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年去杭州公干,公務之余,同儕陪同參觀杭州郊外的湘湖風景區,風景區里有一名為“跨湖橋遺址”的博物館,館內藏品琳瑯滿目,其中最為突出和珍貴的,是2002年在這里發掘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據介紹,這是一條原始部落居民門所使用的獨木舟,是人們當時所開發使用的交通運輸工具,出土保存完好,基本以原貌展現在如今的世人面前。
佇立這條獨木舟前,聽講解員做了簡單的介紹后,筆者內心相當震撼,不僅由衷地感嘆,這真是一項偉大工程和偉大事業!當此之時,筆者既想了很多,也與同儕交流心得、互相啟發,近乎受了一場思想洗禮般,十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仍然印象深刻。
具體地說,站在獨木舟前,筆者當時思考了如下幾個問題:
其一,集體勞動很偉大
一條獨木舟,在今天看來很不起眼,無非是把一顆粗大的樹木中間挖空而已。可是,如果我們穿越8000年,來到當時的原始群落社會當中,將發現這可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試想,使用石器工具的人們首先要將一顆十分粗大的樹木砍伐放倒,然后去枝、剝皮、截取,然后再一點點地將樹干中間部分挖空……這將會是多么浩大的一項工程啊!因此可以預計的是,這一定是幾百上千人的集體勞動,并且還要持續相當長一個時期。沒有這樣集體有組織的勞動,完全沒有可能完成這樣一項偉大工程。
其二,公有制度真管用
那么,這樣一種集體勞動是靠私有制來支撐還是靠公有制支撐呢?回答是:完全徹底的公有制。因為原始社會沒有貨幣,不可能支付這些人的工資,他們的勞動完全是義務性質的。更重要的是,為支持這樣的勞動,還需要有一批人義務地為他們提供服務,即提供飲食等保障,這也要建立公有制的基礎之上,因為如果沒有人義務地提供飲食等服務,那么這些打造獨木舟的人要么一批批地餓死,要么半途而廢作鳥獸散。而我們今天之所以有緣還能見到這條出土的獨木舟,完全拜原始社會那種干凈徹底的公有制之所賜。
其三,公共管理是起點
如同動物群落有動物群落的規則一樣,人類的原始社會也有公共管理,上述打造獨木舟的集體勞動以及相關保障離不開公共管理,而接下來獨木舟的使用、管理與維護更是要貫徹公平、公正與統籌兼顧的原則,只有在這樣的原則下,才能讓部落全體成員平等地使用這條獨木舟,不然的話,就將引發激烈的爭奪與沖突,嚴重的話自己內部就要打起來了。
要想在獨木舟建成之后內部更加團結有序,對外能有效保護獨木舟的主權,這就需要更完善、更高級的公共管理,而這樣一種公共管理的基礎則是公有制為基礎,即獨木舟為全民所有,而不能為某家某戶或某幾個人私人占有,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人類之所以是人類,之所以日漸走向文明而沒有成為狼群或者羊群,公共管理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參觀之后,上述三點思考一直縈繞在心中,揮之不去,每遇到重大社會政治與經濟矛盾時總要浮現出來,同現實糾纏在一起。眼下也是這樣,當下輿論與思想領域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公有制與私有制關系的問題,二者究竟孰是孰非、孰高孰低,相關爭論相當激烈。這樣的現實往往令人思考一些終極性的問題,即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怎樣走過歷史走到今天的呢?我想這條獨木舟提供了很好的啟發,那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秉持“天下為公”的信念走進了歷史,也是靠“天下為公”的信念才走到了今天,如果把私有制奉為神靈,人人自私自利,以謀私為至高無上的準則,那中國社會還能走出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足跡,還能有今天的中國嗎?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自從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以來,古圣先賢們概都號召與弘揚立德立人、立言立功,從沒有哪個人把發財致富當做人生的目標與追求,最多也只是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已。
同樣,中國人應該如何走向未來呢?究竟是私有制還是公有制才“真實不虛”、“度一切苦厄”呢?才能“般若波羅蜜多”呢?
想來想去,根本上恐怕還是要公有制才行。僅從人類生存的角度而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總不能永遠只呆在搖籃里。現在,人類已經邁上了通往外星的旅程,以人類之渺小,在浩大的宇宙中要有所作為,必須集成全人類的力量才有可能,比之當年制造獨木舟還要難上千萬倍,各自為政的私有制又有多大的戰略空間與終極價值呢?
當然,如果有人只想自己,認定身后洪水滔天也與自己無關的話,那這樣的議論也就沒什么價值、沒什么說服力了。但就終極意義而言,公有制是人類的起點,代表人類未來的與方向,更將是人類社會的歸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