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王紹光教授在談到民主的歷史時曾說:“作為一種政治體制,‘民主’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而在頭2300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個‘壞東西’;直到最近100來年,它才時來運轉,被當作‘好東西’。”【6】
筆者要說的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民主確實是一個壞東西。
考察一下被稱為古代世界民主典范的雅典吧。我們用不著搜遍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著作證明雅典直接民主制的不得人心,也不需成千上萬遍引述伯里克利的話,說雅典人擁有一個優越的體制,不是一個由少數人統治的體制,而是一個由大多數市民共同參與的體制;大家只要讀讀雅典歷史,任何有良知的人看到雅典人自毀長城,眾多英雄賢哲慘死于民主制下都會痛心扼腕。
公元前478年,波斯戰爭結束。戰爭帶來的團結也結束了,以雅典帝國為中心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中心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建立了起來。
波斯戰爭中的海軍統帥,雅典將軍特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cles,公元前527-前460年)不僅是個博學的戰士,更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他注意到,雅典和斯巴達的沖突是戰略性的,必須不斷削弱伯羅奔尼撒同盟雅典帝國才有真正的安全,雅典帝國對自己同盟的控制才會持續下去。不用說,這里邊有豐厚的利潤。
于是特米斯托克利斯拿起了“民主”這個歐洲版的春秋大義,告訴伯羅奔尼撒半島各城邦,如果他們實現民主政治,雅典將會全力支援他們。大約是伯羅奔尼撒同盟中“自由派知識分子”太少,總之特米斯托克利斯的號召沒得到太多的同情。
糟糕的是,在國內特米斯托克利斯真的迷信起民主來,他要將在波斯戰爭中和自己同風雨的第四等級無產市民地位提升。這是災難性的,保守派從來就怕真正的人民主權。
雅典政治明星、穩健保守派首領阿里斯德岱斯(Aristides,公元前530-前467年)也要讓特米斯托克利斯嘗嘗陶片放逐的味道。公元前471年,為戰后雅典復興作了杰出貢獻,并為雅典未來發展處心積慮的特米斯托克利斯被驅逐出境。這僅僅是自由派知識分子頂禮膜拜的陶片所作的壞事之一——事情還遠沒有結束。
特米斯托克利斯在雅典無法呆下去,意味著他在希臘所有城邦都很難呆下去。由于特米斯托克利斯“破壞了和平”,在斯巴達的強烈要求下,雅典發出了對特米斯托克利斯的追捕令,這位英雄走投無路,只好逃往被自己打敗的波斯;波斯王沒有像美國絞死薩達姆一樣殺了特米斯托克利斯,反而收留了他。有歷史學家記載說,波斯王最后甚至聘請特米斯托克利斯擔任向雅典海軍進擊的波斯海軍總指揮。
這次英雄入地無門了,年邁的特米斯托克利斯在異國他鄉自殺(有歷史學家說他是自然死亡)。
特米斯托克利斯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61年,年富力強的伯里克利登上了政治舞臺。這位富翁靠自己的錢和雅典帝國從盟國那里搜集來的錢創造了所謂的“民主黃金時代”。
如同南宋一朝,伯里克利大權在握的三十年繁榮是紙作的。公元前431年雅典與斯巴達爆發了將所有希臘城邦都卷入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持續了27年,最后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想必當時特米斯托克利斯早就被同胞忘記了,否則,公元前404年,當雅典與斯巴達訂城下之盟,要雅典拆除一切防御工事,解散提洛同盟,交出艦隊,放棄民主政治,服從斯巴達的統治之時,雅典市民怎會奏著音樂、載歌載舞地去屢約呢?
伯里克利在戰爭伊始就死于一場瘟疫,伯羅奔尼撒戰爭很快將雅典民主拖入歷史學家所謂的“群愚政治時代”。雅典民主的災難性后果顯示出來,公元前406年,海軍提督柯農率雅典海軍在小亞細亞海岸大破斯巴達海軍,他的政敵卻以在暴風雨中未能挽救士兵生命為由,將六名海軍將軍處死。在雅典全城市民為他們人權的勝利狂熱喊殺聲中,只有蘇格拉底一個人反對這一判決——7年之后,他就為自己的理性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再說第二個古代民主樣板羅馬,她根本就不是民主制,也很難說是什么共和政體——盡管羅馬人直到帝國時代還驕傲地稱自己是共和國。
西方嚴肅的作家直接稱之為貴族寡頭政治。英國羅馬史學家大衛·肖特(David Shotter)在《羅馬共和的衰亡》【7】中就指出,西方古典政治家腦子里的羅馬政治體制離現實較遠,雖然名義上羅馬統治權屬于各種議會的人民,但由于經濟、政治、軍事和宗教各種因素,人民會聽從于“較為優秀的人”,也就是貴族領袖,這些人實際上利用元老院和行政官員控制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有學者輕率地斷言:羅馬的視察團曾在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452年間考察了希臘,從而沾上了伯里克利時代的民主吉光。歷史事實是,羅馬人并沒有模仿雅典,原因可能是他們很快看到了雅典民主制導致的腐敗和混亂。
民主發源地希臘給了民主持續的壞名聲。直到19世紀初,美國人才小心翼翼地拾起民主,但還是缺乏特米斯托克利斯的勇氣稱之為“春秋大義”。傳教士麥都思(W.H.Medhurst,1796-1857年)在1847年出版的《英漢字典》中仍這樣向中國人解釋民主:“眾人的國統,眾人的治理,多人亂管,小民弄權。”這里,麥都思是誠實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