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 1月4日報道:“2025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在上海舉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發表視頻講話。
連平表示,消費目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大,2025年必須大力提升消費。而提振消費不能只將眼光投向城市,還應把注意力投向農村,挖掘農村消費增長的潛力,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更多公共財政資源投入,促進農村消費潛力的釋放。
所謂的消費,就是花錢嘛!花錢買東西誰不喜歡?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住的等,天底下恐怕沒有不喜歡的吧?
先不說消費是增加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了,就說消費者本身,誰不想消費?誰不愿意消費?誰不喜歡消費?消費能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喜歡消費的才是傻瓜呢!消費本身就是一種大大的人生享受的過程。
人人都喜歡消費,但是,關鍵的問題是你得有錢啊!你手中得有銀子啊!自己褲兜沒有錢,比自己的臉都干凈,你消費什么?拿什么消費?
這位叫連平的專家,應該懂得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吧?
連專家說:提振消費不能只將眼光投向城市,還應把注意力投向農村,挖掘農村消費增長的潛力,促進農村消費潛力的釋放。
如果農民手里真正的有錢,家家都有個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存款,月月還能像連專家一樣有收入、有進項,沒有了后顧之憂,不用你挖掘、不用你促進,他們自然就會去消費了。
農民手里沒有錢,連孩子上學的錢、老人看病的錢都拿著困難,你咋讓他消費?你就是在他家里掘地三尺,沒有錢還是沒有錢,你能挖掘什么?
有網友留言:搞笑專家。農民為啥不消費?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啊!他們沒有城里專家一個月上萬的養老金,沒有城里專家的公費醫療,好不容易攢點兒錢,只能捂緊錢袋子攢起來。想讓農民花錢,先給農民錢花好嗎?別就盯著人家那點兒宅基地。
專家連平認為,中國農村具有消費增長的巨大潛力。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后,通常一個經濟體的主要消費需求來自城市而不是農村,中國也不例外。但是,考慮到中國現在的城鎮化水平和農村土地制度等各種因素所形成的特點,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農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費增長潛力。
我真的不清楚,這位專家去農村調查過沒有?對中國農村的情況了解多少?走訪過幾家農戶?和幾位農民座談過?
他所說的“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農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費增長潛力。”這個巨大的潛力到底在哪里?
本人這一次借旅游的機會,去過河南、廣西的幾個農村,與當地的農民有所接觸。問當地的農民靠什么收入?他們均告訴我:主要靠年輕人去城里打工和收入。現在城里人找份工作都不容易,打工人好找工作嗎?就算找到工作能掙多少錢?
老人在家里種地其收入更是可憐。像河南屬于中原地區,主要是種小麥和玉米,一畝地種兩季,刨去農藥、化肥、澆地、播種和收割等費用,一畝地一年能收入一千元就算不錯了。就算家里種四、五畝,能有多少收入?還沒有你連專家一個月的收入多吧?
我去了河南的郭亮村,有位開網約車的村民告訴我,這里雖然已經開發旅游了,有不少村民開了飯店、民宿等,他自己家里也有飯店和民宿,但是,因為旅游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平時來這里的旅游的人并不多,飯店和民宿并不賺錢,在旅游的淡季,他不得不靠開網約車增加點收入。他說:村里有很多年輕人仍然靠在外在打工掙錢,回村里創業的仍然是少部分。
連已經很有旅游名氣的郭亮村都是這樣,沒有旅游資源的農村就更不用說了。
這位叫連平的專家,之所以提出要“提振消費不能只將眼光投向城市,還應把注意力投向農村”。
原來是他又將眼光又盯上了農民的宅基地。
他用了大篇幅的內容對此進行了論述:
他指出,宅基地市場化流轉有助于大幅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作為土地要素的一種形式,宅基地應與其他形式的土地一樣,既具有使用價值,也具有流通價值,應該成為持有人的資產。然而,現行土地管理法規限制了農村居民土地流轉及其財產權的實現。
他還使用了大量的統計數據,好像他的觀點是充分依據似的。
他說:目前農村宅基地廢棄空置的面積近760萬公頃。假設每年進入流動市場的閑置宅基地面積釋放2%,相當于釋放約15億平方米。在截至2024年12月中旬的12個月時間里,一線城市土地供應占全部100大中城市供應面積比例為2.5%,二線城市占比約為29.8%,其他城市占比為67.7%。參考當前全國土地市場供應結構,綜合土地拍賣價格和城鄉土地折價保守測算,每年宅基地轉換的市場價值可達超1.3萬億元。
連平說:“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即一旦可以交易,宅基地作為土地要素以及在其之上建造的房屋,都可以成為資產,可以交易并用作抵押獲得融資。可見,此舉可使擁有宅基地的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其投資和消費能力將大幅提升,有助于促進消費加快增長。”
他指出,目前,中國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較低,僅為2.5%,其絕對額占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十分之一,因此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
連平認為,未來要推進宅基地市場化流轉,必須切實解放思想,扎實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在土地的確權、土地流轉合法化、土地交易、金融支持等方面,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形成突破。加快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的“三權分置”改革,落實宅基地集體的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和交易權。
在我看來,盡管他講了很多理由,都是不切實際的紙上談兵。
第一,就算農村宅基地可以市場化流轉,有多少人去農村購買?中國大部分農村都是遠離城市的,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你愿意去偏遠落后的農村購買嗎?這個市場在哪里?
當然,城市里的近郊區可能符合連專家的愿望。但是,中國的農村絕大部分是在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啊。
第二,如果城市人不愿意去或不能去流轉宅基地,你指望農村人自己之間相互購買嗎?別說農村人沒有這個購買能力,就算有,是不是有錢人可以隨意圈地,又要出現像過去那種窮人沒地、沒房、有錢人卻像過去的大財主那樣建立起大莊園啊?
第三,農民愿意流轉自己的宅基地嗎?現在農村里是出現大量的閑置的宅基地,這一次,我從北京到廣西,經過河北、山東、河南等省,路過和去了不少農村,的確發現不少農村的房子現在沒有人住,有的空閑多年,有的大房子只住著一兩位老人。
但是,現在沒有人住,不代表將來沒有人住。長時間沒有人住,不代表短時間有人會住(比如春節)。現在每年春節春運,幾億人次的大遷移,絕大部分是在城里打工的農村人回老家。
這就是中國人的一大特色,中國人無論在哪里打工,心理都惦記著“家”,老家有老人、有一個宅基地、有一座房子,那就是他的根系所在,回家過年,看望老人、住住自家的老房子、給祖先上上墳,那就是中國人的一種信仰。無論工作地離老家多遠、無論刮風下雨、無論風雪交加,他們都要回老家過年。
中國的農民如果連自己的宅基地沒有了、房子沒有了,那就如同一只風箏的線斷了。因為他們還沒有徹底融入城里,不是他們不想融入城里,而是不能和無法融入城里,他們的心還在老家。
他們人雖然在城里打工,萬一遇到經濟不景氣,失業了、裁員了,他們還可以回到農村里去歇口氣,避避風雨。而不至于無家可歸、在城里流浪。
有網友在此報道的后面留言:那點宅地基可是最后的退路,以防將來外面混不下去,還可以回到村里面茍著。現在不用,不代表將來用不著。
有位叫“胖子劉”的網友留言:表面上農民賣了宅基地,得到了一點錢,但是,賣了宅基地,住哪?夠到城里買房的嗎?到城里有工作嗎?最后只能變成無業流民。
請問,這位連平大專家,以上這些情況,你了解嗎?你設身處地地替農民考慮過嗎?
為什么老百姓對一些專家的話不愛聽?說他們是站著說話不腰痛?
因為,有些專家學者只是坐在辦公室里翻材料、看數據,但凡他們到中國的農村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也不至于說出這么離譜的話來。
提振消費還是別打農民的主意了!不然的話,會給人一種中國專家黔驢技窮的印象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