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最近,熱心讀者投書一封,試圖討論一下如今大火的“tiktok難民”風潮。不同于各家媒體的選題思路,作者既沒有去深度追蹤美國人的觀點,也沒有大談中美博弈、文化戰爭,而是轉向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當我們在互聯網上說話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擁有隨便“代表”他人說話的權利?進一步還可以追問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真的對中國有那么了解嗎?
從周二白天開始,我的小紅書首頁就已經開始被外國面孔“占領”。我保證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盛況,像是我走出家門,看到街上的廣告牌全部換成了英文一樣。難道一覺醒來,我被強迫開啟美國化了嗎?聽朋友講了事情始末,從特朗普開始說到小紅書用戶建議外來者遵守地方法律。我開始納悶,這到底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還是說僅僅是短暫的狂歡?
無論如何,兩國網友能在當下玩得開心總是好事。在“塵埃落定”之前,各類媒體自然要根據他們的視角展開眾多評價。今天我想借著這篇文章里說一說中文世界對此的反應。
講“中國故事”,無須“為他人代言”
這幾天的小紅書,你能看到“貓咪稅務官”、“美國作業幫”、“選擇你的spy”等新奇畫面。
當然最讓兩國網友癡迷的還是經濟生活中的“對賬”了。就像是每家公司都不讓聊薪資,但是牛馬們還是忍不住旁敲側擊一樣,中國網友們也很難不問美國人到底一個月能收多少米。在經歷各種信息販子講述“到底哪邊的購買力更強?哪邊吃的更好?”這些故事后,網友們終于不讓中間商賺差價,直接詢問當事人了。
問完了問題后,神友兔友似乎均當場宣布勝利,《意林》反倒可能成了最大輸家。
我們似乎不再需要別人代替我們了解真相了。然而,在談及另一些話題(例如LGBT和殘障人士)時,許多網友卻很急切地想要在“外賓”面前講好“中國故事”的真相。
我有個問題要問,真不是攻擊網友們。為什么不讓這些群體自己來說呢?如果自己并非LGBT或殘障群體中的一員,卻過于“熱心”地插嘴,恐怕會讓這些同為“中國人”的故事變成一種代言。
例如,在關于LGBT群體相關的討論當中,會有許多這樣的回復:
對此,另一些用戶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們說 disabled在這里也活的很好,我做過殘障人士社區的工作,看這些看得一股氣從胸口噴到頭頂,表面工程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特色。”
“LGBT評論區有的“尊重不理解”我都能接受,有的起手就是‘不反對不支持不宣傳’,我看也有外國人吐槽這和讓中國人不說中文有什么區別……。”
進一步來說,確實有各種主客觀原因,導致無論是在大眾媒體還是小紅書這樣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有許多群體依然無法發聲或者是得到足夠的輿論關注的情況。
在小紅書上,我們可以遇到需要一天打幾份工的美國網友,但是在我們這里,一天打幾份零工,乃至于每天凌晨去零工市場苦苦“等工”的人的聲音,卻往往難以在這些平臺上開口。哪怕真的被代言了,代言人也容易被無法關注。
所以,我又想提出一個猜想,且一定不對:如今散布在小紅書上的討論,可能仍舊處在某種錯位當中。這場看似中美民間密切交流的壯舉,可能雙方誰也沒法真正代表誰。
我們不必“搶答”
之前看到一句話:第一世界國家仿佛一面太干凈的鏡子,稍經“擦拭”就能看到“真相”。在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這句話冷不丁地在自己的腦海中閃回。與此同時,還有另一句話:中國的大城市離倫敦、紐約很近,卻往往離中西部的鄉村乃至縣城很遠。
中國在近百年的時間里先后經歷了傳統秩序的崩解與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令人振奮卻遇上挫折的社會主義革命,以及近幾十年來,接入全球市場之后奇跡般的增長與動蕩中的轉型。與我們熟知的那個過于“平滑”的歷史敘事不同,這個過程充滿著矛盾、張力與未完的故事,并在中國社會內部塑造了太多無法輕易抹開的“褶皺”。當我們試圖講述“中國故事”時,我們往往很少去思考“中國故事”到底是誰的故事?驀然回首,甚至有時會發現比起大洋彼岸的美國,自己的“鄉土”似乎更顯陌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搶答”似乎是一個過于冒失的舉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況:一些網友論及“西方”,往往可以侃侃而談,指點江山。但是談及中國時,許多人卻只能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作為一個生長在中國的中國人,難道這不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事情嗎?當然,在此我并不是要批評任何人。回應這一尷尬的現實,恐怕是許多人不得不肩負的重任。
在能夠有自信堅定地,科學地回應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大可放寬心。無論來自國內、美國還是任何一國的熱心網友,我們暫且都可以首先作為一個“人”推心置腹地聊聊。
實際上,我這幾天也與小紅書上一位來自美國南部的“tiktok難民”聊了一下。他的小紅書主頁主要在分享美國南部鄉村的日常生活,與幾個關于美國南方的Q&A(比如問中國網友對他居住的某州的看法,以及對美國南部的看法等等,非常細碎)。
在溝通當中,他告訴我,他是從tiktok處了解到的小紅書。因為tiktok禁令的關系,他覺得自己應該尋找一個替代品。但是經過這幾天的使用,他覺得小紅書最吸引他的地方,是它能夠提供比tiktok更強的個人聯結:在小紅書上,他能有更多即時且鮮活的互動,能夠與許多新朋友相互分享那些生活中更鮮活的人生。
讀者朋友們,也許我們也有像美國人這樣的孤獨感,想要去探索和交際。而這樣的好奇也絕對不會只對美國人產生。讓我們探索神秘吧,對外國人、對過去的人、對身邊的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