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民公社,來的,有些人嗤之以鼻,說那是“落后”的象征,是“計劃經濟的失敗”。好像人民公社就是歷史的笑話,壓根沒啥存在的價值。但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仔細想想,今天那些被推崇的“現代化”“市場化”,真的讓人民幸福了嗎?農村凋敝、鄉村空心化、資本對資源的瘋狂掠奪,這些問題是靠所謂的“市場效率”解決的嗎?顯然不是。
今日,我不單要為人民公社正名,更要通過對比告知諸位:倘若缺失人民公社的精神與實踐,我們的鄉村和農民必然會越發被置于邊緣地帶,而毛澤東思想恰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所在。
當下的鄉村呈現何種態勢?土地遭大資本逐步侵占,農民喪失了賴以維生的根本。資本家高呼“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實質上是將小農徹底變為打工者。村落中冷冷清清,年輕人外出務工,留下的老人與孩童勉強度日。鄉村醫者鳳毛麟角,教育資源持續撤離,村干部更仿若資本的代言人,能與農民交心暢談者寥寥無幾。振興的口號喊得震耳欲聾,然而在某些區域,就連一盞像樣的路燈都未曾安裝。試問,此乃“現代化”乎?此乃“市場經濟”的成功乎?
回顧往昔的人民公社。彼時,土地歸集體所有,無人能夠憑借土地謀取暴利,然而每個人均可在集體中覓得自身的位置,憑借勞動獲取生活的保障。大寨便是極為出色的范例。那時眾人依靠集體的力量興修水利、改造梯田,將荒山野嶺化作了糧倉。還有南街村,其堅持集體經濟至今,憑借的正是這種“公有制”的理念,將全體村民凝聚一處,實現共同富裕。村民不但享有免費的教育與醫療,就連住房難題都得以解決。難道能言此不佳?
然而資本家卻非這般看法。于他們而言,人民公社乃是一種威脅,是他們最為忌憚的存在。緣何?只因公社的存在,向眾人昭示,普通勞動者團結一心,便能夠擺脫資本,過上美滿生活。資本所求為何?乃是利潤。為了利潤,他們能夠隨時抬高種子價格、化肥價格,致使農民“成本飆升,收入暴跌”。而人民公社所行之事,是讓農民自身掌控資源,自主決定未來。此乃毛主席昔日倡導的“獨立自主”精神。
有人稱,人民公社施行的是“大鍋飯”,不講求效益。但我想問,今日的“效益”究竟屬于誰的效益?資本家的效益。資本家賺得盆滿缽滿,可農民的生活狀況又如何呢?價格起伏、市場壟斷,辛勤勞作一整年的收獲,竟還比不上投入的成本。相較之下,人民公社的分配機制盡管簡易,卻保障了每個人皆能飽腹,擁有生存的底氣。何謂之公平?此乃真正的公平。
再審視人民公社的治理模式。那時,干部與群眾緊密相連,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樁細微之事,群眾發言,干部即刻辦理。你遭遇困境,集體便為你排憂解難。不像當下,部分地區的村干部,不但無法化解問題,反倒淪為資本剝削農民的幫兇。村里修建道路、安裝路燈,還得看資本的臉色行事。這種“治理”,與人民公社那種“水乳交融”的情狀相比,差距甚遠。
誠然,人民公社并非毫無瑕疵,任何制度皆有探索的歷程。但其核心精神——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卻是永不過時的。
毛主席當年提出人民公社,是為了解決中國最基本的問題:貧窮和不平等。今天,我們面對的社會問題,其實和那個時候并沒有本質的不同。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資本對資源的控制越來越深。說到底,還是誰的利益被放在了第一位的問題。
如今的問題,恰恰是因為背離了毛澤東思想,背離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路線。
所以,為人民公社正名,不是為歷史爭口氣,而是為了未來指一條路。恢復人民公社的精神,回到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軌道上,我們就能讓農村重新煥發生機,讓勞動者挺直腰桿,讓社會真正走向公平和正義。那些喊著“現代化”和“國際接軌”的人,是時候停下來想想了:離開毛澤東思想,離開人民公社的精神,我們到底接軌到了什么?
毛主席教導我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火種,重新燃起人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恢復人民公社,回到毛澤東思想的正確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讓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希望。
恢復人民公社,重新回到毛澤東路線上,迫在眉睫,這是人民的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