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老人家的貢獻,文革是個繞不過去的坎。
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我對文革的看法:它不是災難,更不是浩劫,它和法國大革命、以及我國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一樣,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實驗。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它的結果不是很圓滿,但放在到目前為止的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中,它有著越來越請楚的正面意義。
首先必須破除幾個荒謬的論點:
1、文革導致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這個”崩潰邊緣論“最早是華國鋒在7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但他指的是74年到76年這一段時間內的經濟表現(這就把75年的全面整頓包括在內了!),實際上是出于當時政治斗爭的需要。
這個當然不是權威的來源。真正被一些人當作權威來源的是,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批評”四人幫“,說他們”使我國國民經濟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但這個說法更像是一個不經意的口頭表述。因為到81年,寫關于歷史問題的決議時,胡喬木就是根據鄧小平的意見,否定了”崩潰邊緣論“。
事實是,文革十年,經濟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是上升的!平均每年增長7.1%,而且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更重要的是,65年周恩來宣布我國要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79年葉劍英在國慶講話中宣布我國已實現這一目標,01年江澤民在黨慶講話中再次承認這一成就。這一來,用15年完成的經濟計劃,你告訴我其中10年經濟是瀕于崩潰的狀態?!
所以后來的宣傳思路是:承認這一成就,但不多肯定,而是說如果沒有文革,經濟的發展會更快更好。這個思路就真沒法批評了。因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這樣,無論你干的多好,我都認為你可以干的更好。你服氣不?!
2、文革導致閉關鎖國,拉大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先說閉關鎖國。我們得問問了:我們與美國、日本是什么時期建交的?我們又是什么時間進聯合國的?”四三方案“是什么時間提出的?目的又是什么?
實際上,老人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奠基人和先驅!只要有一點對外開放的機會,他都緊緊抓住了,用來推動經濟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這一點連國外的友人都看得很清楚,比如韓素音就說過。“是美國想閉中國的關,封鎖新中國嘛!而毛澤東、周恩來千方百計突破封鎖嘛,為什么你們要往自己臉上抹灰呢?”可見一些人為了否定而否定,已經到了荒唐的地步。
歷史的真相是:老人家提出社會主義體制需要不斷改革(文革本就是對原有體制的一個大改革),鄧小平繼承了這一認識,并加以深化和發展,當然在有些方面也根據實際情況做了必要的調整。老人家提出和開始了對外開放,鄧小平繼承了這一認識,并加以擴大和深化。就連“不爭論”的工作方式,都是老人家首先實行的。因為他從不主張在工作中搞太多的爭論,當年在討論二汽廠址的時候,他明確要求“要盡快定下來,爭來爭去有什么好處?”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從哲學基礎到思考方式,都是一致的,本質上都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要解決不同的問題而已,所以運用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至于拉大了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我不知道是用什么標準衡量的。從79年開始我們倒是全面開放了,但實事求是的說,也就是現在才基本追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墒沁@都四十五年了呀!這還是在當年建立了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情況下做到的呀。你居然要求當年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十年的時間做到?!
3、文革破四舊,摧殘傳統文化。
這個現象確實存在。但必須實事求是的分析。
首先,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人們就在激烈的否定傳統文化。因為實際情況是,依靠傳統文化,我們即不能抵御外敵,又不能實現工業化,只能不斷的衰落。
其次,傳統文化中途確實有值得重視和繼承的東西。這個老人家從不否定,而且積極繼承。
比如文革開始后,浙江的紹劇團遭了罪。老人家71年到浙江時,明確提出要看紹劇,并指出:紹劇要改革,要創新,但改革之后還是要像紹劇,不能“四不像”。請問我們今天對傳統文化是不是還應該是這個態度?所以把傳統文化一掃光,根本就不是老人家的意思。
今天,我們談繼承傳統文化,其實是在馬列主義的基礎上去繼承,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等去改造和重新組合傳統文化。一味地盲目地繼承,那我們的處境不會比今天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好多少。
4、文革搞得天下大亂,說是亂了敵人,其實是亂了自己。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考驗一個知識分子是真革命還是假革命的關鍵問題了。
因為對于革命黨人來說,在發動革命的時候,尤其是革命初期,群眾剛起來的時候,幾乎肯定是要出亂子的,比如亂抓人、甚至是亂殺人。這個正是一些知識分子大搖其頭大肆指責的大好機會。
比如當年的俄國十月革命,過程中就出來許多問題。高爾基夠傾向革命的吧?那《鷹之歌》、《海燕之歌》、《母親》,等等,寫得多好。可是十月革命一來,受不了了!天天給列寧寫信,控訴這個,控訴那個,搞得列寧煩不勝煩,只好把他趕到國外去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你說要依靠群眾,依靠人民,可是群眾和人民一樣也是具體的人組成的,他們一樣有自己的缺點,一樣有投機分子。尤其是在舊制度下,他們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又處于社會底層,到處受欺壓凌辱,滿肚子的憤怒。一旦掌權可以復仇了,自然會有一些出格的表現。
那等你把群眾教育好了,都有了完美的政策意識之后再革命?可能嗎?統治階級會給你這個機會嗎?做夢吧!
所以,作為一個從實際出發的革命者,只能從這些不完美的、甚至是粗魯的人出發,開始革命。在革命的過程中,不斷的肯定他們、教育他們,提高他們,和他們一起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沒有第二條路。
比如,當年第五次反圍剿,老人家說不能這么打,不能那么打,可是別人就要這么打,就要那么打。你怎么辦?只能勸。不聽,就先讓他們去打。等到打不下去了,再勸。終于,到了遵義,大家都想通了。人是死了不少,但終于鍛煉出來一支革命隊伍,為之后的革命奠定了良好基礎。這個斗爭工作,早了根本不行,不是自己被踹下去,就是造成隊伍分裂,結果都是整體的失敗。
關鍵是: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所以,敢不敢允許群眾犯錯誤,敢不敢(甚至是沒有責任的情況下)和群眾一起承擔犯錯的后果,這才是考察一個革命者(尤其是知識分子出身的革命者)的群眾觀點堅定性的關鍵。能不能教導群眾吸取教訓,提高群眾的認識水平,才是考察一個革命者(尤其是知識分子出身的革命者)的工作水平的關鍵。
那么我們費這么大的勁值得嗎?這個問題就看你的出發點了。如果你是為了個人的名利,肯定是不值得的。相反,如果是為了社會發展和民族利益,那就只能如此。
因為總結歷史,你會發現,在克服了初期的幼稚和混亂之后,人民群眾爆發出的智慧、勇敢和忠誠,能讓你克服一切障礙,實現不可思議的目標。還是十月革命,在出來那么多差錯的情況下,列寧和他同志們克服重重困難,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一支革命軍隊,建立起一個革命政府,打敗了國內外的一切敵人。高爾基能做到嗎?所以他只能當一個旁觀者。這也是為什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鐵流》等作品比《騎兵軍》更真實更有歷史意義的原因。
相反,如果你一切依靠“正人君子”,依靠知識分子,那要么就會像十二月黨人,非常文明地開始,然后輕輕地就被人擊垮,只留下一些“美好的”傳說;要么就像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房地產改革一樣,一切按程序進行,一切都合乎邏輯,但結果就是越搞越離譜,越搞越背離初衷;更糟糕的是,還有可能像當年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和我國八十年代的價格闖關一樣,搞得國家元氣大傷,甚至一蹶不振。這個時候,你可別指望有一個知識分子出來承擔責任了。
沒有人民的支持,光靠知識分子,什么利益集團都打不倒,更別提什么建設一個新世界。
關鍵是,自從腦體分工之后,在存在剝削階級的情況下,知識分子從總體上看,是天然地傾向于統治階級,即剝削階級的。因為只有剝削階級才能保證他們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們也很難對群眾百姓有什么感情,越落后的地方越是如此。這不妨礙他們裝模做樣地憐憫一下民生疾苦,然后該干嘛接著干嘛。比如唐朝的李紳,寫過《閔農》,情真意切,但不妨礙他當個大貪官。又比如我國最早的知識分子,出現于夏商周時期,其實就是退休的官員。這是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熱衷于當官的原因,也是今天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向往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原因。
這也附帶說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年大革命時期,中共的成員基本來自知識分子。而這些知識分子在接受了革命思想,投身革命之后,他們最討厭的,居然不是統治階級,而是身邊不革命的知識分子。這點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尤其明顯。有當時的各種報告和材料為證。
最后,文革到底革出了什么?
它證明,離開舊制度培養的知識分子,依靠人民和人民自己培養的知識分子,去建設一個新社會,是可行的。
它證明,建設一支沒有私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干部隊伍也是可行的。
它證明,即使建成了一個新制度,也不能一勞永逸,而要永葆革命意志,不斷進步。
而且,它也為日后的改革開放、追趕世界先進水平訓練了一支優秀的群眾隊伍和干部隊伍。79年一改革開放,雖然有一些混亂和挫折,但廣大群眾和干部整體上迅速反應過來,造就了八十年代前中期的大好局面。這些干部和群眾是什么時候培養出來的?是77、78年培養的?是小平同志幾句話教育出來的?
而八十年代后期以來的挫折,不也首先是因為中央政策的失誤?
但是,中國歷次改革有一個看上去很奇特的規律:必須堅持二十年以上,才可能最終成功,否則就會人亡政息。
比如,商鞅變法,從前359年到前338年,21年,成功。商鞅最后雖然被賜死,但改革已無法回頭。張居正變法,從1572年到1582年,十年,失敗。張居正一死,改革立刻終止,本人死后還被清算。雖然最后是平反了,但大明也就要完了。
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改革,都必須至少有一個獲利集團,而且必須掌握政權,才能保證改革的持續性。商鞅堅持了21年,獲利者遍布社會,并可以決定朝政。秦孝公臨死甚至想把皇位讓給他,商鞅要是沒有一幫支持者,秦孝公敢這么干?面對最后的結局,我們是不是該惋惜商鞅做了錯誤選擇?
張居正的改革,只有十年,培養的人才剛剛進中層,根本不足以掌握政權。所以他一死,繼承者就壓不住陣腳。一潰千里。大明也跟著日薄西山。
而文革,正好也只有十年。所以老人家一死,他的繼承者就迅速被提出踢出中央。人亡政息。當然,繼承者有自己的思路,也干出了成績,這個我承認。但以此推定文革整體錯誤。我不承認。馬克思說過,歷史發展不會只有一條道路。
我們再來看看當年都是什么人認定文革是災難和浩劫的?事實證明,他們就是文革的教育對象,也就是所謂的“受害者”。讓他們評價文革,有點像大清讓江南士紳來評價“官紳一體納糧”,不用猜都知道是什么結論。
但老人家從來不曾指望幾個人來繼承他的事業,他指望的是人民群眾。他知道,終有一天,人民會理解他,會再次回憶起他。
這一天,正在到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