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那些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往往都在搖搖欲墜之中,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周厲王時期,他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將山川林澤歸為王室所有,并且嚴禁民眾利用這些天然資源謀生。同時,他派人監視百姓,只要有敢議論朝政者就格殺勿論。當時的百姓們在路上相遇,甚至不敢交談,只能以眼神示意,這就是“道路以目”這個成語的由來。結果呢?百姓的積怨如火山下的巖漿,最終爆發為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驅逐,周朝也走向了衰落。這一歷史事件無疑是對“防民之口”危害的生動詮釋。
從歷史數據來看,諸多朝代在其統治后期,往往會出現打壓言論的現象。這些朝代的覆滅,很大程度上與百姓的心聲被堵塞有關。就像一個人身體里的氣血不通,必然會生病一樣。一個國家聽不到民眾的聲音,就無法知道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就無從改進。
歷史上的專家學者也多有論述這一現象的。黃宗羲就曾提出,君主應當以天下萬民為主,要重視民意。當民眾的聲音被壓制,就意味著這個朝代失去了自我糾錯的能力。沒有百姓的建言獻策,政策容易走向極端,官員也容易滋生腐敗,畢竟沒有了民眾監督的壓力。
而那些興旺的朝代,往往是廣開言路的。唐太宗李世民就鼓勵大臣直諫,他深知百姓的聲音能夠反映出施政的得失。正因為如此,唐朝才能在貞觀年間走向繁榮昌盛。
在歷史上的任何朝代,帝王與民眾之間對權利的分享,實際上也是對國家責任和義務的分享。帝王金口玉言,整個國家都歸帝王家族所有,當面臨外敵入侵時,帝王想讓民眾拼命保衛國家,可民眾也不是愚笨之人。
平常帝王獨占國家的一切,民眾無法參與到國家權利和利益的分享當中,民眾也就不會有愛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內心不會真正熱愛這個國家,因為民眾明白,國家的一切都屬于帝王家族。平時一直奴役民眾,民眾連基本的言論自由都沒有,等到真正面臨外敵入侵的時候,才告訴民眾國家是屬于他們的,民眾又怎會輕易相信呢?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總結來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清晰地映照出一個道理:老百姓的聲音就如同國家的警鐘。如果捂住百姓的嘴巴,聽不到警鐘長鳴,這個朝代就如同在黑夜中盲目航行的船只,遲早會觸礁沉沒。
這一歷史教訓,值得我們現代社會深思,無論是在國家治理還是在企業管理等各個層面,都不應該忽視民眾的聲音,要積極構建讓民眾發聲的良好機制。
一個朝代若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尊重民意,讓老百姓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只有這樣,才能上下一心,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才能避免走向覆滅的命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