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表達用語言,吐露真情與實感,隨著星轉與斗移,一些用語在改變,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祖國面貌換新顏,人們前赴與后繼,凝聚智慧與才干,日常用語前后比,境界差異頗明顯。
毛澤東時代創偉業,人們奮斗爭為先,不計條件與報酬,時刻聽從黨召喚,當年時興口頭語,至今仍響在耳畔:“革命戰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革命工作許多種,干啥都能做貢獻。”
后來經濟在“搞活”,拜金意識卻彌漫,一切以我為中心,口語表達也變換,人們匆匆干事兒,這話常常掛嘴邊:“不管是干啥工作,到哪兒不是為飯碗。”“打工就是出苦力,養家糊口把錢賺。”
常道言者為心聲,語言變化隨處見,社會影響比較大,詞語出現就頻繁:當年“勤勞”受尊重,后來“享樂”為能干;當年“節儉”為美德,后來“消費”被稱贊;當年“助人為樂”嘴邊掛,后來勸人“閑事別管”很普遍;當年處處“學雷鋒”,后來人人“防詐騙”……。前后用語如明鏡,映照出社會風氣一側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