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工作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問題)解決了 。毛主席說我們文藝工作的中心問題就是為群眾服務和如何為群眾服務的問題。
那么,接著就是解決文藝工作如何去服務群眾的問題了。文藝如何去服務群眾的問題就是:努力提高,還是努力普及的問題。
文藝工作要處理好普及和提高的關系,就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標準,沒有正確的標準,就陷入片面孤立地強調一面。這個正確的標準就是弄清楚為什么人的問題。
文藝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服務,站在他們的階級立場,自然就片面地嚴重地強調提高,而忽視普及的問題。
無產階級的文藝,應當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我們的文藝,既然基本上是為工農兵,那末所謂普及,也就是向工農兵普及,所謂提高,也就是從工農兵提高。”
解決了我們的文藝普及和提高的對象,就要解決用什么向他們普及和提高的問題。用什么呢?用地主階級需要的東西嗎?不是!用資產階級需要的東西嗎?不是!用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需要的東西嗎?都不是!只有用人民群眾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東西。因此在教育人民群眾的任務之前,就先有一個學習人民群眾的任務。提高的問題更是如此。
提高要有一個基礎。比如一桶水,不是從地上去提高,難道是從空中去提高嗎?那么,所謂文藝的提高,是從什么基礎上去提高呢?從封建階級的基礎嗎?從資產階級的基礎嗎?從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基礎嗎?都不是,只能是從人民群眾的基礎上去提高。提高到哪里去呢?是提高到封建階級、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高度”去嗎?不是!而是沿著人民群眾自己前進的方向去提高,沿著無產階級前進的方向去提高。因此,文藝工作者,尤其是無產階級的文藝工作者,只有解決了為群眾服務和如何服務群眾的問題,才能正確處理好服務中的普及和提高的關系問題。
文藝工作者如何學習群眾呢?這就必須搞清楚人類文藝源泉究竟在哪里?毛主席說“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那么,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是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
當然,我們對于一切優秀的文藝遺產都必須繼承學習。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文學藝術中對于古人和外國人的毫無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沒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學教條主義和藝術教條主義。”
中國的革命文藝工作者,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人民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否則,就不可能解決好為群眾和如何為群眾的根本問題。最多就是一個空頭文藝工作者。
我們文藝工作的普及和提高,要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要為人民群眾需要服務。要從實際出發,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去普及、去提高。
延安時期的文藝,針對當時工農兵群眾的文化水平和他們正在同敵人作殘酷的流血斗爭的實際情況以及長期在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下,不識字,無文化的事實,當時的文藝工作需要的是普及,是啟蒙。所做的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的工作。如果文藝工作者還站在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立場,那就忽視了普及,而片面強調提高,這終將被人民群眾所不需要,所拋棄。
當前我們的文藝工作在處理普及和提高關系時是怎樣的呢?
隨著社會文化的普及和發展,和平建設時期的進行,人民群眾對文化文藝有了更加多元和更高水平的需要。從這個實際出發,當前,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更應當注意的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但是關于普及和提高的關系問題,二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隨著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發展,文化需要的多樣,不斷地提高著,普及工作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那樣的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豈不都是半斤八兩?我們的文藝工作還有什么意義?
毛主席說:人民要求普及,跟著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這種提高,不是從空中提高,不是關門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這種提高,為普及所決定,同時又給普及以指導。
即便是今天我們的文藝總體是提高,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地方,仍舊需要的是普及,而不是“一刀切”。
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
所以,文藝工作者,要真正發揮文藝這支軍隊,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為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而努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