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就像一場復雜的化學反應,既不是自然成長,也不是簡單的外力催生,而是在內外矛盾的交織中慢慢演變成型的。這種“化生”的特性,決定了它的形成和復辟都有著隱蔽性和復雜性。蘇聯的歷史經驗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國有化和集體化的推進,使得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立。但這一切并沒有讓階級斗爭完全消失。
列寧早就指出,過渡時期的階級斗爭會更加殘酷,因為被推翻的剝削階級雖然失去權力,但他們的思想和影響卻沒有立刻消亡。對于蘇聯來說,這種思想的殘余逐漸在黨內外滋生,甚至腐蝕了一部分黨員干部。他們在修正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引發(fā)了資本主義的復辟。
蘇聯的資本主義復辟,并不是外部敵人直接入侵的結果,而是內部矛盾逐步積累、演化的結果。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人篡奪了黨和國家的權力,用修正主義路線改變了整個國家的性質。過去為勞動人民服務的蘇維埃商業(yè),轉而成了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剝削人民的工具。更諷刺的是,這種新型的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甚至超過了沙俄時代的資本家。
這說明,資本主義并不是簡單地“胎生”于舊社會,也不是“卵生”于外部勢力,而是一種內部矛盾積累后的“化生”。剝削階級雖然被打倒,但他們的思想卻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復活,寄生在黨內,從內部將社會主義的軀殼掏空。
這一過程給我們的教訓非常深刻。蘇聯的資本主義復辟不是偶然的,而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剝削階級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除,制度上也缺乏對官僚主義的有效遏制,使得無產階級專政逐步變質。修正主義者以“改革”為名,實際上卻是一步步復辟資本主義,讓勞動人民重新走向被壓迫和剝削的境地。
從蘇聯的歷史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的勝利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斗爭的起點。無產階級專政如果不能徹底清除舊社會的思想殘余,如果不能有效處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就可能以“化生”的方式卷土重來。
今天回顧蘇聯的教訓,不是為了批評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資本主義的“化生”提醒我們,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了挑戰(zhàn),只有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立場,警惕內部矛盾和外部干擾,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轍,為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勝利從來都不是一勞永逸的,任何松懈都可能讓付出的代價化為泡影。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