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毛澤東時代?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關系到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今天的成就、以及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改革開放四十年它的基礎,難道不是建立在毛澤東時代打下的根基之上嗎?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沒有全國工業化的起步,沒有掃盲、醫療、基礎設施的全面推進,后來的經濟騰飛從何談起?有人說,那時的中國“窮得可憐”,可是誰能否認,正是從那個被嘲諷的“窮得可憐”起點,我們一步步爬出了百年積貧積弱的深淵?
有人用人均GDP來否定那個時代,可GDP真是衡量國家發展的唯一標準嗎?新中國前三十年,沒有外資企業,沒有資本家分享蛋糕,所有的經濟產出都屬于人民。可今天,外資貢獻了中國GDP的很大一部分,他們的利潤最終流向何處,大家心里清楚。而且,那三十年經濟沒有因為貧富分化而腐爛,相反,全國人民共享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保障,這一點,今天又有多少人能輕松擁有?
不妨看看其他領域的成就:兩彈一星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桿,黃賭毒蕩然無存,勞動者站在社會中心,國際舞臺上,“朋友遍天下”。更重要的是,毛澤東時代讓中國人真正有了自信,敢于對不公平的國際秩序說“不”,這份氣概和骨氣,難道不值得后人珍惜?
至于所謂的“人口論”,更是耐人尋味。毛澤東時代,全國人口增長迅速,平均每年新增1500萬,而民國時期每年卻減少56萬。如果沒有當年對營養、醫療、社會保障的全面改善,今天的“人口紅利”根本無從談起。那些以“餓死三千萬”為噱頭抹黑歷史的人,又該如何解釋這一切?
總結歷史,不是為了陷入爭論,而是為了找到前行的路。毛澤東時代,為中國打下了工業化的基礎,為人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也樹立了強大的精神旗幟。改革開放讓國家進一步發展壯大,但不能因此否定前者,更不能用今天的標準簡單粗暴地評判過去。畢竟,一個國家的復興,不可能是割裂的,而是連續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兩個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學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們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路。歷史無須被神化,也不該被貶低,它只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從自立自強到民族復興,走對路,才是關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