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把字印在紙上,那才能叫書。
現在,紙書還在,不停地更新著,但不用紙的電子書已越來越多,讀起來更加方便,傷不傷眼睛不知道,傷時間確定真實。
我還會偶爾逛書店,并且也時刻在觀察電子書讀者。無論實體店還是電子書網站,小說幾乎霸占了絕大部分人腦,“讀書”正在約等于“讀小說”。
諾貝爾文學選擇以小說為主體對“文學小說化”起到了決定性影響,用諾貝爾獎來標定文學最高峰是對文學全貌的一種誤導,它反映了世界文學走向的輕浮化和單質化。
小說,是眾多文學體裁中的一種,可不可讀?要不要讀?當然可讀要讀。
然而,小說畢竟只是虛構文學的特殊代表,它有社會的影子,但不全是真實的影子,它不代表文學的最純正味道,讀小說更不代表就是在求知。
小說,即小言,亦為閑言。
所謂閑言碎語,就是指人們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去擴大化,然后讓更多人愿意去聽去傳,以達到一個滿足獵奇的效果。人與人背地里愛議論他人,議論人的時候還喜歡添油加醋,實際上就是在編故事,往好里編,往壞里編,全取決于預設的目的。
人們愛看小說,實質上表明多數人更偏愛不很真實的東西,求真是一種假性愿望,不真更令人有舒服的后果。民間嚼舌頭的題材,就是小說的源頭,文化人收集起民間嚼舌頭線索,然后把它做更深層次的嚼舌頭延伸,最后便成了小說作品。
我看過小說,但我看小說純屬是為打發時間,國外內小說盡然。
大家都說《平凡的世界》寫得好,我讀到第七十頁的時候扔掉了,如果今天我還在街頭流浪,或許會堅持把它讀下去。
我讀《白鹿原》只用了一天時間。
我讀《廢都》只用了一天半時間。
我讀《活著》只用了不到一天時間。
我讀《豐乳肥臀》甚至只大略翻了翻梗概,半天都不需要。
有人可能認為,我這不是在讀書,是在翻書。
不,我是在讀書,并且我可以跟任何人討論這些書的內容和思想,我敢說自己掌握了作者的全部故事設計。這些小說,寫作套路幾乎都非常一致,他們準備寫的每一件事,只要出現引子,我便知道它展開的手法和方向,那些個細節沒有值得我細品的味道,更沒有讓人獲得滋補的營養,翻快點不影響印記。
味道,是書的一種境界。
營養,是書的另一種境界。
小說,很多中外名著是很有味道的,中國的四大名著,再拓展一點,《三言》,《二拍》、《聊齋》、《金瓶梅》、《玉嬌娘》、《平山冷燕》等作品都味道豐富,外國的《戰爭與和平》、《紅與黑》、《基督山伯爵》、《死魂靈》等也非常有口味。
但是,無論味道多好,小說于我而言,它只是有味道,它缺少營養。
小說,又如同小學生愛吃的辣條,亦如同小青年愛喝的奶茶,還如同勞動者愛嚼的檳榔,入口的時候,味道不缺,入胃以后,營養不多,極端一點的人會把它們歸結為垃圾食品。
一般而言,若不是篇幅過長,我會把小說列為“一日書”,它整體上只配我按日計算讀書的時長,一日讀不完,或許再堅持幾日,幾日讀不完,就讀一個月,一月讀不完,就變成可讀可不讀的多余作品。無論多厚的小說,其實它都很薄,就是講點故事。
說起書的營養,那就要論到求知一事,讀書,如果只看重消磨時間,其實根本不用讀它,它可能傷眼睛,去散步,去做健身,都可以消磨時間,還對身體有好處。讀書,多少都要有些求知的初始目標,人類留下書籍,最初的愿望也是為了讓后世能記得曾經積累下來的知識。
散文,是更為真實的生活記錄,它的時代影像比小說的像素和真實感要高得多,朱自清的《背影》只是其散文集的一篇,梁實秋的《雅舍論吃》和《雅舍小品》更能讓人品味他的生活,林語堂,俞平伯,徐志摩,沈從文,魯迅,矛盾,豐子愷,都留下了極好的散文集,這些書,看完了,那還不算完,隨時拿出來品一品,都能讓人有清新感,小說就沒有這種效果,編得再好的故事,讀完了,就只剩下那個“故”字。
中國人喜歡讀《論語》,越讀,越喜歡解構,越讀,越讓它變厚。為什么?因為歷朝歷代的讀者已經把它變成早期的散文,或者說它就是早期散文的萌芽,《論語》早就不是孔子或者其弟子的作品,已經散化為讀書人群體化的生活領悟。
雜文,是思想升華的碩果,它源于生活,它產生于時代,但它更是對時代背后密碼的破譯語。魯迅為何偉大?我不認為是他的文采很突出,也不見得是他的故事編得有多奇妙,而是在于他揭開了那個時代的人性與社會性,他把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人刻畫到前無古人的高度和深度,無論是平常人還是特殊人,都不曾漏掉那難以捕捉的靈魂。
雜文,既是文學,又是哲學,它可以讓人一輩子都愿意反復品味。
戲曲,是一種不被廣泛傳播卻又讓人神迷的歷史產物,它類似于小說,卻又遠遠高于小說,它也說故事,但它的故事中隱藏的全是極品文學修養,一部《長生殿》,半生讀書經,《桃花扇》,《牡丹亭》,《趙氏孤兒》,不讀則罷,真讀了進去,一部戲曲勝過百本小說的獲得感,那里更有知識。
今天的許多影視劇都改編于小說,古裝的,現代的,大多如此。你會發現,這些劇,拍得再好,看一遍即可,再看就索然無味,口香糖一樣。戲曲文學一旦上得了戲臺,可以一直品,可以反復品,品后還可以生津發芽。
詩詞,特別是中國的古體詩詞,它既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也是世界的優秀文化,雜文如果被認為是最尖銳的哲學,那詩詞就是最浪漫的哲學,也可以認為是最簡單的哲學,“蘺蘺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很簡單,但它寫出了科學規律,又揭示了自然哲學,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中能讀出什么?毛主席的詩是浪漫的,又是科學的,更是哲學的,他把普通人置于自然規律中尋找解決人類社會矛盾的方法。
讀書人,不代表是文學人。所以,讀書,并不能局限在文學作品。
文學,只是文化大集合中的一個分支。
如果你只想提高自己的文學修為,當然需要重點閱讀文學作品。
如果你著眼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積累,那就應當閱讀足夠寬泛的各類書籍,科學的,社會學的,經濟學的,歷史學的,哲學的,邏輯學的,宗教學的,等等。
人類認知的理性判斷取決于知識的多源性和多樣性,廣泛閱讀是改善極端認知和片面認知的最好方法,理性并非天然鑄就,而在于后天用淵博的知識進行鍛造。越淺薄的人越極端,因為他缺乏理性思維的理論基礎。
《山海經》,《夢溪筆談》,《世說新語》,《灜寰志略》,《論衡》,《新學偽經考》,《古代哲學史講稿》,《唯物辯證法大綱》,《形式邏輯》,等等,書的原稿篇幅都不長,但看多少遍都不夠,每隔三年,重新翻開,都有新意。《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毛澤東選集》,《毛澤東年譜》,《毛主席詩詞講義》,《中日戰爭》,《近代中國經濟史》,《近代科學技術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沖破思想的牢籠》,《故宮義和團檔案史料》,《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史》,等等,讀了這些書,你才會知道近現代中國發生了什么。
除了中國書,外國書也要多讀,那些有影響的國家,那些鄰居國家,不讀二十本以上關于它的書籍,就算不上真的了解它,讀懂了它,才明白它們為何至今對世界有如此影響,才知道鄰國之間如何相處。
人生自始無不愚昧,人生成長全在導師。
導師,既有活著的人,也有活著的書,能讓你一輩子經常反芻的書就是一世書,能引導你一輩子方向的人也是一世書,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有些人,很薄,泛讀就完了,有些人,極有厚度,讓你一輩子也翻不完。
附言:
1. 姜萍母校:教師對指導的學生提供幫助 對其誡勉談話取消評優。評:這次事件是個遺憾事件。不過,大家也不要過度聲討這位同學,造假,獲獎,獲利,都不是個案,它有相當的普遍性,許多人都靠這種手段完美了自己的人生,造假泛濫,那是因為源頭沒有堵好。
2. 湖南村民違建二千平米房屋。評:地方管理者經常造假欺瞞上面,說占了多少地,就會補充多少優質耕地。你騙鬼吧!?真從農村出來的人都會清楚,占兩千畝,你到哪里去補充兩千畝啊?邊疆地區可能有未開發優質耕地,你想在內陸省份補一畝優質耕地都難,哪來的兩千畝?
3. 宜昌社區書記遇害,有人認為是固定攤位“一攤難求” 。評:不少網友只罵這位書記,總認為弱者有理。真相未必全如此,弱者要同情,但弱者也要守規矩,城市管不好,書記會挨罵,管太緊,也會挨罵,這里面還得依法。希望宜昌方面給出真實的遇害原因,不能讓干部送命又受辱,還要讓擺攤人有個法律依靠。
4.同事問我美國大選誰會贏?答:重要嗎?不重要。美國大選是一種文化,好不好另說,過程有積極意義。它始終蘊含著改革,甚至可能發生革命,沒有過程刺激,就不會有真的革命結果。行動,總有積極的一面。說到美國,就扯到中國,要讓美國人過得更好,美國總統會干出讓中國不高興的事,誰都一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