到同老鄉。

  同老鄉素來被戲稱為平果“縣委(尾)”,離糖廠有一百二十多公里。因路程較遠,之前糖廠還未把同老劃作糖廠的機蔗區管理范圍,甘蔗生產仍處于自生自長狀態,后來因原料蔗來源不足,糖廠才把它納入管理范圍內。也就是說,當時同老也是甘蔗生產新開發區。第一次下去,考慮到它是一個新開發區,任務目標就圈定在宣傳、發動農戶把玉米地改種甘蔗,現場指導農戶種好每一畝新植蔗。我曾于1995年出版《實用甘蔗生產技術指導》一書,是適合新蔗區蔗農學習的資料,但書早已發放售罄了,手上只存有幾本,我只能摘錄部分內容再打印100多份資料,免費發放給農戶,很受農戶的歡迎。有一次,莫其壽拔冗親自帶領鄉工作組和我五人下村,那天我們連續走了三個村組織召開五次村民小組會,動員農戶積極發展種植甘蔗,號召隊干、村組組長、黨員帶頭認領種植任務,有100多戶與鎮政府簽訂種植甘蔗意向書,面積260多畝。為了趕時間,天剛放亮大家就出門,到街上各人吃了一碗米粉就向村里進發,到下午1點多最后一個村民小組會才散會,此時大家已饑腸轆轆,莫其壽就帶我們進一農戶去“蹲飯”。農戶主人是個四五十歲干練的農民,非常熱情好客,一見到鄉領導帶幾個干部進家,二話不說,馬上從涼床上騰地站起來。我原本以為,按照常理他是來跟鄉領導握手道聲歡迎的,卻不知,他免了繁文縟節的老“客套”,徑直到墻角拿一個喂雞的碟子,再抓一把玉米粒,走出門口去,手中不停地抓起那玉米粒反復散灑到碟子的邊壁上,叮鈴作響,嘴上連續不斷地發出“咕咕……咕咕……”的叫聲,聽到回籠的號子聲,散養在室外的雞群立即從房前屋后的樹蔭籬笆下轉頭往回跑。莫其壽馬上前去奪取他手中的碟子,不讓他抓雞來殺,并直接拉他進門說,不要拖延時間了,下午我們還有好多事要去辦呢,你就煮飯和炒幾顆黃豆就可以了。他很不情愿地走進火房,何止是只炒幾顆黃豆,而是從火灶上頭拿下一塊被煙火熏得黑不溜秋的約有二斤多重的臘肉,點燃柴火就燒那硬黃的肉皮,使其軟化,當火星燒到油星時噼啪作響,把那肉皮燒得焦黃,再用熱水反復多次涮洗,但表面仍然看見留有一層黑層,然后下鍋與飯同蒸。我心想那煙味肯定是很濃厚了,卻不知,一打開飯鍋滿層漂香,芳香醇厚的氣味立即刺激味蕾,垂涎欲滴了。不隱瞞地說,我愛吃臘肉,動筷子顯然比他們快,至少吃了四五塊,比他們都多。那是我吃到小時候農家自己蒸制的臘肉味,現在很難吃到如此的美味臘肉了。

  莫其壽不但有領導能力,而且還有一顆愛好文學的細胞。他對文學的愛好是多看少寫,也就是閱讀的多,寫作的少。他喜愛閱讀歷史人物和鄉村敘事類文本。我卻與他不同,一邊讀一邊寫,只要發現有題材興趣一來就寫。當然,這只是指業余活動的。因而,我與他多年不間斷的交往是以“文字”(稱不上文學)為紐帶,使我們連結在一起。他曾跟我說愛看我寫的文章,原因不是我寫得多么的有水平,而是我寫的文字都是帶有泥土芳香的氣味,經歷那個年代的人閱讀后會有所同感。每次一碰面,他第一句就問,好久不見你的文章了呢?寫了,發表不發表都要發給我看哦??梢哉f,他不但是我文章的第一位讀者,也是最忠誠的讀者。我的許多文章還未見報之前他早就讀到了。我受傳統觀念影響蠻深的,寫文章不好意思示人于樸,他卻常跟我“催稿”,讓我有點不適從。他不僅看,還充當義務傳播手,把我的好多文章轉發到他的另外朋友圈上,讓更多的人從文章中認識了我。那晚在葬禮上,市總工會副主席許英德親口跟我說,莫其壽是傳播你的文章的功臣啊。說其他的我不敢恭維,但這個說法我非常贊同。2020年我參加平果撤縣設市征文比賽,拙著《山村記憶》榮獲著作類一等獎。一經公布,書還沒印出來他就打電話叫我把Word文檔轉發給他,先睹為快。書甫一印出,我第一個親自送給他,接到書他很高興,還說了謝謝。他尤愛詩歌和攝影(如下圖),每有新詩或是攝得好照片,他都會第一時間傳給我欣賞。我也很愛讀詩,但天卻不賜我詩賦,只愛讀不會寫。前年,他轉發了幾首他自己寫的詩(可惜我大意把它丟失了)給我看,我說你寫的這幾首詩我覺得很不錯,比一些報刊網絡上發表的爛詩好得多,便鼓勵他投稿,他卻以寫作只是消遣解悶而已,不愿出風頭,否決投稿了。

  他的外甥班建武是北京師范大學的高級教授,國家級專業技術人才,專攻勞動教育學,經常在國際論壇和國家級報刊上發表個人論述、專著。獲益于當今信息發達暢通的有利條件,他一發表論著莫其壽就立即轉發給我看,多年來因此我獲益匪淺。他曾經當面跟我說,你寫的中學生時代學校勞動課的回憶文章主題與我的外甥研究的方向有點近似,叫我整理出來,由他轉發給其外甥指點評說,以提高我的寫作水平。我立即擺手說:不能!不能!因為時間對班建武外甥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他考慮的是國家層面的教育問題,我們這種基層名不見經傳、且是小打小鬧、自娛自樂的就不要打擾他了。

  《老農與?!?                                           莫其壽  攝

  我寫文章歷來都是先起好題目再寫正文,這篇卻例外。是先寫內容后才寫標題,因為我們的交往事例實在太多了,怎么寫都寫不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今天娛樂化、碎片化、快餐化的讀屏時代,沒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讀長文的,因而到此擱筆。

  但愿莫其壽乘鶴去,天堂里無病痛,悠然逍遙游仙景,不再受塵世喧囂的煩擾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為“地富反壞右”摘帽的人,就是“人民救星”嗎?——再評“作家于艾平”
  2. 他說:毛主席的思想挽救了黨,而非集體智慧!
  3. 特朗普一上臺,中國人吵起來了。
  4. 【選譯】古巴:一個神話的破滅
  5. 中國縣城婆羅門的階級性
  6. 明海|前三十年所還的五個歷史債
  7. 看孟曉蘇是如何忽悠農民全家帶著地票進城的?
  8. 面對中美俄:又蠢又壞的歐洲!
  9. ?臺灣還有機會逃脫“烏克蘭式命運”嗎?
  10. 曼波||京東美團給騎手五險一金,我卻笑不出來
  1. 二十年前的無意插柳,二十年后竟讓中國躲過一場千年浩劫!
  2. 李克勤|不聽毛主席言,吃虧在長遠
  3. 中國有沒有過赫魯曉夫?
  4. 尿著尿著,又出名了!
  5. 已經這么難了,就當個人吧!
  6. 挾個人恩怨、得失評價“文革”,絕對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7. 毛主席問彭總,哪個軍在朝鮮打得最好?彭總答42軍,主席:調回國
  8. “改革”口號喊得最響亮的人,背后隱藏著多少秘密?
  9. 歐洲金靴 |在井岡山烈士陵園,刷到賈淺淺的新聞
  10. 史衷|歷史的真相應該還原
  1. 郝貴生||談談“中國貧富差距位居 世界第二大”的根本原因
  2. 河南輝縣的天,是共產黨的天,還是裴春亮家的天?!
  3. 史無前例的危機已襲來
  4. 趙磊:鈍評DeepSeek
  5. 幾十年后回頭看,“文革”是不是一無是處?
  6. 李克勤|xxx是叛徒:周總理會不會私下里那么議論別的領導人?
  7. 烏克蘭戰爭結束——雅爾塔體系徹底崩潰
  8. 小崗村鮮為人知的十件事
  9. 井岡山觀心|從其對毛主席逝世后的評價,看李維漢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之一
  10. 查賬對賬,狗窩被拆,中國內鬼成喪家之犬
  1. 胡澄:黨哺育的兩代母親與我——七一之際的感懷
  2. 一個工人的思想轉變
  3. 一個工人的思想轉變
  4. 【選譯】古巴:一個神話的破滅
  5. 史衷|歷史的真相應該還原
  6. 史衷|歷史的真相應該還原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午夜 | 久久动态精品视频 |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污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九九99这里有精品6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夜夜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