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生物圈之人,居靈長類之首。蒼天公平對待萬物,蕓蕓眾生各有各的活法,茹毛飲血,繁衍生息。命運宿命,各有短長,各有得失,各有始終。
從自然屬性到社會屬性,人類變成人民。《管子?七法》曰:“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甚多,皆有均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此乃均衡平穩規律與法則。引申于政治就是國家賦予人民最基本的權利,事關江山社稷安危,統治階級不能夠違反規則。
《孟子·盡心下》曰:“諸侯之三寶:土地、人民、政事。”執政理念將人民當寶,乃積極因素。人民居中間位置,就叫以人民為中心。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對民貴君輕的注解與結論。他還提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個人的惻隱之心,對別人憐憫同情,引申為統治者應該體恤民間疾苦。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的意思是上天生育人民,不是為了給君主統治奴役;上天設立君主,是為了管理人民的衣食住行。墨子倡導“兼愛”,即“兼相愛,交相利,”無差別愛,人人平等。人際關系是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實現共同利益。“非攻”是反對侵略戰爭和攻擊性的暴力,戰爭與暴力是不道德行為,必須盡力阻止。“尚賢”即不論出身,任人唯賢,唯才是用。反對階級利益固化,將人劃分三六九等。
“以為民極”出自《周禮》序言,反映在制度規范與行為標準上。《周禮?地官司徒》中“保息六政”,包含幼、老、窮、貧、疾多種救濟,對民眾生存權有一定程度保障。由此可鑒,周朝近八百年沿革,具有穩固的基礎。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形象比喻“治大國,若烹小鮮。”說白了就是不折騰,少干預,提供相對寬松的環境,讓民眾安心生活。魏征借用《荀子·哀公》書中的觀點勸諫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并且指出“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左傳》記載子產不毀鄉校,鼓勵民眾對政治進行批評,維護民眾思想、言論、集會自由的權力;曹劌作為普通百姓,能向魯莊公申請指揮戰爭,體現當時民眾的參政意識。鄧曼參與國事決策,文嬴請求釋放秦將。國人驅逐衛成公,國人會議決定立君。鄭人說孔丘相貌猥瑣,如同喪家之犬。孔子周游列國途中迷路,問路時被農夫嘲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還有史前文明時期,堯天舜日,德眧天下。廣開言路,民主行政。凡此種種,無不說明一點: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必須尊重,有尊重才有尊嚴。民本思想,民權理念,民主意識,自古有之。近代歐洲人將公民權利演變成人權,賦予西方的價值觀內涵。
權,指秤砣。含有衡量、權衡之義。權力權勢乃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或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荀子?王霸》曰:“國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湣、宋獻是也。故人主天下之權勢也,不可不慎也。”治國之道即安民之道,關鍵在平衡與變通。權力的天平砝碼等量即公平,不等量就有傾斜度,失去公正性。《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行政者公正廉明,則政通人和。權力者仗勢欺人,傷害的是公民權利,踐踏的是人權。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選舉權等政治權利、法定權利、社會權利諸方面,它神圣不可侵犯。
無論是封建社會的民本,還是西方普世價值觀的人權,都是維持統治地位的需要,亦或是剛性需求,不可或缺。雖然民本人權有積極意義,但是也有歷史局限性、消極性、虛偽性因素,由階級本質決定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話誦讀幾千年,大同社會理想仍然是夢想夢境。唯獨在毛澤東時代突破歷史記錄,人民的政治權益和社會地位空前提升,人民利益至高無上,重視人權已達極致。沒有剝削壓迫,沒有兩極分化,沒有互害模式,沒有黃賭毒,沒有地溝油、轉基因作物、毒食鹽、毒添加劑、毒瓜果蔬菜、毒教材、毒疫苗,沒有器官黑市,沒有黑警惡法,沒有城管匪幫,沒有暴力拆遷,沒有強行維穩,沒有被代表被人均被精神病,即使被走資派詬病的“文革動亂”時期,也沒有出現如此亂象,反而是人權的大發揮,四大自由的超能量釋放。西方的殖民地有人權嗎?蘿莉島上有人權嗎?
現代文明起源于古代文明或史前文明,是傳承、發展、創新的延伸,是吸氣精華,棄其糟粕的過程。先進思想、科學理論無不借鑒傳統,有取有舍,集大成而出新意。別以為古人的觀點過時落伍了,古為今用才是正確的認識。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演繹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不阿貴”是韓非子說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意思是司法不阿諛奉承貴族,刑責罪錯不放過權臣,賞賜善行善舉不遺漏庶民。當下的公檢法比古代的司法進步多少呢?搜索千奇百怪的案例和社會犯罪率就知道答案。古往今來,任何鐵腕統治都不能冷漠人民最起碼的權利,違背這一底層邏輯,國將不國,民將不民。
2024年12月2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