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決策的傳統思想文化基礎
管理是一種社會功能,它的根深植于思想文化之中,因此,管理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現代管理中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都與傳統思想文化有著割不斷的脈承關系,其中我們現在提倡的民主決策就有著它的思想文化基礎。認真學習研究這一方面的內容,對于提高領導者民主決策的自覺性和實踐性是十分有益的。
一、“自知者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之所以稱之為“貴”就在于能自知者稀少,特別是領導者能做到自知就更不容易了。作為領導者在思想深處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存在著自己比下屬強的意識,雖然這種想法很少有人直接把它說出來,甚至問及于此也避而不答或矢口否認,但實際上這種“我是比他們強,不然怎會由我來領導”的意識又確實是存在的,不然的話就不會有那些自以為是和獨斷專行的現象了。“貴”的另一層含義在于“自知”有能使人“明”的價值。有誰不想使自己成為聰明的、高明的人呢?而能否成為“高明的人”取決于是不是能做到“自知”。誠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能夠了解別人優劣長短的人僅僅是有智慧,而能夠認識自己不足的人才是最高明的。
現代決策已成為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要求決策者必須掌握大量的信息,具備各種知識和技能,否則就難以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然而主要決策者個人所能掌握的信息,所具備的知識又是十分有限的,于是個人掌握的信息、知識的有限性與現代重大決策復雜性的要求之間構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集思廣益,民主決策,從下屬和群眾那里來獲取信息、經驗、知識、思想、觀念等,以眾人之“知”來彌補主要決策者個人的“不知”。
這里“自知”是一個前提性的思想要求,如果不能正確認識估價自己,看不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智慧的有限,那就根本想不到去發揮和利用眾人的知識和智慧。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首先必須“知不知”,就是要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而惟有認識自己的不足,并不斷地加以彌補才能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二、“盡人之智”
在管理領域中,運用眾人的知識和智慧來彌補決策者個人的不足,在中國古代哲人那里已早有明確地論述,。《韓非子 八經》中說:“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意思是下等君主用自己的能力治國,中等君主用眾人的氣力治國,上等的君主則用眾人的智力治國。強調的是決策者不應只是“盡己之能”,也不應只是“盡人之力”,而應該是“盡人之智”,激發和利用別人的智慧。明確的說就是反對僅僅憑借個人的智慧進行個人決策,而主張在決策過程中要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利用眾人的智慧。
現代決策學認為:一個高明的決策者,其高明之處不在于他挖掘自身能力能達到什么程度,而在于他有效地激發和利用別人的能力能達到什么程度。基于這樣的認識現代管理中十分強調民主決策,強調參與決策,十分重視利用“外腦”進行決策。這就要求領導者要通過各種方法借助別人的知識和信息儲備,激發和利用別人的聰明才智,籍此來彌補個人之不足。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說“盡人之智”的觀點對于今天的領導者仍然具有思想啟迪的作用。
三、“一聽而公會”
如果說前兩點是民主決策的思想基礎的話,那么“一聽而公會”則是方法啟示,是前兩點的自然延伸,解決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和利用眾人的智慧。
韓非說:“是以事至而結智,一聽而公會。聽不一,則后悖于前。后悖于前,則愚智不分。不公會,則猶豫而不斷,不斷則事留。”意思是:當遇到重大的決策問題時,要先逐一聽取眾人的意見,經過綜合分析以后再召集眾人對綜合意見進一步進行討論。如果不是這樣,一開始就集中討論,有人就會依附別人的看法講一些有悖于他原本想法的意見;這樣就分不出下屬中的愚笨和聰明。如果不進一步召集眾人會同討論,那么決策者就會猶豫不決,該斷的事情就會拖而不決。
何以會這樣呢?因為決策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往往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如果不“一聽”而直接用“公會”的形式進行商議研究,就難免使人產生一種我不講別人也會講的心態,于是就放棄了思考,或者不能全力認真加以思考,往往不是隨聲附和就是講一些不切題意或無關疼癢的話,或者由于有思想顧慮而不敢直抒己見。相反如果先逐一單個征求意見,那么被征求者就得集中精力加以認真思考,也就能毫無顧慮地講出自己真實而完善的意見。
“一聽”后還要“公會”,如果不進一步召集眾人會同討論,就不能對眾人的想法進行整合、改進和篩選,就難以找到最具實際意義的解決方案。所以說“一聽而公會”是缺一不可地兩個環節,先逐一聽取個人意見,然后集中討論,這就是決策智慧,對于我們今天的民主決策仍具有思想的啟示和方法的指導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