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文科倒閉潮”引發廣泛討論,雖然言過其實,但放眼世界,這股重新審視文科的情緒已經無法不被重視。歐美社會思潮自疫情時代后愈發混亂,讓各領域的西方大儒們也開始跟著混亂,給不出方向;國內輿論上,最近先是一幫不思進取的電影行業從業者成為眾矢之的,又有南周新致辭面對AI話題的語無倫次惹人發笑。
正如沉思錄前幾天文章中所說的,文科不能只在否定“文科無論用”和“文科關停潮”時才有用。想討論如何”保衛文科“,還是要先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境界和人文胸懷放下來,直面一下文科當前的基本問題。
筆者曾經就讀的是新傳專業,就從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基本情況說起。
新傳專業的作為以輸出信息,觀點和情緒為己任的文科,在當代的學術生產以及傳播分配機制下,其本質上也是在生產商品,和文化類產品沒有不同。然而比起文化產品,當代”新傳產品“的低質量產品嚴重產能過剩,高質量產品嚴重短缺的情況還要嚴重得多。
可以說,從前些年開始,新聞傳播專業就成為所有文科中內卷程度最為可怕的。
注意,我這里說的"內卷”就是這個詞的本意。這事說來也很諷刺,“內卷”最早是一個學術詞匯,大概從17、18年開始,自媒體進入大爆發時代,各類非虛構寫作興起,專業的和非專業的傳媒者們一齊下場在紅海里爭搶,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使用人文社科理論制造、解讀和發酵了無數傳播詞匯和議題。
其中,"內卷”這個詞就是代表。從論文中的學術詞匯變成了任何階層抱怨時下意識使用的日常詞匯,影響力廣泛到甚至出現在了政府文件中。真說起來,這個詞原本的學術意義和使用范疇早已被嚴重扭曲,到現在在輿論討論中很多時候已經屬于概念污染,各種不同性質的現象和問題被"內卷”一鍋燴,讓爭論更得不出頭緒。這個過程中,新傳從業者們可謂出力頗多。
然而,很多領域的“內卷”是偽話題,新傳的內卷卻是真的。在傳統媒體時代,以及自媒體崛起之前的互聯網早期,新傳相關的社會崗位可以說在文科領域中是最穩定體面的那批。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后形勢急轉直下,傳統媒體關停轉,互聯網輿論生意面臨大小資本和無數草根競爭,甚至新傳職業的高端身份進階“文人”、“公共知識分子”等也開始被時代拋棄。
急劇的時代變化讓新傳傳統就業路徑變得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新傳專業新傳考研分數在幾年間水漲船高。新傳學生基本都有一定的新媒體寫作與宣傳的策略,新傳理論也非常容易入門,輸出一些所謂“新聞理想”的大詞,很容易能吸引更多人來考新傳。這種學科人數和社會需求的背離,首先導致的就是新傳考研潮。
線上新傳考研考公輔導機構則是帶動這種內卷的關鍵角色。當學科就業已經出現困難,學習大量新傳理論的學生們,投身新傳考研輔導便是能把知識變現的最快方式。有學者發微博直言,新傳考研越來越是輔導機構與高校之間的博弈。錄取分數走高,新傳考研輔導機構為了跟上,便會不斷加碼課程內容與練習量,最后都壓在了普通的新傳考生身上。
以筆者考研為例,需要熟背的除了傳播學概論、新聞學概論、新媒體概論三大門理論以外,還有新聞采訪寫作理論、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新聞倫理與法規等相關知識。每一類至少對應一兩本教科書,每周保持不間斷消息改寫與新聞評論的練習。在距離考研半年左右年開始整理當年熱點專題,學習各種答題技巧,跟讀各種論文與新教材。
甚至到最后要考試一兩個月間,已經卷到了要訓練書寫速度才能在規定時間內答完試卷的程度。再加上英語和政治的復習,整個作息保持了半年以上每天八點進圖書館,晚上十點出門。
但最終結果還是沒有考上,多數人都是考不上。殘酷地說,在總量上,考研輔導機構賺的錢就是考不上的人身上的。不少人會繼續二戰、三戰,在這幾年考研實在越來越難后,新傳就自然進入了考公大潮。
新聞傳播本就要求從事者有敏銳的觀察和敏感的內心,要求善于輸出內容和情緒,在學科卷就業卷的情況下,新傳學子們這種敏銳和敏感就化作網絡上大量的焦慮性情緒內容。
在小紅書,知乎,B站等等平臺,我們很容易接觸到類似情況年齡相仿的備考青年,天天和理論語言接觸,內心苦悶,一邊家里蹲備考,或者做著各種過渡類工作,一邊在網絡“青年問題”的大旗下,含情脈脈地用你熟悉的語言講述你的困境,讓自身的焦慮情緒在賽博空間中與群體的社會焦慮引發共鳴。
焦慮的不止是新傳備考青年們。在新傳體系的職業層我們已經能明顯感知到,媒體從業者們已經越來越習慣用“焦慮公式”去做題,去輸出內容。還是以青年問題為例,之前有個段子總結得非常精辟:
首先
大廠35歲員工/985文科畢業生/延畢博士/抑郁癥患者/雞娃父母/一年制英碩/考研二戰/雙非學歷/AI創業新秀
遇到了
心理疾病/房子貶值/過年回家/秋招面試/職場PUA/情感冷暴力/裁員降薪/家庭變故/天災人禍/政策調節
只好
遁入寺廟/回到縣城/開啟副業/尋找同伴/去看精神科/正念冥想/學歷提升/換份工作/打離婚官司/帶孩子搬家
好了,最后加上題目:
《這屆年輕人XXXX》《一個X決定去做Y》《X,困在Y里》《一個X,與Y》《X不歡迎Y》《X,在Y之后》《X歲,開始做Y》
恭喜你,得到了一篇嶄新的正面連接/極晝實驗室/真實故事計劃/每日人物/冰點周刊/谷雨實驗室/看理想/新世相/看客insight!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當前《這屆年輕人XXXX》之類的媒體已經完全套路化,往往既不能代表廣泛的年輕人,也沒法說明社會的真面貌,表達的只有內容生產者自己的剪裁和情緒,目的只有通過輸出焦慮獲得流量完成KPI。甚至我們都沒法細想,這類內容的生產過程里,AI已經摻和了多少。
像這樣的“青年問題”討論方式,已經不是幫助我們像蘇格拉底名言那樣,去審視生活本身值不值過了,而是為了迎合偏好,有了失真,并成為一種生產焦慮,自怨自艾的情緒消費品。
這種敘事方式中,生活本身只有兩種被呈現的可能,一種是中產的生活,另一種是能滿足中產獵奇想象與情感需要的“別人的生活”。蘇格拉底的名言被改寫成“未經中產趣味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呈現的”。與其說是在討論“青年問題”,不如說是在討論“中產再生產的焦慮問題”。
話說回來,互聯網時代,青年問題成為新傳體系生產議題的核心內容是無可避免。向青年輸出焦慮性內容,本質上也是在討好迎合青年人。身處當下網絡空間中的青年人們,情緒價值大過天,經常喜歡虛假的身份共情,往往拒絕真實的個體境遇。這種情況下,“焦慮”也成為了一種時尚信息消費品。媒體的一味迎合,讓很多議題的傳播味道越來越不對。
就拿前段時間在短視頻中很火的,許知遠和林小英老師對談的各種片段和金句為例。林小英老師在節目中的完整表達可能有特定的語境與目標效果,但各種短視頻賬號反復截取說道的金句是十分偏頗。
像這段,“現在的教育是個去孩子健康因素,讓孩子生命慢慢萎縮的過程…如果從高一第一天就開始把孩子學習的過程錄下來,一直錄到高三然后再壓縮成一小時播放,你就能清晰的看到孩子是怎么有榮變枯的了。”
筆者本人也在高中內做調查,和學生廣泛交往熟絡后,明顯感覺是哪怕是緊張的高三,學生們也有自己的意義世界,也是有調動自己的情感與能動性,去克服困難,去跌跌撞撞成長的空間,憑什么就一定是由榮到枯?得出這種結論,可能是沒有與現實當下的高中生長期交往交流,只是從一種外部視角出發。
訪談節目的攝制安排也似乎印證著這點,拍跟隨領導介紹像游客般去聽一堂示范課,拍“榮歸故里”的教授在講臺上與學生們拿著話筒互動,拍學生們的高考誓師儀式。這種視角就是會讓人感覺不適的,知識分子式的悲天憫人是能迎合部分人趣味,但這種俯視,也隱約給人一種瞧不起學生的感覺。起碼假如筆者本人是這所被攝學校高中的學生,我并不希望自己被這樣呈現在一檔節目里當。
還有,“就像現在這種新課改里面的,它強調的那個和大家一起探究,其實好多時候我就喜歡一個人待著,我為什么和那么多人合伙,你其實可以給我一些空間去掙扎。和別人合伙時候我就是會有人際壓力啊,你可以說我情商不高,可是我為什么要情商高呢?我可以說在大庭廣眾下不說話,我為什么要表現得很活躍,為了要像開個研討會一樣,發個言呢?…我發現好多特點和褒揚的特點不一致,哪我也配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啊。”
節目里這句話本是想強調尊重生命個體差異的評價體系的重要性,但如果結合林小英老師作為知名教育學者的身份就會有了絲反諷效果。能去一席演講,能和許知遠談哈貝馬斯如何如何,能有如此知名度,一定程度上不就是廣泛與社會交往能力,所謂“情商高”的體現嗎?這難道不是一種凡爾賽,以情商極高的方式,夸夸其談地告訴別人“情商不高也會很好” ?
況且,回到教育本身,學生為什么去學校,不正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嗎?不就是需要學著和同學交朋友,和老師打交道,學著怎么和別人建立信任與團結嗎?
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不只新傳本身,當下其他會與輿論傳播發生關聯的學科,像這里的教育學,也開始有意無意的配合媒體,卷入到這種輸出焦慮,過度討好的機制中。像林小英老師這段話能被各種短視頻截取傳播,實質正是因為迎合了流量邏輯里,不少年輕人,所謂I人特征,不愿社交的時尚認同。
在流量機制,算法主宰和AI競爭下,當代媒體對自身職業的焦慮性是廣泛存在的。傳媒堅守的本應是一個社會理性客觀的底線,然而當前媒體緩解自身焦慮的辦法就是過度討好+輸出焦慮。這還是傳媒工作本來的職責嗎?
作為一個普通新傳青年,在深刻感知到當前學科教育基礎的供給情況存在著怎樣的內轉扭曲的情況下,我實在沒法說出多少“保衛新傳”之類的暢想。社會不是不需要文科,但文科體系的運轉和職責要朝著什么樣的方向變化,這肯定是社會未來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但作為一個00后青年,面對每天被媒體制造的青年焦慮議題所包裹的青年同胞們,我還是想多說幾句。面對這些議題制造,面對這些情緒輸出,我們不能否認其中會存在的那些有價值的反思,以及蘊含的現實力量,但身處其中的我們也需要些識別僵化套路的灑脫銳氣,既可以把它作為時尚把玩,也能跳出它的話語,用現實行動和新的體驗,尋找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解釋。
現實處境本就尷尬不易,何必過分執拗在一種已經類型化的情感消費中消耗自己,為別人的職業體面做貢獻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