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丘的一座寺廟里立起了一尊毛主席的塑像,塑像底座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有求必應”。
這一現象乍看之下荒誕不經,但卻引發了不少思考:為什么一個無產階級革命的領袖,會被供奉到寺廟中,成為人們祈求庇護的“神像”?毛主席的一生強調人民自力更生、團結斗爭,這樣的形象與“有求必應”背后的神化邏輯顯然格格不入。
毛主席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象征,他的思想代表著人民翻身解放的道路。然而,當他的塑像被搬進寺廟,他的精神被轉化為一種祈求“靈驗”的存在時,實質上是對革命理想的消解。
這種現象并非孤立的荒誕,而是對當下社會現實的深刻折射。無產階級在當前條件下的生活越發艱難,在階級矛盾尖銳、貧富差距擴大的背景下,很多人感到無助而迷茫。他們想改變現狀,卻發現自己沒有力量,也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于是,出于樸素的階級情感,他們將希望寄托在毛主席身上,將其視為最后的救命稻草。
從“無害的神像”五個字可以看出,無產階級對毛主席的祈求并非源于對其思想的深刻理解,而是試圖用一種神秘的外在力量來彌補自身的無力。這種“有求必應”的神化邏輯表面上似乎是一種對毛主席的懷念和崇敬,實際上卻是對其革命精神的閹割。毛主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導人民認識到自己的主體性,認識到只有通過集體斗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然而,當人們將斗爭精神轉化為跪拜神像的行為時,這種革命精神已經被徹底削弱,甚至被消解成了一種無害的安慰劑。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現行社會體系對無產階級的壓迫讓人們看不到出路。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當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越來越惡化,當資源分配的天平越來越傾斜,很多人開始失去對未來的信心。生活的重壓讓他們無暇思考斗爭的可能性,而主流意識形態也不斷在麻痹人們,讓大家相信現狀無法改變。于是,寄希望于外在的力量成了無產階級的無奈選擇,毛主席也因此被神化為一種“靈驗”的存在。
然而,這種“跪拜”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迷茫的表現。
“只有不理解,才會祈求;只有走投無路,才會跪拜。”
無產階級并非真的相信神像可以帶來解放,而是因為在現實的壓迫下,他們暫時看不到方向。但毛主席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揭示這種迷茫的虛妄,他曾一再強調,解放不是靠祈求得來的,而是靠無產階級自己站起來,通過斗爭從剝削階級手中奪回權力。正如《國際歌》中所唱:“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這句話正是對無產階級解放道路的最深刻總結。
如今,將毛主席塑造成“無害的神像”,不僅是對其革命精神的扭曲,更是對無產階級斗爭意識的進一步麻痹。這種現象提醒我們,無產階級要想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必須擺脫對外在力量的依賴,重新認識到自身的主體性。毛主席的塑像不是用來跪拜的,而是用來啟發無產階級覺醒的。他的思想不是用來供奉的,而是用來指導斗爭的。當無產階級意識到,權力不會自發從剝削階級手中回歸,他們必須組織起來,通過斗爭去爭取,那時才是真正走上了解放之路。
砸爛“無害的神像”,正是破除幻想的第一步。無產階級需要認識到,神像不能帶來解放,真正的希望只存在于自己的手中。而解放“閹割的真理”,則是喚醒無產階級斗爭意識的關鍵。毛主席的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從來不是神化的個人崇拜,而是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深刻洞見。只有當無產階級重新拾起這些思想,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出路。
所以,與其跪拜,不如覺醒;與其祈求,不如斗爭。毛主席留給我們的,不是“有求必應”的神話,而是革命的道路和斗爭的精神。無產階級的命運,最終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未來的方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