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問題研究專家,中美關系專家金燦榮的一段原聲視頻,不禁悲從中來。
他說:"像那個芯片,我們自己是有責任的,你們知道798吧,九元橋798國營電子廠只是其中一個廠,我在國營電子六廠住了4年,我就看到這十幾個廠完蛋。
嚴格講,九元橋就是文革時期中國的硅谷,非常完善吶,基本上所有的半導體環節都有,是我們政府的買辦思維,就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人為的把它搞沒了,實話這是犯罪啊。改革有很多問題呀,其中一個就是這個買辦思維,十萬工人下崗,其中有上萬名工程師,他們都是我們國家的寶貝啊,卻被下崗擺地攤,開出租。"
金燦榮教授用“中國的硅谷"來比喻我國六、七十年代的高科技研發中心,可謂十分貼切。
1955年,根據毛主席的指示,2000多個科研項目相繼上馬,其中就包括被美國卡脖子的芯片和被美國一而再再而三羞辱的導航。
1958年,隨著全球第一臺晶體計算機的誕生,光刻機登上了歷史舞臺。196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集成電路課題研究組,專攻晶體集成電路的技術。1965年,我國第一臺光刻機研制成功,可以生產35NM硅圓片;1972年,武漢三廠編擬工業生產指南“光刻掩版制造”;1974年,全國掀起了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基礎材料攻關大會戰,主攻集成電路半導體;1977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致抗蝕劑研究小組編制《光刻膠》作為行業資料;1980年,清華研制成功的第四代光刻機,精度達到3微米。
可就在光刻機技術突飛猛進的當口,由于"造不如買",所有光刻機相關研究項目全部下馬。
關于導航衛星,我國同樣在1961年就開始布局了。
1961年,乘著蘇聯第一名宇航員加加林上天的東風,我國舉辦了12次星際航行座談會,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衛星與導彈互為表里,相互為用,因為二者發射所需的火箭技術基本是一回事。中國第一顆衛星工程伴隨著十年規劃被初步提出,一開始就包括系列衛星和宇宙飛船項目。
1963年1月,錢學森從上海機電設計院抽調朱毅麟、李頤黎、褚桂柏和孔祥言四人,親自指導,開展人造衛星研究設計的先期準備工作。收集和學習國外“泰羅斯”氣象衛星、“發現者”返回式偵察衛星、“子午儀”導航衛星、“回聲”無源氣球通信衛星、“電信”通信衛星和GEO通信衛星“辛康”等衛星和其他航天器技術資料,并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我國衛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規劃。四人小組在同年秋完成了《中國1964~1973年空間技術發展規劃(草案)》。
1965年1月8日,錢學森提出報告,建議制訂衛星研究計劃。認為人造衛星有以下幾種已經明確的用途:測地衛星、通訊及廣播衛星、預警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偵察衛星。
同年4月29日,國防科委提交70-71年發射第一顆衛星的報告;5月6日,中央專門委員會第12次會議決定上馬衛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任務正式啟動。衛星總體組組長何正華提議,第一顆衛星叫東方紅一號。7月1日,中央專委批復報告,衛星工程代號定為651任務,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
在東方紅一號研制進展順利的情況下,1967年,海軍提出發展導航衛星的建議;1968年,燈塔一號(DT-1)導航衛星正式上馬,進入項目論證階段;1970年,燈塔一號正式開始研制;1972年-1979年,燈塔一號完成了模型星、初樣星、熱控星、結構星、電性星的模裝和試驗。按照我國航天衛星研制的流程,燈塔一號的地面研制和試驗基本上已經做完了,就等著打試驗星上天了。
然而,1978年8月,有人發話停止導航衛星計劃;1980年12月,“燈塔”導航項目正式下馬,無數人科研人員的心血付之東流。
心血付之東流的又豈止光刻機和導航衛星的科研人員。事實上,整個80年代下馬的高科技項目,僅中國海軍就多達11項,中國空軍更是下馬了原定項目31項,第二炮兵部隊下馬的原定項目則多達45項。
軍用科技項目尚且下馬如此之多,下馬的民用科技項目就更不用說了。
而下馬的原因,居然是"造不如買"和"用市場換技術"。
"造不如買"。買來的東西,你有產權嗎?
"用市場換技術"。市場拱手讓給人家了,人家讓你代加工,給你核心技術了嗎?
也有人說,80年代之所以下馬大批高精尖科技項目,是因為經濟困難。
試問:兩彈一星是在什么情況下造出來的?難道80年代的經濟比六、七十年代還困難嗎?
當我國光刻機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時候,光刻機巨頭荷蘭ASML尚未建立。如果整個項目堅持下來,通過精益求精,光刻機還會有荷蘭什么事嗎?中國芯片還會被美國卡脖子嗎?
美國現在使用的GPS導航系統也是70年代才開始研制,直到1994年才全面建成,整個工程耗時20余年,耗資200億美元。我國燈塔一號花的錢還不到美國GPS系統的一個零頭,如果整個項目堅持下來,通過更新迭代,還會被美國一次又一次羞辱嗎?
經濟困難是吧。運10大飛機1970年立項,1980年在成都—拉薩線首飛成功,基本達到波音707技術水平,最后定型只需再追加3000萬元。我國八九十年代從國外買飛機花了幾百億,真的是沒錢嗎?
說到底,不是經濟困難,而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淺。
毛主席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還是老人家站得高,看得遠?。?/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