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的讀者主要偏男性多一點,所以今天想說分享一下關于男女性別認知以及性別歧視的一些觀點。
因為當下社會經常會引發一些男女性別矛盾的熱議話題,這種觀點的交鋒正好體現了一些我們大眾固執且隱秘的偏見以及對性別演化的忽視。
比如其中一條便是對女性“天然屬性”篤定的認定。
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斬釘截鐵地拋出觀點:“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這段話放在現代人面前,也是一記重錘,同樣也讓我們恍然大悟:性別偏見可能比想象中的還無處不在。
所以就有個問題:女性特質究竟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塑造的“人設”?還有男性特質?
1.我們先從個體成長的歷程來看,也不妨代入自己的成長歷程。
先回溯至幼年時期,性別差異的規訓就悄然開場。
比如玩具店里,粉色貨架擺滿玩偶、廚房套裝,藍色區域則是汽車、積木。
男孩拿起娃娃,可能遭來旁人詫異目光;女孩對機械玩具感興趣,家長委婉勸阻“那是男孩子玩的”。
從這細微之處,社會已經開始勾勒性別框架,它無聲地告訴女孩,你該傾向溫柔、居家的事物,這并非出于生理本能,純粹是外部環境遞來的刻板腳本。
還有學校更是強化性別塑造的溫床。
課堂上,男生搶答數理難題,會被夸贊聰明伶俐、思維敏捷。
女生同樣出色作答,收獲的評價往往是“真細心” 。
看似都是褒獎,背后卻藏著偏見深淵,潛意識把男性與理性智慧深度捆綁,女性則被貼上感性細膩的標簽。
久而久之,女生不自覺壓抑對深度思考、邏輯鉆研的探索欲,契合外界預設的“性別本分”。
而步入成年,職場與情場成為新的“改造場”。
求職時,畢業生可能會發現:不少崗位暗地給女性設限,認為生育周期會拖慢工作節奏,將拼搏、抗壓、領導力這些職場關鍵特質默認歸為男性專利。
即便能力相當,女性晉升也常遇“玻璃天花板”,慢慢消磨掉野心壯志,向“安穩輔助”角色妥協。
所以社會中這種無論是潛意識還是有意識的規訓都區分了男女性別差異。女性的特質或者說男性的特質可能都是后天被重塑的。
比如男性從小男孩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也會受到社會的規訓讓自己保留所謂的“男子氣概”。幼年期,男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就被教育“有淚不輕彈”或者“男子漢大丈夫”,讓成長后的男人覺得委屈是懦弱,所以在家庭里父親總是那個沉默的不愿意表達卻默默承受壓力的那種形象。
但其實真正的強大是敢于承認自己的軟弱,懂得合理表達自己情緒也是強大的一部分。
諸如此類的性別規訓真的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的后天形成的品質。所以,女性,不是先天形成的;那么男性,也不是先天形成的。
2.再從個體生存的社會歷史條件
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從不同社會時期來看男女性別的規訓也是有必要的。
農業時代,生產依賴土地與體力勞作,男性憑借生理上的力量優勢占著經濟話語權,而女性囿于生育、哺乳等生理機能,被安置在灶頭與織機旁,操持家務、紡織縫補,細膩、耐心等特質備受期許,溫柔賢淑成為女性的“必修課”。
工業時代的西方,工廠需大量勞動力,所以女性邁出家門,走進紡織廠、流水線,擁有獨立收入,經濟地位漸變。
可社會舊有觀念并未迅速退場,一方面,女性職場拼搏催生自我價值覺醒,渴望打破柔弱、居家的傳統身份。
另一方面,外界依舊用老眼光審視,指責職場女性“拋夫棄子”,男性也在傳統“養家者”角色和新興職場競爭間拉扯,性別認同陷入新舊沖突,傳統認同根基動搖,新認同在矛盾中緩緩轉型。
而在今天數字時代,生產力大大發展。性別氣質也變得融合起來。
比如直播帶貨場景里,男性美妝主播激情澎湃地推薦口紅、眼影,觀眾們聚焦的是產品品質與性價比,而非主播性別。
這不僅拓寬了男性的職業選擇,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社會對男性氣質的固有界定。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女性群體。比如女性也可以去健身房去練肌肉,展現自己的力量。
所以在信息緊密交流的今天,各種價值觀激烈沖突是必然,特別是自媒體這種平臺流量,大家都會緊密的連接在一起。比如大家都在潛移默化的被一些抖音視頻所改變,而男女性別認同的差異也在這個過程中會更加縮小。
但要打破這種后天塑造的性別偏見,現實情況還是道阻且長,需要個體的努力以及認同,也就是需要每一個人有意識的改造這種偏見。
所以呀,我們看出來了,無論是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還是克服這種性別偏見的文化氛圍,都是艱難的,逆人性。于個人而言,解放自己的思想本身就是這個困難過程。
—————————————
只要有一個女人
作者:南希·史密斯
翻譯:黃長奇
只要有一個女人
覺得自己堅強
因而討厭柔弱的偽裝
定有一個男人
意識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
因而不愿再偽裝堅強
只要有一個女人
討厭扮演幼稚無知的小姑娘
定有一個男人
想擺脫無所不曉的高期望
只要有一個女人
討厭情緒化女人的定型
定有一個男人
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現柔情
只要有一個女人
覺得自己為兒女所累
定有一個男人
沒有享受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只要有一個女人
得不到有意義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
定有一個男人
不得不擔起對另一個人的全部責任
只要有一個女人
想弄懂汽車的構造而得不到幫助
定有一個男人
想享受烹飪的樂趣而得不到滿足
只要有一個女人
向自身的解放邁進一步
定有一個男人
發現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