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歷史上有一個史無前例、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和珅。
和珅是清朝滿洲正紅旗人,又是乾隆時期的殿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可謂權勢滔天。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到處貪錢斂財、打擊異己,直接導致大清國庫空虛。據《庸庵筆記》中《查抄和珅家產清單》記載,和珅的家產相當于康乾盛世年間15-20年的國庫收入,僅貪污所得,就高達8億兩白銀。
不過,和珅雖然貪得無厭,卻始終堅持"三不貪“原則。
一是不貪科舉錢。科舉制度是清朝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級。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需要繳納10-20兩銀子的考試費。
和珅作為乾隆身邊的權臣,是有權力收取這些費用的,但他從不私吞這些錢財,而是按規(guī)定上繳國庫。在他看來,科舉是選拔人才的根本,如果貪污科舉錢,就會影響科舉的公平和質量,從而損害國家的根本利益。因此,他在科舉方面從不動貪念。
二是不貪賑災款。每當有地方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朝廷往往會撥款進行賑災,用于救濟遭受災害的百姓。作為負責賑災工作的官員,和珅有著大把機會接觸到大量的賑災款。
但他從未動用這些款項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是全力投入到賑災工作中,盡力幫助那些受災的百姓。他認為,賑災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如果貪污賑災款,勢必加劇民怨和動亂,從而危及國家安全和統(tǒng)治。所以,在賑災方面,他也從不動貪心。
三是不貪辦不成事的錢。乾隆一向好大喜功、刻薄寡恩,而和珅又善于察言觀色、溜須拍馬,因此,這君臣二人總是一個鼻孔出氣,一條褲子伸腿。正因為和珅深得乾隆寵信,所以求他辦事的人不在少數(shù)。
每當有人給他行賄求他辦事,他都會考慮再三,自認為有把握把事情辦成,就收下賄金,自認為無能為力,就當場拒絕。即使當時認為有把握辦成,事后并沒辦成,他也會把賄金原封不動的退回去。在他看來,拿人錢財,就得替人消災,否則就是欺詐和背信。
和珅這"三不貪"原則雖然不能掩蓋他的貪污罪行,但起碼說明他至少還有一絲當官和做人的底線。
另外,和珅雖然斂財無數(shù),但他所有的財產都在大清,他也從未想過將財產轉移海外或攜家人遠走高飛,以至于他被查后,大清空虛的國庫立馬充盈,并有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諺。
反觀當下的貪官,別說貪污公款、挪用公款、受賄財物,就連給老人的養(yǎng)老錢都貪、給孩子的伙食補助錢都貪、給農民的各種補貼錢都貪、給病人的救命錢都貪、給災區(qū)群眾的賑災錢都貪,甚至連廣大人民群眾捐贈的愛心錢都貪。
真的是毫無當官的原則,更無做人的底線,就連和珅再世,都得自愧不如。
尤其是,他們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偷偷摸摸把貪來的錢財和老婆孩子都轉移到國外,然后拿著老百姓的血汗錢、救命錢在國外肆意揮霍,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
難怪有網友怒吼:如果拆穿他們的謊言,他們就是一群騙子;如果嚴查他們的家產,他們就是一群小偷;如果揭露他們的帳目,他們就是一群強盜;如果公布他們的生活,他們就是一群流氓;如果撕開他們的話題,他們就是一群惡魔。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