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兩代為牛。——牛爹牛媽,生小牛。
牛廠長說“擼起袖子加油干”,犇便埋頭苦干,汗水浸透了衣衫,四肢磨出了老繭。
犇堅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分得大蛋糕,就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犇發(fā)現(xiàn)自己越是負重前行,廠長越是歲月靜好。
而最開始說好的蛋糕呢,誰吃了去?
第一批吃上蛋糕的群體,成為了新的食客。
犇開始懷疑,這究竟是為什么?
后來,犇逐漸明白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
上桌吃飯和下地干活的,根本不是同一批人。上桌吃飯的是那些食客,他們衣著光鮮,談笑風生,而下地干活的,卻是默默耕耘的牛。
食客們的生活輕松自在,他們只需要張嘴吞咽,上菜、端盤、切肉的人自然有。
食物是如何來?他們心知肚明,但心安理得。他們甚至還為自己的精明和手段,自鳴得意。
犇就不一樣了,要干一輩子的活。汗水滴在土地上,努力化為別人的盤中餐。等犇老了,干不動了,最終還要被宰殺,成為食客們的食物。
食客們在咀嚼后,對侍者抱怨道:
“這肉太酸了,一定是犇生活的太苦了!改善下犇的生活環(huán)境吧!另外你們的屠宰程序也要優(yōu)化下,不能讓其他犇看到,這樣不人道,也影響它們干活的心情,還有肉質(zhì)。”
食客們還強調(diào):養(yǎng)殖的時候要多宣傳,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這里是“世界上最好的養(yǎng)殖場”,有著遙遙領(lǐng)先的養(yǎng)殖制度。
侍者對食客說:犇不怎么吃食,越來越瘦弱。
食客吃完所有菜,一抹嘴,問犇:你們怎么不吃?
食客們還指著犇們多生小犇,但犇們已經(jīng)不愿意生了。具體原因,食客們都知道,但就是不想讓出既得利益。這題似乎無解?
有一天,犇病了。
病犇已經(jīng)連續(xù)搶救74個小時了,不間斷心肺復蘇,大劑量強心針,呼吸機功率最大。但是就沒人去把掐在犇脖子上的手松開。
犇為什么會生病?
水是差的,菜是藥的,蛋是假的,肉是激素的,生活都是科技+狠活,就連空氣都是混濁的,還有什么能吃?
如此,豈能不病?
有一天,犇里面的勞模——犇王,去世了。他死在了勞作的路上。
他曾經(jīng)是一個勤勞、樸實、有夢想的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做牛做馬的下層命運——有主觀意愿又很努力,但為何這般結(jié)局?
目睹這一切的犇,想了很多!
犇覺得:“食客們太龐大了,老犇和小犇們供不起了!
在這樣的養(yǎng)殖場里,犇,在狹小的空間里生活,忍受加班加點的勞作,忍受疾病的折磨,忍受更多.....
犇的快樂,犇的痛苦,犇的夢想,都被忽視,都被掩蓋。
犇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食客們的口腹之欲,只是為了維持那些高高在上的食客們的生活?
犇就該是社會的燃料,燃燒自己,溫暖食客?
不,不應該這樣!……”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