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搞計劃經濟,就是無知的表現,當然,現在繼續搞計劃經濟,很大程度上是無恥的表現。”
相信大家都知道,此話出自誰之口。此人把前三十年吃不飽飯歸咎于計劃經濟而嘲諷計劃經濟無知,又把現在的貧富差距歸咎于國企壟斷資源而大罵計劃經濟無恥。
此人還一貫高舉市場自由的大旗,極力反對國家干預,極力主張小政府大市場,極力鼓吹國企私有化、土地私有化。
國內與此人持類似觀點的所謂經濟學家不在少數,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有著西方留學經歷,都特別推崇私有制經濟。
計劃經濟真如這些所謂的經濟學家說的那樣無知、無恥嗎?
世界上最先實行計劃經濟的是蘇聯。
蘇聯自1928年開始,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成功飛躍成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工業強國,工業總產值占全世界的10.5%。在工業化期間,工業發展的年平均速度為17~20%,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達到30%。
通過計劃經濟,蘇聯不但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華麗轉身,還完成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電力、交通、通信等方面。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為蘇聯的工業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蘇聯的國防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通過計劃經濟,蘇聯在教育、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蘇聯在掃除文盲、建立廣泛的教育體系、提升文化環境方面成效顯著,這些成就為工業化的實施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在科技方面,蘇聯在航空航天、核能、自動化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這些成就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對科技研發的高度重視和資源集中分配密不可分。
還有,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在提高國家安全和控制力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國有化和集體化,蘇聯建立了一個以國家經濟計劃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增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提高了國家的安全水平。
總之,蘇聯能夠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蓋因計劃經濟體制。
世界上第一個借鑒計劃經濟體制的,是美國總統羅斯福。
1929年10月24日,美國金融界崩潰,美國經濟陷入經濟危機的泥潭無法自拔。1933年,羅斯福當選總統后,借鑒計劃經濟體制推出經濟新政,通過制定《緊急銀行法》、《農業調節法》、《國家產業復興法》、《社會安全法》等法案,以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及發放糧票的方式,最終緩解了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
世界上第二個實行計劃經濟制度的是中國。
百年屈辱史,百年戰亂,新中國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國民經濟急需恢復和發展。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國家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通過集中資源、統一調配、重點發展重工業,迅速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實現了工業化。
可以說,沒有計劃經濟,就沒有中國的工業化。
當然,更沒有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國際地位的奇跡發生。
從蘇聯和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來看,計劃經濟是使一個國家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的必由之路。從羅斯福借鑒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新政來看,計劃經濟具有起死回生的優勢。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其根源就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當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與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容忍的地步,經濟危機就會爆發。
而且,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也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發生。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生產具有盲目性和無序性。當市場需求不足時,會導致生產過剩,進而引發經濟危機。此外,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和無序發展也使得經濟危機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應對經濟危機的唯一辦法,就是國家干預。而避免經濟危機發生的制度,則是計劃經濟。
從當今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制度的國家狀況來看,自由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制度之爭,實質上是為了誰之爭:自由市場經濟為極少數人,必然兩極分化;計劃經濟為絕大多數人,必然共同富裕。
所以,無論是從經濟理論上來講,還是從經濟實踐上來說,國內那些挖苦計劃經濟制度、鼓吹自由市場經濟的所謂的經濟學家們才是真無知或是真可恥——扛著憂國憂民的大旗,赤裸裸的為資本站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